如何做一個理性的人,避免做出錯誤的決定?

每當想刷朋友圈、想要熬夜、想要打遊戲、想要睡懶覺時,想做的大事件都不見了。犯過錯誤或者遇到麻煩的時候,單純地說一句「下次不這樣做」,或者「下次應該如何如何」,而最終都沒有效果。你有沒有意識到,我們的理性被本能誘惑。那應該如何避免這種非理性帶來的錯誤呢?

一、為自己的不理性行為做記錄

行為不可能永遠是理智的,經常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習慣,比如錨定效應,比如一些臨時的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等等。而隨著時間的增加,人對事件發生過程的短期記憶很多都會被遺忘,有些即便記得,但也只是零散的片段。

能長期保留的記憶本身有限,再加上真實性存疑,時間久了,想單純靠回憶來避免這些錯誤重現,幾乎不太可能。

而記錄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用來防止這種「遺忘」——趁著記憶還沒被扭曲得太厲害的時候,儘可能如實地記錄過程,及時將那些零散的回想變成可視化的文字,顯示在眼前。

隨著回憶和記錄的細節越來越多,就會不自覺地根據這些內容,去想當時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做,然後進一步去思考,究竟有沒有方法能讓這件事情「不再發生」。可視化的文字,支持反覆的閱讀,促進反覆的回想,以及對每一部分的進一步思考。

記錄起到了一個類似儲存的功能,降低大腦暫存的負荷,轉化為更長久更直觀的呈現方式,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步的思考。如果中途發現有錯誤,也能隨時返回上一步。

二、強迫自己寫出如何付諸實施的具體細則

在記錄的基礎之上,更狠一點的做法是:強迫自己寫出如何付諸實施的具體細則,以此來保證下一次、下下次還能成功。

通常遇到問題,會需要經歷這樣幾個步驟:

1. 收集相關信息;

2. 篩選其中對問題更有幫助的信息,以及信息中更有幫助的部分;

3. 對這些有用的信息排列組合,用實際操作檢驗;如果操作不成功,則返回第1步。

三、開啟集中時間和精力解決問題模式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遇到的問題都具有特殊性,很難通過搜索收集一下子就找到準確的解決方案。篩選排查是避免不了的了。隨著收集信息的深入,會在腦中逐步建立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向,進而調整對相關信息的收集和篩選。

在此過程中,如果中途被打斷,一方面由於問題還沒得到解決,你很難判斷當下蒐集到的資料「有用」或者「沒用」;另一方面,此前形成的解題思路無法繼續進行,也就意味著下次還得從頭再來一遍,之前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白白浪費掉了。所以,如果能一次(或者幾次)集中時間徹底解決問題,其實是最省事的做法。

越是零散的不起眼的小事,越容易在不經意的時候浪費掉許多時間和精力。也正是因為這些事情不起眼,平時很難把注意力放在它們身上,導致一次又一次的重複浪費……所以,一旦發現此類事情,趁著哪天心情好的時候,最好集中精力解決一下,杜絕後患。

四、控制好自己的非理性情緒

雖然前面我給了避免非理性的方法,但其實非理性的情緒下是很難會慢下來思考的。所以在做事之前,我們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要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緒,事情就在那裡,讓你產生壞情緒的源頭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

對付本能誘惑我們也可以用捆版策略。將自己可預見的結果和現時做法捆綁在一起,從而放大損失,與即時滿足的本能對抗。是不是停下來,跳出目前的情況,客觀的看自己心裡是怎麼想的,就能知道自己有沒有被非理性情緒或本能帶偏啦!

希望我們都能在需要做決定或選擇時,保持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