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救國-任理卿與民國時湖南的紡織緣

中國的農耕文化延續數千年,農本經濟在古老的東方土壤根深葉茂,士農工商的價值觀念深入到了骨子裡。但是近代鴉片戰爭的槍炮聲,打破了悠閒自在的平靜生活。英國憑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國力迅速膨脹,不到百年便暴發為世界第一列強。在積極對外擴張中,利用自己的堅船利炮叩開了保守且自信的東方國度。

實業救國-任理卿與民國時湖南的紡織緣

兩次鴉片戰爭與火燒圓明園,許多國之瑰寶受到摧殘。

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沒能拯救大清王朝,接下來的中華民國全盤接受西方“民主”模式,東方國度的這艘巨輪艱難前行。救亡圖存之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軍事救國、實業救國,凡此種種,風起雲湧。

任理卿,1895年2月生於湖南湘陰縣塾塘鄉唐家橋新屋,他的父親任仲威是家鄉的一個鄉村教書先生。任理卿6歲讀私塾,2年後其父在新屋辦求志學堂,他即隨父就讀於該校。15歲從時中小學畢業,因父親不幸幾年前去世,家境陷入貧困而無法升學。

迫於生計,他選擇考取上海恆豐紗廠當藝徒,先在該廠董事長聶雲臺在長沙的公館內學習金工,1910年離開湖南老家進入上海恆豐紗廠半工半讀。幾年後,因工作勤奮、學業優良,經聶雲臺選拔資助,進到南通紡織傳習所。1918年在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畢業,之後又回到恆豐紗廠工作。

實業救國-任理卿與民國時湖南的紡織緣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工業的發祥地

前面說到的聶雲臺,他的外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晚清四大重臣之首、洋務運動的發起人曾國藩。上海恆豐紗廠原是由李鴻章領導督辦,中國第一家官商合辦的規模最大的近代化紡織廠。聶雲臺的父親聶緝槼後來重組了該紡織廠,這家工廠無論規模、設備和還是人員在當時的中國都遙遙領先。

受“五四”運動的影響,大批有志青年投身振興中華的大潮當中,實業救國讓有志青年趨之若鶩。任理卿覺得,每年大量進口鋼鐵和棉紗,使國家財富大量外流。振興中國的紡織業是救中國的一種方式,因此下決心要去西方學習先進的紡織技術。

1919年夏,任理卿如願考取清華大學專科赴美庚款留學,進入美國馬薩諸塞州羅威爾紡織學院就讀。兩年後畢業,又考入了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生院,一年後獲得紡織碩士學位。緊接著到美國的幾個紡織機器製造廠和紡織印染工廠實習考察,1923年秋學成回國。

實業救國-任理卿與民國時湖南的紡織緣

民國初期的上海被稱為東方巴黎

1924年任理卿受聘為上海裕興洋行工程師,次年又受聘上海統益紗廠任總工程師,該廠裝備有精梳機,能做出生產難度很大的高支紗,是中國生產縫紉機用紗線的第一家紡線廠。在中國現代工業的發祥地上海,他的紡織專長得到充分的發揮。

1928年上半年任理卿回到家鄉,到長沙湖南第一紗廠任工程師。該廠於1912年創建,原名經華紗廠,是湖南最早的現代化紡織廠,湖南近現代紡織業的策源地。1930年紗廠人事變動,他因此受聘到東北大學任紡織系教授。僅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東北,他又輾轉回到湖南第一紗廠任工程師兼工務課長。這一時期紗廠進行了擴建,技術上以他為主,經擴建後改名為湖南第一紡織廠。1938年日軍進犯長沙,省政府令湖南第一紗廠外遷,抗戰勝利後,在遺址上覆建裕湘紗廠。

實業沒能使舊中國強盛,反而成為資本掠奪財富的工具,抗戰結束後,民國政府很快失去民心、土崩瓦解,早早敗退臺灣。

後記:任理卿一生專注紡織,民國時期,他除了實業救國,還曾執教於多所大學,培養了大批紡織人才。解放後,籌建了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

時過境遷,約三十年前,中國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全的紡織業體系,十年前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製造國。目前,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曾經的湖南第一紗廠原址,已然轉身為開放式休閒公園,僅存原工廠大門及附房,矗立在湘江邊,默默訴說著她的過往。

實業救國-任理卿與民國時湖南的紡織緣

湘江岸邊中西合璧的老建築與附近的新樓盤形成強烈的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