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孔子说的吗?其实他被冤枉了几千年


古人常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统治中,皇帝用来约束臣子惯用的说法。意思是说,皇帝要臣子死,臣子就不能含糊,必须马上去死,只有这样的臣子才是忠臣。古代的大臣们,常用这句话,向皇帝表达忠心,皇帝听了之后,一般都会对着大臣夸奖一番,说一些勉励的话。

其实这句话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很多人认为这是古代君臣关系的准则,是孔子所倡导的封建礼教的重要内容。如此不讲道理的君臣关系,被奉为至高无上的道德规范,这不是很荒谬绝伦?真的是孔圣人提出的么?其实不然,虽然"忠孝"是儒家思想的基本,但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一种愚忠,与儒家所提倡的"忠"不符,这样的愚忠儒家思想是反对的。

那么孔子所主张的君臣关系是这样的?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礼",在这里含义很广,是指"合情合理,合法,合乎各类规范、章程等"。意思是说:君主在使用臣时,要有礼节,要讲究规范,要按规章办事,要尊重大臣的人格,要重视大臣的意见,要通情达理,而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更不可对大臣呼奴唤婢。而臣事君要"忠",这个"忠",指忠心、忠诚、忠实,要有责任心,臣子对君王要尊重,要忠心耿耿,讲实话,勤勤恳恳地为君王服务。

孔子主张的君臣关系:君为主,臣为次;主在先,次在后。意思是在君臣关系中,君是关键,是首要的,君臣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君,而不是取决于臣。所以,孔子先说君,后说臣,认为:君使臣以礼在先,臣事君以忠在后,先因而后果,这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相悖的,君不为君,臣就不为臣。

先有明君,而后有贤臣,这早就为历史所证实。

姜太公直钩钓鱼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说起来都津津乐道。

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武王伐纣平话》)

姜子牙名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是他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但当时的商纣王昏庸无道,任用佞人,姜子牙当然不会被重用。他听说商王朝下面有一个诸侯姬昌,在西岐地方,故为西伯侯,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尊贤纳士、广施仁政,于是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在渭水支流的磻溪钓鱼,他要实地考察西岐是否为人们传说的那么清明,他还要看姬昌是不是真为人所说的那么尊贤重才。

此时,姜尚已年过七十,头发斑白,人们看到一个白发老翁成日坐在溪边钓鱼:短干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尚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做事怪异,说话也怪异,人们便报告了西伯侯,姬昌觉得此人语出不凡,也许是贤才,于是亲自带人去察访一下,至磻溪拜见了姜子牙,一谈之下,发现姜子牙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阴阳八卦,文韬武略,无所不通。姬昌大为高兴,对姜子牙说:"我的祖太公曾说过,将来定有一位圣贤来辅周,周才能兴旺起来,你就是太公盼望的那个圣贤啊!"当下就恳求姜子牙出山辅周。姜子牙同意了,随文王姬昌入了朝,文王称姜子牙为"太公望",尊之为"师尚父"。在姜子牙的辅佐下,西岐很快繁荣强大起来,成了各诸侯国之首,姬昌死后,姜子牙又辅佐其子姬发东征,打败了荒淫无道的商纣王,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周王朝。这事发生在孔子之前,得到孔子高度的评价。

齐恒公用管仲的故事,同样也是君先礼而后臣忠的故事。管仲,字夷吾,原是齐恒公之兄公子纠的人,在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即未来的齐恒公)为争夺齐君位而斗争的过程中,一次,管仲一箭射向公子小白,只因被带钩挡了一下,否则就要了小白的命,就没有后来的齐恒公了。小白最终打败了公子纠,成为齐国的君主齐恒公,管仲被抓,齐恒公若要报仇,必杀管仲,但齐恒公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知管仲有大才,便听从鲍叔牙的意见,不杀管仲,还重用管仲,尊称管仲为"仲父",管仲也为齐恒公尽心尽力,对齐恒公忠心耿耿。在管仲的匡扶下,齐国很快强大起来,由于采纳管仲"尊王襄夷"的策略,使齐国成为各诸侯国的盟主,齐恒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和孔子同是春秋时代的人,孔子对齐恒公与管仲的评价很高。齐恒公与管仲之君臣关系,没有丝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思。

结语: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并不是孔子所提倡的君臣关系,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永远是先要求"君君",然后才要求"臣臣",而不是臣子无条件地跟从君主,"君明臣直"才是儒家思想的追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能是后来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绝对的权力,而强加到儒家思想中,亦或是后世的陋儒们为讨好最高当权者杜撰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