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范疆,张飞要你三天凑齐十万件白旗白甲,否则就杀头。你会怎么做?

李克爽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哎,张三爷这是逼我去死啊,总是要死,不如铤而走险,杀了张三爷算了。

大家好,我是范疆,蜀军的一个校尉,我的上司很有名,他叫燕人张翼德。

前阵子,荆州那边传来一个噩耗:关将军战死,荆州丢了。

最近,全军上下一篇肃杀之气,张将军多次去见主公刘备,每每深夜才归。

今早,我正在校场操练士卒,突然张将军传我入见。

我大踏步走进军帐,张将军手里端着个酒坛子,地上横七竖八还滚着几个酒坛子,最近,张将军没事就酗酒,喝多了就打骂士兵,大家都是苦不堪言。

张将军告诉我,主公已经决定伐吴,张将军要做开路先锋,因此急需白旗白甲十万件,限我三天内凑齐,不然,就砍掉我范疆的脑袋。

我忘了自己是怎么跌跌撞撞地走出军帐,脑子一片空白,出了军帐,我腿就发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三天时间,让我造十万件白旗白甲,我怎么算都造不出来。

我不敢去和张将军讲道理,因为惹他不高兴,他一定会打我,生气的话,可能直接就砍了我范疆。

我想了一个晚上,喝掉了一整坛的酒,天快亮的时候,我做了个决定,跟张将军拼上一拼,逃不过一死,搏一搏。

第三天夜里,我偷偷摸进了张将军的营帐,刚走进帐中,就听到一阵响雷似的鼾声,还好我不是第一次听到,不然肯定要被吓的坐到地上去。

明天就要按期交白旗白甲了,我才造了几千件,离十万件还差的远呢。

我摸到张将军的窗前,掀开帘子一探头,顿时吓的我向后摔在地上。

我完蛋了!张将军瞪大了双眼盯着我,我中计了!

可是过了一会张将军都没有起身,也没有说话,只有鼾声一声响过一声。

我壮起胆子,把脑袋伸过去再一瞧,天呐,居然有人睁着眼睡觉。

于是我不再害怕,抽出眼见配到,一刀,只是一刀,便也使劲了我全身的气力,血溅了我满身满脸,我顾不得这些,私下袍子,包了燕人的那颗头颅,一头扎进了黑暗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导语:

这件事非常容易完成,就是范疆不懂得变通。若是我三天之内有多少士兵就有多少白甲、至于白旗就容易了 。



十万件白旗、白甲出处

张飞命令三天筹齐十万件白甲、白旗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剧情,按照书中所说三军带孝出征。那么短时间内能够筹齐白甲的方式很简单,让所有军士将自身白色贴身短打进行改良,去除衣袖穿于最外侧再将衣袖改成白布条系于头。这样就可以解决大部分士兵白甲问题,没有白甲的士兵隐于军中等待赶制的白衣。

将校、张飞亲兵等部分白甲在阆中和白旗一起赶制。如果三天之内不能完成,则出现在张飞眼前的士兵换岗时同时交接白衣。如此变通一下不至于丢失自己的性命,还害了蜀汉一代名将。



正史中张飞赶制白旗、白甲是不存在的

正史中张飞在阆中只带了一万人马前往江州会和。一万人马根本不需要十万件孝衣,所以事情是虚构的。

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摘自《三国志•张飞传》

而张飞为什么被张达、范疆杀害《三国志》中也没有明确注明。但根据记载分析,张飞应该是祸起肆意杀人及天天鞭打士兵。关羽、张飞在正史中虽然没有桃园三结义,但张飞把关羽当作兄长相待,桃园结义也是由他们之间的兄弟情为基础演化而来的。听闻关羽被杀以后张飞必然会变得更加暴躁,张达、范疆必然是办事不利张飞要责罚二人,二人怕张飞杀自己所以杀张飞叛逃。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挞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摘自《三国志•张飞传》



总结:这个典故是要教会我们做事要懂得变通,每件事可能看上去很难但是换个思考方式可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我要是范疆,我也杀张飞。(范疆本名叫范强)。这范疆本是张飞手下一名勇将,跟着张飞也是风风雨雨几十年。最后怎么就做出了把张飞给谋杀了这种凶残之事?原因只有一个,张飞想杀他。,而且是借助军令的方式光明正大的杀他。

但大家一定不要认为:因为张飞给范疆下达了军令,范疆完不成就杀人这个原因是唯一的因素。毕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是张飞真的想杀人,借刀杀人。

我们先看看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张飞下达了,三日之内要凑齐10万白旗白甲等命令后,范前返疆和张达先是苦苦哀求要求宽限时日(他们并不是首先拒绝了这个命令),在哀求无果后被张飞打了50鞭子。并留下话:三天内完不成就剁你的首级。返疆张达二人这才起了杀张飞的心。

1.你先看看,被打50鞭子会咋样?

目前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还存在鞭刑的国家。

他们对于严重违反狱规的犯人,可判处藤鞭最高12鞭,或由来狱的法官判处藤鞭最高24 鞭;我截取了一段记录中犯人被打4遍的描写(这还是打屁股的情况下):

第一鞭,屁股会出现一道深紫色的鞭痕,

第二鞭,屁股重叠的地方会皮开肉裂,

第三鞭,屁股将彻底被抽的稀巴烂,

第四鞭,屁股被打烂,被打烂的旁边的一圈是淤紫色的,流着血,皮开肉绽。



上面的两个细节:

1.最高打12下(由专业人员行刑),最高达24下(有狱中法官行刑)

2.情形所用的鞭子是藤鞭。

而三国演义中返疆和张达是被打了50皮鞭,鞭打的部位是后背。所以他们当时也算是奄奄一息了。

2.打完之后张飞下了军令。

打了这50鞭子之后,张飞依旧下令来日完不成任务就杀头。这是范疆张达二人坚定了杀张飞之心的直接原因。因为张飞真的会杀人。

这不是把人往死里去逼吗?10万面白旗还有可能完成10万副铠甲,打死也完不成。

一副铠甲打造一个熟练工匠,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不用说打造10万副白色盔甲,就算打造10万副盔甲。没有一年半载都完不成。

所以等待范疆的结局就是完不成军令被张飞杀了。与其被杀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3.张飞之死的疑点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准备带全国之兵打东吴。全国上下除了张飞之外,没有一个人同意的。

但张飞手里当时只有1万人马,他为什么死活非要准备10万副白旗白甲呢?他也用不了这么多。

深层次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张飞想借这个事杀了范疆。因为范疆是当时蜀国益州的本土势力。张飞借此事可以杀鸡儆猴。

关羽马超死后,刘备的荆州势力里只剩下张飞和诸葛亮。诸葛亮又是坚决反对出兵的。所以只剩下了一个张飞支持刘备的出兵。

那如果张飞死后,刘备的心腹可就真剩了几个人了。那这次出征会不会被停止?

所以谋杀张飞,也变成了一种很有可能的做法。当然了,这也都只是猜测。


少校柳下惠


莽张飞吓坏范疆张达

关于《三国演义》中,张飞要求后勤军需官三天造出十万白旗白甲,目的是为了呼应为关羽报仇这个出兵理由,让三军带孝出征。

而所谓的白旗白甲只是在士兵原有的旗帜兵甲上做外装饰,并不是重新打造铠甲旗帜。

按照《三国演义》塑造的莽张飞形象,以及长期鞭打虐待士兵的习性,范疆张达很可能惊恐之下就理解错了张飞的军令,以为是让他们三天内打造出十万白旗白甲。

如果是这样,那么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张飞的脾性,这个任务完不成,等待着范疆张达的只有死路一条。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当时的天下大势,作为久在一线部队的张飞部将范疆张达肯定是看得十分明白。

刘备失去的不只是蜀汉头号战将和不可多得的帅才关羽及他手下的荆州军,更为严重的是失去了荆州。

蜀汉丧师又失地,还是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荆州,此后在东吴方向只能谨守永安门户,而再无主动出击的可能。

所以这时候,范疆张达自然明白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放手一搏,富贵险中求,杀了张飞,进一步削弱蜀汉的实力,张飞的死还能进一步刺激刘备,让他丧失理智影响其判断力,更易于东吴一方取胜。

然后再拿着张飞的大好头颅投靠孙权,岂不是大功一件,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所以如果是我,面对这样的莽张飞,必然也会选择铤而走险,反正完不成任务也是死,拼死一搏结果也不会更坏了。


历史痴


假设作为范疆,张飞要你十天内拿出十万白衣白甲,你该怎么办?

演义中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范疆接到张飞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背叛张飞,杀其头后叛逃。蜀汉未战而先亡其将,预兆了夷陵之战的悲剧前景。但是作为范疆本人,平时忍受主帅张飞的打骂不说,还不得不完成这个史诗级任务,否则就要被杀头,他不也是悲剧人物吗?

按照题主所设,假设我们不幸成为范疆的话,有没有办法为自己解套呢?

我认为还是有的。

要想解套,至关重要的要从张飞的心理分析开始。十万白衣白甲在三天内完成,这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草船借箭那套在这行不通。布置这样的任务,主帅要么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要么就是未经大脑的冲动决策。

对于前者,解套的难度比较大。明摆着主帅要自己死,又不好明说,拿任务强压。这种情况,想要逃出生天,范疆杀主求生的办法也是一种选择,不过这办法属于背叛,下下策,我们不会这么去做。

那么中策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不妨置之死地而后生!

主帅要自己死,好吧,不妨主动去找到他,把问题挑明,任务不可能完成,自己无非一死。但要声明两点,一是军令不可违,自己随时可以死!二是自己追随多年,一心报国,渴望为关将军报仇,希望死在讨伐东吴的战场上,多换几个人头回来!

此法的关键是欲情故纵,打动张飞。所以必须演技到位,言辞恳切、声泪俱下之外,要是能拿把剑做自刎状效果会更好。此法甚险,成败的关键在于演技,结果只有听天由命。

对于后者,主帅冲动决策的情况,比前者好办,但也不能大意。主帅布置了任务,不管是否冲动的决策,下属都不能当面硬顶回去,否则死得更快。对于张飞这样刚猛的主帅更是这样。怎么办?只有缓缓来,采取迂回战术。

主帅要我去准备十万白衣白甲,自己要毫不犹豫地去做,明知做不到也要去。但是,这里的技巧是不能傻做。三天时间,你要不停地去跟主帅汇报进展,上午做了多少,下午又做了多少?第二天又做了多少?进展如何?难度在哪?越细越好,一定要让主帅知道事情的困难程度,否则被困死的必然是自己。

当然,在汇报进展的时候,你必须还得提供可行性建议,不然领导会认为你在甩摊子。比如,建议简化形式,改白衣为白袖章,改白甲为白标牌等等。再比如,跟主帅讲,打仗是为了为关将军报仇,白衣白甲太显眼,不利于打赢。不如等战胜吴国后,让东吴人去准备等等。

总之,对于主帅这类不合理要求一定要沉作应对,不能不干,也不能傻干,更不能蛮干。换个角度,换个思路,退一步思考,也许可以豁然开朗!


周周说古今


《三国演义》里死得最憋屈的大将,可能就是张飞了,因为张飞是在睡觉时被手下割掉脑袋而死的。当然了,手下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因为实在被张飞逼得没办法,因为张飞下达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三天制备十万件白旗白甲,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如果不杀张飞,自己就得死。所以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两名手下一个叫范疆一个叫张达,他们杀死张飞以后,拿着张飞脑袋就投奔了孙权。然而,那时候东吴还不想跟刘备他们彻底闹翻,已经杀了一个关羽了,张飞也因为这事折进去了。如果持续死磕到底,那恐怕两国都要被魏国消灭了。于是,孙权这边把投奔来的俩人又送还给刘备,可怜的范疆张达被张飞儿子凌迟处死。


很显然,《三国演义》对蜀国是很偏袒的。因为《三国志》里面讲的很简单,说张飞平日就对士兵很差,最后被手下杀死,并没有这么丰富的内容。而《三国演义》呢,大大丰富了这些内容,并且给杀死张飞的部下来了一个报应,让不少读者不会那么难受。

从合理性上来说,《三国演义》对这段处理还是挺到位的。因为范疆、张达两人错误估计了吴蜀之间矛盾,没有看清楚天下大势。他俩以为关羽被东吴杀死,张飞嚷嚷报仇,蜀吴之间就没有合作的可能了,肯定仇深似海。实际上,蜀吴由于是利益共同体,在有魏国这个庞然大物的情况下,绝不会彻底闹翻。

而且那个时候蜀国连失关羽张飞两员大将,对吴国来说,蜀国已经元气大伤了,这时候投奔过来的范疆张达几乎是毫无用处了,不如把他们还给蜀国,做个顺水人情,从而和张飞之死撇清关系。


可怜范疆张达,以为可以彻底摆脱张飞那个暴君,没想到最后连命都没了。实际上本来叛徒都是不受欢迎的,不管范疆张达在张飞那里受了多少委屈,在东吴那边都是叛徒。对于这样的叛徒东吴自然不珍惜,能派上点用途时赶紧甩了出去。

如果我是范疆或张达,遇到张飞这样暴虐的人,可能我也会先下手为强,杀了张飞。但是呢,我肯定不会把张飞献给东吴,而是会杀了张飞以后就跑路。

尽管那个时期投降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但是卖主求荣,为了投奔一方杀死自己的领导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受欢迎,因为新主子也会担心你会不会将来也把自己给杀了,所以投奔新主人绝对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而作为在张飞手下多年的老兵,对于蜀吴之间的关系,肯定也是了解的,投奔谁也不能投奔吴国啊,蜀吴虽然彼此之间有矛盾,但是更有共同的敌人,那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绝对不可投奔。

那如果选择直接跑路可以吗。实际上,杀张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张飞平日对自己就不好,这次更因为关羽之死迁怒于己,打了自己五十鞭,杀他是为了报仇。第二个原因更关键,张飞那个暴脾气,不先杀了他直接逃走,肯定会被追杀,杀了他,蜀国乱一阵子,自己逃跑也方便。

三国时期兵荒马乱,普通百姓活下去不容易。脱离大部队以后,生存的确会困难一些,但是自己本来就是征战多年的将士,比普通百姓强许多,活下去的概率也大许多。何况留下会是个必死局,还不如逃跑一搏。

张飞和关羽两人虽然是兄弟,但是性格差别很大,关羽这人轻士大夫和贵族,张飞则是看不起属下平民,偏偏关羽最后死于权贵,而张飞就被自己手下害死,让人唏嘘。特别是张飞,如果平日对手下好点,也不至于死得如此憋屈了。


一览众河小


可以说,范疆的做法已经是当时最好的一个出路了。

范疆,张达,本为军中将领,奈何运气不好,碰上个暴脾气张翼德,彼时的关羽刚刚被杀,刘备试图出兵东吴,为二弟讨一个公道,奈何最终却把自己三弟搭进去了。

为什么张飞会死?张飞死于小人之手,这是最广为人知的说法,张飞醉酒,晚上睡觉的时候,被自己手下的两个小人,范疆和张达割下了头颅。

范疆和张达真的就是小人吗?

看看这两人当时的处境,张飞下令打造十万副白衣铠甲,以便出兵讨伐东吴祭奠关羽。十万副铠甲,张飞要求了三天,三天,打造十万副白衣铠甲,哪怕是以现如今的工业水平,想要在三天的时间里打造出一副白衣铠甲都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这样的军令,说白了就是张飞借机想要拿下范疆张达两人性命的借口。

此时的范疆,大致有两条路可以有,一条路很简单,回去闷头打造铠甲,希望在期限之前能够打造好足量的铠甲,这种做法相对来说也会是多数人的选择,这条路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最终的结果也只可能是因为打造不了铠甲被军法处置。

如果是换个将领,即使打造不了铠甲被军法处置也没问题,可以将领是张飞,在范疆两人提出异议,请求宽限期限的时候,张飞直接令军士将两人捆在树上抽打,这直接加重了范疆两人对张飞的怨恨之心。


或许本来范疆两人还不回顺走张飞的人头,可有了张飞鞭打的这一会,两人更容易走极端。

第二条路也就是走极端,出逃,但这一条路也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直接跑,直接跑路也是很多人的选择,不过这样一来两人就算当了逃兵,逃兵的下场一般都不怎么样,即使是投靠了曹魏或者东吴,也不可能再有出头之日。

因为对张飞的强烈怨恨,这两个人选择了走极端,而且是走极端的同时,顺走张飞的人头。

范疆二人趁夜色行事,割下了张飞的头颅,这里面肯定有其他人的帮助,仅凭两人想要悄无声息拿走张飞的人头,还安然离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拿走了张飞的头颅,也算拿到了表忠心的机会,不管是去曹魏大营还是去东吴大营,都有机会出人头地。


老实人选第一条路,奸猾一点的,会选第二条路,不管哪条路,张飞都不应该死的,范疆两人冒险杀掉张飞,其实也是张飞自找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魏青衣


如果我是范疆,会选择连夜快马加鞭从阆中赶回成都,想办法面见刘备或者诸葛亮说明情况,然后听候发落——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下级对一个蛮横的上级不合理要求负责任的做法。


张飞就是这种性格野蛮,管理方法简单粗暴的领导。

这次他下达三天制作十万件白旗白甲(原著中并没有说白旗白甲的具体数目是多少,只是说要“三军挂孝伐吴”)的任务又属于一个罔顾客观条件,屁股决定脑袋的行为。

却说张飞回到阆中,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想想,即使放到如今这个制造业非常发达和工业体系非常成熟的时代,制作十万个口罩的周期都不止三天,何况那个年代呢!

但是,遇到这种领导,你是没办法和他讲理的,只能随机应变的采取应对策略。而范,张二人选择干掉张飞,投奔东吴。


如果不从道义角度考虑,他们这样干也不是说一点儿都不合情理,但他们想的还是过于简单了。他们以为,东吴现在杀了关羽,等于是和蜀汉撕破了脸,成了敌人。自己把张飞杀了投奔过去,相当于立了奇功一件,东吴会很高兴的接纳自己。

可他们不知道,蜀汉和东吴联合才符合两个政权的根本利益,东吴干掉关羽,只属于一次比较严重的擦枪走火事件,而且也是东吴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得已而为之的,从长远来看,两国还是会谋求合作的,至少不会互相把对方视为最大的敌人。

所以,这样干的结果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后来东吴方面果然把范,张二人送回到了蜀国,遭凌迟处死。

如果当初他们选择连夜逃出阆中,马不停蹄的赶往成都,见到刘备或者诸葛亮后如实相告,可能就是另一种结果了。

因为刘备是很了解张飞的脾气秉性和管理方式是有问题的,在张飞最后一次和刘备告别前,刘备还叮嘱过他:

飞临行,先主嘱曰:“朕素知卿酒后暴怒,鞭挞健儿,而复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今后务宜宽容,不可如前。”飞拜辞而去。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那么,刘备听过他们两人的陈述后,很可能不会怪罪,至少应该不会处死他们。他俩就算被打几十军棍后降职或者开除,和死比起来也等于赚了,在道义上也没有太大理亏的地方。

不过,这个方案也有两个难点。

一是阆中离成都大约三百公里的路程,以当时的道路状况,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是个问题。如果路上时间耽误太久,也会当做逃兵处理的,可能没见到刘备就被处死了。

二是就算他们及时回到了成都,他们能不能见到刘备或者诸葛亮也是个大问题。范,张二人属于低级军官,常规情况下,他们无论如何也是没机会见到皇帝和丞相的,这就需要碰运气了。好在诸葛亮是个十分开明的高官,这就大大了他们成功的概率。


当然,以上这些都属于是“事后诸葛亮”式的思考,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大多数人会选择范疆,张达的做法——你不想让我好过,我先让你不好过。


田获三狐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范疆,张达选择了生存,所以毁灭了张飞。

毕竟老张平日里给手下的压力太大了,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平日里鞭挝士卒如家常便饭,导致范疆,张达神经过敏,再稍有点压力,只好出此下策,一发入魂。


假如你是范疆,也要看是什么时侯,要是一出生就是范疆,傻子才去张飞那当兵,大把选择等着你。

如果是刚刚接到命今的范疆,那就没法了,要不就老老实实加工加点,熬个三天夜,半死不活的见张飞,估计张飞也不会真杀你,也就是气话罢了,要老张真是推出去斩了,估计当场帐下就跪了一片,毕竟范疆好歹是个帐下将,多年人脉不是盖的,看看三国,也没几个真的是被推出去斩了的,半推半就的估计张飞也就罚个戴罪立功。

要是对自己狠下心来,干脆第二天给自己一刀,出了工伤还怎么干活,能昏迷最好,只是苦了那倒霉兄弟张达。

要是手段再脏点,干脆诱导张达犯罪,然后反手一波告发,成功转移张飞注意力,等战事一开,谁还在意什么装备。

办法总是有的,范疆张达走极端也时一时冲动,冷静下来一切好说,总之,千万不要顶撞张飞,一定要做他的舔狗,往死里舔,同时拉吴国吸引火力。


张飞是很在意自己名声什么的,比如他自己跪舔刘巴提升个人形象,一个字,吹就完了,吹关羽或许会被斩了,吹张飞可就不一定了,毕竟张飞是个孤独的暴躁老哥,顺着他心意吹一波,老哥就佛了。


老白的历史课


十万件白旗白甲,是个什么概念?

白旗直接裁出一块,把挂到旗杆的那部分缝一下子;白甲不是白色的甲,大多是在头盔上裹上白布条;身上简单点儿就是在围着脖子挂上那么一条白布,复杂点儿就是在甲外穿上件白坎肩。

乍一看并不是十分复杂,问题是时间只有三天啊!先不说那时的生产水平,就是搜集到足够数量的白布恐怕时间也不够吧!

诸葛亮可以用“草船借箭”,三天时间凑足十万支箭。可是张达、范强不是诸葛亮啊,就是我这个事后诸葛亮也想不出办法来。

看来肯定是死定了。如果不杀张飞的话儿怎么办?要想活命恐怕只有逃跑了。

当时正处在刘备准备和孙权开战的前夕。这时候忽然当了逃兵跑了,那么肯定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即使没有抓到张达、范强,那么他俩儿的家族也肯定会全部遭殃。

那么张达、范强他俩儿去找刘备行不行?

当时刘备想要攻打孙权,但是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这时候的刘备也是正处在焦躁的状态,谁能保证刘备就能替你做主?

如果换做是我,也还是会选择杀掉张飞。不过我和张达、范强俩儿人有点儿不一样,我不会拿着张飞的首级去投孙权。

这不是因为我知道了以后的结果,而是有着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张达、范强往东吴跑很容易被人猜到。所以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演义中,这都是最不安全的一个路线。如果不是因为发现得较晚,张达、范强很有可能就会被抓住。

后来被孙权当做谈判的筹码送回了,然后被张苞给杀了。这种事情其实是一种经常发生的事情。

张达、范强并不是蜀汉方面有实力的人物。所以即使拿着张飞的首级投到曹魏那里,曹魏方面也不会太过重视这俩儿人。等到有一天曹魏为了和蜀汉达成一项协议的时候,张达、范强还是会被做为筹码送回到蜀汉。

张达、范强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或许是过于急躁地利用这件事儿谋取点儿富贵。

所以杀掉张飞之后,往曹魏方向逃跑。到了曹魏之后,改换名姓再继续从军。反正以前也不是什么多大的官儿,说白了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有时候步子不要迈得太大!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