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行赏,为什么刘邦只给张良“留侯”。张良满意这个封赏吗?

大马哈鱼12


刘邦是个流氓英雄,对谁都大呼小叫的,直呼其名,但是唯独对张良言必称子房(张良的字),可谓是非常尊敬。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认为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让其“自择齐三万户”。这个封赏是非常大的,齐国是当时最富饶的地方,因此韩信在拿下齐国后向刘邦伸手要“假齐王”,刘邦非常生气。在他追击项羽的过程中,韩信跟彭越都向刘邦伸手,刘邦不得已把当时的经济发达的定陶和临淄分别给了彭越和韩信。

按理说,齐国这块富庶之地,别人都求之不得。刘邦让张良自择三万户,张良应该笑着笑着接纳才对,但是张良的做法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张良对刘邦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张良为什么会做出这么反常的举动呢,这可是韩信等人朝思暮想的地方。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张良反秦是因为想替韩国报仇(张良是韩国的公子),刘邦替他完成了这个目标,他对刘邦应该是心存感激的。既然目标已经达成,那就应该逍遥快活的度过余生。
  2. 齐地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因此,刘邦在消灭项羽之后就把韩信改封为楚王。这个节骨眼谁要是敢染指齐地谁就是找死。
  3. 刘邦太会演戏了,要是放在现在绝对是“国家一级演员”。他在消灭项羽之前,天天和别人说“共享天下”,听过这句话的人基本都被他送回了西天老家
因此,张良的封地不是刘邦给的,而是他自己要的。同要是要封地,刘邦非常尊敬这位子房先生,十分提防这位齐王韩信,后来韩信的结局也非常惨,也证明了张良的高明。当然张良也没有拒绝刘邦的封赏。因为他知道拒绝封赏意味着对抗新政权,刘邦有怎么会放过他呢?他因此挑了一个对任何人都无足轻重,但确是刘邦跟张良的共同回忆,是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

文史辩论谈


刘邦当皇帝次年正月,着手封赏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功臣,他特意提出来一个人——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张良的功劳。于是,他让张良自己从齐地选择三万户。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汇合在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

齐国自古就有鱼盐之利,富庶异常,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留县能够比拟的,那为什么张良不要这个厚封,而是自愿选择了一个既穷又小的留县呢?不是张良傻,不知道哪块地儿好哪块地儿赖,也不是张良觉悟高,自愿艰苦奋斗,给其他人做个榜样,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张良是智谋之士,自选留县这么一个地方,既不会引起其他自恃功高的人的嫉妒,也不会遭到刘邦的猜忌,说到底,要了厚封,是有生命之虞的。

刘邦封赏功臣有两个突出特点,封的只是侯爵;封赏较重的都是早期跟随刘邦的老人,尤其是沛县人。这说明两点,刘邦这时候脑子里已经有了非刘氏不得封王的想法,只是时机不成熟,没有完全暴露出来而已;不是沛县老人,是不会得到刘邦内心深处信任的。这些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刘邦还没有说,但像张良这样的谋略家,是完全可以从一些事情的端倪中猜测出来的。刘邦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看起来是给了他最高礼遇,反而说明他正好不是刘邦最信任的人。

刚起事的时候,张良不是刘邦的人。他的祖父、父亲两代都是韩国的丞相,韩国被秦朝灭亡后,张良为了报仇,曾经刺杀秦始皇,失手后逃避躲藏起来。过了十年,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响应。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扎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追随他,半路上碰到刘邦,便归附了他。

楚怀王是项梁拥立的,这时候,天下义军的共主名义上是楚怀王,实际上是项梁。韩国王子成有贤名,张良向项梁建议得立为王,项梁同时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这说明,张良首先是韩王的人,其次才是刘邦的人。

鸿门宴前夕,项羽要杀刘邦,项羽的叔叔项伯因为张良对他有救命之恩,劝张良赶紧逃走。张良说,我是替韩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况紧急,逃离而去是不合道义的。张良力劝项伯与刘邦相见,并促成两人成为儿女亲家。项伯提前向项羽说了好话,到刘邦赴鸿门宴时,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杀刘邦。宴席上,范增让项庄舞剑,想借机杀了刘邦,由于樊哙的保护,没有得逞。宴席还在进行当中,刘邦、樊哙等人逃走,留下张良向项羽致歉,也就是和项羽周旋,项羽并没有为难张良。也就是说,项羽也认为张良并不完全是刘邦的人。

刘邦被封为汉王,张良并没有跟随他到封国去,只是送了他一程,然后回到了韩王成身边。当项羽杀了韩王成,张良这才又回到刘邦身边。

这一切都说明一个问题,早期的张良,并不完全是刘邦的人。既然这样,刘邦让张良自择封地,有把张良当做客卿对待并客气一番的意思,也有试探张良的意味。

刘邦当皇帝后,开始诛杀异己,尤其是项羽阵营中人。

原来的临江王共讙,曾经效忠项羽,反叛汉朝,高祖派卢绾、刘贾去攻打,没有打下来,共讙自己投降了,但刘邦还是把他杀了。燕王臧荼造反,被擒获后,让卢绾当了燕王。利己造反,刘邦到达洛阳后,召见全部在册的列侯,利几心里害怕,所以造反了。其根本原因,他们都是项羽的部下。

最明显的例子当属韩信。

韩信从齐国赶来参加刘邦与项羽的会战,用十面埋伏之计打败项羽。项羽一死,刘邦立刻把韩信的兵权夺了回来。他借口韩信熟悉楚国情况,把韩信由齐国王改封为楚王,实际上就是让韩信离开创业的根据地。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怕韩信造反。韩信到一个看似荣光实则无根的新地方,即便真想造反,需要准备的时间一定很长,保密工作是很难做的。但是,韩信还是没有逃脱谋反的罪名,他因为收留了一个项羽手下的将领从而被剥夺了王位,降为淮阴侯。自古谋逆都是十恶不赦之罪,韩信谋逆,却仅仅是降爵位,这不是很奇怪吗?在韩信改封、降爵位以及后来被杀的过程中,张良没有一言,没献一策,又是为何?张良清楚地知道,天下已经归于一统,这时刘邦心里想的是利益怎样能够最大化地归于刘氏一家,如何让这个最大化的利益永久地留在刘家?所谓的封赏,只不过是一种安抚手段而已,特别的封赏,只能给特别的人,张良敢当这个特别的人吗?!能够向皇帝要赏的人只能是小人物,因为他们讨的是小赏,皇帝放不在心上。要大赏的只有两种人:能够控制皇帝,像后世的曹操司马昭等人;另一种就是自寻死路的人。张良是智谋之士,是绝对不会自陷绝境的。

皇帝已经说出来要你自己选择,张良不选择也是不行的,因为皇帝的话就是圣旨,不要封地都是违背圣旨,这实实在在是一道难题。智者就是智者,机缘凑巧的是,张良和刘邦相遇的地方叫做留,要下这么一个“天意”所瞩的地方,刘邦还能有什么话说!张良自要留县还有一层意思,留者,留也,那意思是向刘邦表明,是你要我留下来的。凭张良的智慧和刘邦的悟性,两人马上就会明白这一点,此后两人也是心照不宣,相安无事。

留下来的张良,再也不建一言,不献一策,国家政务有萧何,他实在是没有多少事情可干,说一句多一句,多说了无益,这时的他真正是少说为佳。吕后为了太子的事情一定要他想办法,他也只是出了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主意,让商山四皓跟在太子身边。刘邦曾经也想笼络这四个人,不得。张良出这样一个主意,从吕后这方面来说,我说了,请得来请不来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从刘邦这方面来说,即便是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太子请这样的人有什么不对吗?你自己不是也想请嘛!

张良是古代军事战略家,不是萧何一类的政务政治家,这类人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有着极大的作用,到了和平年代,其作用基本丧失,除非在皇帝选定的接班人以外有人想篡权当皇帝。所以说张良是智者,就是他很明白自己的历史地位,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张良自选留侯,是智者的选择!刘邦当皇帝的次年正月,便开始着手封赏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功臣,他特意提出来一个人——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张良的功劳。

于是,他让张良自己从齐地选择三万户。

张良却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汇合在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

齐国自古就有渔盐之利,富庶异常,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留县能够比拟的,那为什么张良不要这个厚封,而是自愿选择了一个既穷又小的留县呢?

不是张良傻,不知道哪块地儿好哪块地儿赖,也不是张良觉悟高,自愿艰苦奋斗,给其他人做个榜样,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诗雨花魂


张良,字子良,生于公元前250年,卒于公元前189年,颍川人,秦未汉初杰出的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

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大肆分封功臣,张良被封为“留侯”。张良对此没有异议,原因有三:

一是封侯是张良自请的。刘邦分封功臣时曾要张良“自择三万户为食邑”,张良深感“韩灭家败后沦为奴,布衣封万户,位列侯,足矣”。因此他辞让了刘邦给他的封赏,谦请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为封地,是为“留侯”。

二是张良作为谋臣,政治野心不大。张良的祖父、父亲均在韩国为官,他一心想的是恢复韩国,推翻暴秦,报仇雪恨。现在目的已达到,一生无撼。因此在西汉政权逐渐稳定后,他就自觉从“帝者师”退居到“帝者宾”的地位,遵循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对封赏兴趣不大。

三是体弱多病,想退出权力圈。张良跟随刘邦颠沛流离多年,很想找个清静地休养。同时,张良目睹了彭越、韩信等的悲惨结局,深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乃自请告退,专心修道养精。

故张良成为西汉初年诸多功臣中,为数不多的独善者之一。





鱼头聊史


张家五代为相,更懂政治。

最初,张良辅佐刘邦更多的是想要复兴韩国。后见天下大事已定,复兴无望,一门心思辅佐刘邦安定天下。

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后,刘邦论功行赏,让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推辞后请求封赏与刘邦相遇的留地,即现在的江苏沛县,于是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

其实更多的是张良他目睹了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又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害怕这样的命运会落到自己的身上,于是声称自己体弱多病,自请告退,专心修道养精,崇尚黄老。

进退自如,深知功成身退,不迷恋权位。这才是汉初所有名臣武将中唯有张良能够得以善终的原因。

所以就其爵位,留侯而言,张良是满意的很呐!


不二妖刀


刘邦打下天下以后,开始给手底下的功臣封赏。按照刘邦的说法,自己在财政上比不上萧何,在军事上比不上韩信,在谋略上比不上张良,所以他们三个应该是三大功臣,所以封赏的时候,应该也要排在前三名才对。

可事实上,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萧何的确被刘邦封为万户侯,而且功劳排名第一。韩信则早就被封为了齐王后来改封为楚王。可是张良被封为留侯,排名却到了62位。

这是为何呢?

1、汉朝初期的封赏,是按照军功来的

当时能够封侯的人当中,军功排名第一的,铁定是曹参了。作为开国将领,曹参帮助刘邦灭了两个诸侯国,拿下了122个县。这战绩,除了韩信以外,还真的没有哪个将领能够相提并论的了。可是刘邦却没有将首功留给曹参,而是留给了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大总管萧何。萧何作为刘邦集团的后勤总长,为刘邦处理了除了打仗以外的所有事务,所以他自然功劳第一。这就造成了很多武将不服。

2、跟随刘邦的时间

萧何的资历最老,从沛县起兵就跟着刘邦,并且自始至终;张良稍晚个把月,汉王入蜀后,张良教刘邦烧了栈道,就离开了,去辅佐韩王成。楚汉争霸时,项羽杀了韩王成,张良又回到汉王处。

至于张良是否满意呢,这个只有张良本人直到了


柿子殿下


我是历史爱好者涤尘索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大家更多的交流。

刘邦成功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对一直追随在身边的文臣武将开始论功行赏。张良作为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功绩榜排在第62位,据此被册封为留侯,对于这个封赏张良本人是非常满意的。

张良的选择

刘邦对张良的评价非常高,与后勤部长萧何、大将军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为彰显张良的功绩,刘邦公开表示,张良可以在富庶的齐地任选三万户为自己的封地,但是张良却表示拒绝,自请将留县作为自己的封地,因此被封为留侯。

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封为留侯,归根结底是张良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选

刘邦对于册封功臣这件事一直很头疼,毕竟大家一起追随自己奋斗了多年,每个人都想从中多捞点好处,唯独深谋远虑的张良选择功臣身退,原由包括:

  • 人生理想

张良原本是出生于韩国的贵族,但是秦始皇一举扫灭六国,大肆搜刮、虐待原六国贵族,开始残暴不仁的统治,因此张良对秦始皇和秦国充满了仇恨。

早期的张良散尽家财,在社会上征召英雄好汉刺杀秦始皇,可惜博浪沙误中副车,失败后的张良只能四处逃亡,等待时机。

逃亡期间的张良继续给自己充电,深入研习《太公兵法》,秦始皇死后天下群雄并起后辅助韩王成复立韩国,一起推倒秦朝的统治。

张良的人生理想并不是为自己谋求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推倒秦朝的统治,恢复昔日的故国韩国。

  • 政治头脑

张良出生于韩国的政治世家,韩国选择法家术治派的申不害进行变法,虽然取得一时的成效,但最终为韩国朝堂留下崇尚阴谋诡计的弊端。因此张良对于朝堂斗争的黑暗早有预期,急流勇退是最好的选择。

张良长期伴随在刘邦的左右,对于刘邦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性格非常了解。创业阶段,刘邦为了远大的理想可以放弃部分的既得利益,但是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一旦功成名就之后,刘邦必然会想法设法的将权力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而这必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刘邦是个聪明人,他对未来朝堂即将发生的一切早就了然于心,因此在论功行赏时就设法将自己抽身出来,从而确保安全。

  • 不是嫡系

张良和刘邦的一开始的关系实际是亦师亦友,张良最初选择追随的对象是韩王成,希望辅助韩王成恢复韩国,但是最终没有成功。

刘邦非常欣赏张良的才能,一直希望将他收归己用,刘邦的爱才之心最终打动了张良,为自己的团队找到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

张良非常清楚,虽然自己在刘邦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出力不少,但是基本都是隐居幕后,而且自己和刘邦的嫡系丰沛勋贵不是一个体系,封赏过重必然会惹人妒忌,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笔者结语

张良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出生于政治世家,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明哲保身之道,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如果真的接受刘邦三万户的封赏,必将招致刘邦嫡系丰沛勋贵集团的嫉妒和非议,因此张良对于受封留侯非常满意。

选择留县作为封邑也充分显示了张良的心机:一是刘邦和张良相识于去留县的路上,张良借此唤醒两人初识之际的美好;二是选择留县实际是张良向刘邦表达誓死追随左右,希望刘邦对他手下留情。三是刘邦本就为封赏之事苦恼,刘邦和张良唱了一出双簧,成功堵住对封赏不满之人的口。

从此以后,张良选择寻仙问道,逐步退出政治舞台,从而确保家族的顺利延续。


涤尘索金


张良不是一个留恋权力的人!当秦国灭亡时,张良为国复仇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尽管身怀无尽的韬略,但他终于选择激流勇退,见好就收,得以全身而退,可谓识时务,是个绝顶聪明之人。

除北宋赵匡胤外,没有哪个朝代的帝王不杀功臣的。在众多神人的鼎力协助下取得天下的老流氓刘邦也不例外。汉初,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就曾有“功狗”与“功人”的论语。他将萧何作为第一等功臣,称之为“功人”,而其他功臣则称为“功狗”。为汉家江山卖命只配做条狗,不知张良当时心里什么滋味!韩信说得更悲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以后,韩信、彭越被灭三族,本人被剁成肉酱分给众人吃。就连第一功臣萧何也多次险遭毒手,最后装傻充愣,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昏庸之人才躲过一劫。

这一切,张良何尝不知?又何尝看不清楚?他没有像韩信那样死守权力,而是消极隐退,置身事外,终得善终!


柳柳先生


当年项羽消灭大秦王朝后,他开了一次英雄大会,对天下的各大诸侯进行了分封。但是因为项羽感情用事,使得很多人都对他的分封不满,致使英雄大会后,不是今天这个诸侯造反,就是明天那个诸侯言变。总之项羽在西楚霸王的位置上就没有过一天安稳的日子。而正是因为这些诸侯的叛乱,使得刘邦在汉中得到了喘息和厉兵秣马的机会,为他的东归创造了条件。

  此时天下形势基本已定,这么多功臣鞍前马后拼死拼活还不是图个功名利禄?还不是图个封妻荫子?于是刘邦版的英雄大会顺应形势召开了。大会开始后,刘邦先客套了几句,然后就直接进入了主题,对各大功臣进行了分封,名单如下:

  萧何封酂侯。曹参封平阳侯。周勃封绛侯。樊哙封舞阳侯。郦商封曲周侯。夏侯婴封汝阴侯。灌婴封颍阴侯。傅宽封阳陵侯。靳歙封建武侯。王吸封清阳侯。薛欧封广严侯。陈婴封堂邑侯。周绁封信武侯。吕泽封周吕侯。吕释之封建成侯。孔熙封蓼侯。陈贺封费侯。陈豨封阳夏侯。任敖封曲阿侯。周昌封汾阴侯。王陵封安国侯。审食其封辟阳侯。

  大家看到这里,肯定会问,怎么不见汉中三杰张良及“盗其嫂”陈平的分封啊?各位别急,奶酪有的,面包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刘邦故意卖的关子,他把自己最为信任的两大谋臣放在最后来分封,就是想把最具悬念的留到最后揭晓。

  待众人的声音平息后,刘邦开始揭晓最后的悬念了:赏张良三万户,封为留侯。

  这张良自刘邦一统天下后,他就整天待在家里修身养性。今天的英雄分封大会他本来也不想参加,但刘邦派人请了他几次,碍于情面他只得来出席。面对刘邦的分封,张良却不买账,推托道:“臣自愿在家闭门练功,不愿再受封侯累赘。”

  这时刘邦来了个霸王硬上弓,这个侯你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这世上居然还有逼别人当侯的,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就好比武侠小说中一些名师高人强行收自己喜欢的年轻后辈为徒一样。

  当然,张良之所以总是推托,除了他一贯谦逊的作风外,还有更重要的是他从《太公兵法》中学到了“上兴邦安国,下全功保身”之法,悟出了功成名就后就该隐退的道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由来是历代皇帝的惯用伎俩。单从这一点来看,张良比韩信明显高出了N个等级。

  最后分封的是陈平,他被封为户牖侯。当听到刘邦的分封时,陈平双膝跪地,泪流满面地说:“臣无功无德,请陛下另封他人。”

  刘邦就说了,你怎么没有功劳了,你的很多计谋都很好啊。没你的妙计我能打败项羽吗?陈平说这一切归功于一个叫魏无知的朋友。他说当初如果没有魏无知的推荐,微臣哪能为陛下效力呢?听完陈平的解释,刘邦对他更是刮目相看,当即宣魏无知进宫,赏了他黄金千两。这次分封看似皆大欢喜,但实际上藏有隐患。这些文臣受封时,那些冲锋陷阵的武将们就不服了。他们说,我们是用鲜血和汗水换来这个侯的封号,像萧何等人哪里上过前线呢?为什么要封他为侯,而且还排在第一的位置呢?

搜狗截图16年01月19日1426_25_副本.png

  刘邦没有直接与这些武将们进行理论,而是不急不慢地讲了一个猎人和猎狗的故事:追杀野兔,靠的是猎狗;而发号施令,靠的是猎人。刘邦知道这些武将们终将会明白他这句话的,没有这些文弱书生们“运筹帷幄之中”,就算他们勇冠三军,那又如何?能“决胜千里之外”、能打下这江山吗?

  外族人分封完毕,接下来刘邦还对自己家族的人进行了分封。

  长兄刘伯早逝,无封。次兄刘仲封为代王,管辖代地。小弟刘交封为楚王,管辖淮河以西。堂兄刘贾封为荆王,管辖淮河以东。刘肥(刘邦的情妇曹氏生的儿子),被封为齐王。吕后的儿子刘盈早就定为太子了,这里就不用再分封了。

  分封完毕后,刘邦的老爹刘老公不服了。他提出了抗议,说是自己的大儿子刘伯尽管英年早逝,也应该追封他一个侯爵,不应该什么都没有。其实,刘邦当年当流氓时,大嫂对他很是冷淡,一年四季想到他家打打牙祭都不行,对此刘邦怀恨在心,这次分封自然没答理他们。但刘老爹毕竟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因此对刘邦进行了苦苦相求。刘邦最后被逼急了,又碍于老爹的颜面,最后决定还是封一个侯给他当:武哀侯。封他的儿子刘信为羹颉侯。不过刘信被封为侯后却喜怒交加。喜的是自己终于也被封为侯了,怒的是谁当了这个侯也不会好受。这倒不是说刘信封的侯空有侯名没有实权,相反实权还很大,但问题是这个侯的封号太不雅观了点——羹颉的意思是吝啬。




至仁小哥


刘邦论功行赏的时候,先是封赏了萧何八千户的食邑,然后让张良自己在齐地挑选三万户作为食邑,但是张良推辞了三万户的封地,选择当年和刘邦第一次相见的留地作为封地,封了“留侯”,食邑一万户。这看起来是个简单地封赏,刘邦赏赐,张良谦虚不受,实则是个送命题。

刘邦手下的韩信成了楚王,这对刘邦是个打击。这个时候刘邦对于这些个手下已经无法完全信任了,尤其是与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和张良,保不齐这些人趁着刘邦力量衰弱的时候,要挟刘邦封其为王,韩信就是前车之鉴。齐地是楚汉争霸陷入拉锯的时候,韩信强迫刘邦册封他为齐王,因此齐地在汉国是个敏感点,一个自立门户的敏感点。其次就是让张良自己挑选三万户,作为臣子怎么能将自己摆在与君主相等的位置,无论在齐国挑选哪一片作为自己的封地,都会引发不必要的猜想,张良索性选了与刘邦初次会面的留地作为封地,食邑也降至一万户。

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啊!一个简单的论功行赏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不过这种斗争无形却又致命。


历史广记


张良当然满意了,因为这是张良自己主动请求封留侯的。

一、张良主动请求降低封赏标准

汉高祖刘邦于“汉六年正月,封功臣”,张良不是武将,没有战功,但是刘邦却看得清楚:

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刘邦充分肯定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张良的功劳,让他自己在齐地选一个封地,并给三万户百姓。

这是极大的优待,自选封地,给百姓三万户,这个规格是超高规格了。

功劳第一的萧何,也只是“封为酂侯,所食邑多”,估计也就是万户而已。

但是张良深谙生存之道,拒绝了。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张良拒绝了三万户食邑,只要留地作为自己的封地,因为是那里是他和刘邦相遇的地方。

这是张良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刘邦便同意了,“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所以对留侯的封号,张良是极为满意的。

二、张良懂得明哲保身

张良因为身体不好,“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也是深知到刘邦性格的。

汉六年,封功臣的时候,各个功臣争来争去,刘邦定萧何为第一,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张良也不会想去趟这趟浑水。

张良对于功名利禄看的很淡,因为他懂得明哲保身,他曾说“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他跑去修道,也是不想卷入朝堂是非。

张良在后世享受到的待遇要比萧何高出很多的,除了功之外,为人处世哲学更是令后人敬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