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与"银两"的斗争-大明宝钞强势推行二十年最终被民间抛弃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对权力斗争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受限于他所出身的环境,对金融、财政、贸易相关事务却一窍不通。当欧洲开始转向工业和商业立国的时候,明朝还在"重农抑商"的思维禁锢下缓慢前行;宋元建立了发达的对外贸易体系,大大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明朝却反其道而行之,禁止中外普通贸易,只准外国以朝贡的名义前来,结果赏赐的比收到的多得多,总是做亏本买卖。

建国之初,朱元璋仿效宋元发明了"大明宝钞"。然而他只看到纸币的方便快捷,却不了解纸币背后的原理,以至于二十年之后,明代宝钞即陷入崩溃。民间百姓以及官员集体抵制政府发行的纸币,以"白银"作为交易媒介。



那么,明代的大明宝钞是如何一步步让民间丧失信心的呢?

洪武八年,政府开始效仿宋元发行纸钞。明朝发行的纸钞叫做"大明宝钞",币值分为一贯(一千文),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等,一百文一下则使用铜钱交易。

大明宝钞设计得比较精致,在币面上出了书写"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仍给犯人财产"等文字之外,还考虑到有许多人不识字,用图画的形式表明面值,在钞票上画上前串的图样,每画一串,代表一百文。


大明宝钞

发行纸币原本是好事,携带方便,交易快捷,极大促进了民间贸易往来。然而,明朝对宋元印钞制度的模仿只学其形未学其理。

纸钞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背后有准备金,可以随时用来兑换钱币或者银子。人们看重的不是纸币本身,而是它所对应的实际财富。宋元都建立了严格的准备金制度,只是到了后来,由于财政的压力,才偷偷将准备金挪用了。

明太祖推行的"大明宝钞"完全没有建立准备金制度。

明太祖认为,只要利用皇帝的权威规定了纸币的价值,并且制定法律法规来强迫民间推行,就可以保证它的流通。大明宝钞不仅与铜钱、黄金、白银挂钩,其兑换汇率也被强行锁死,制约了民间经济的灵活性。**按照规定,每一贯钞票对应一千文钱、一两银子,每四贯钞票对应一两黄金。**


因为没有准备金制度,纸币与金银铜之间的兑换是单向的,也就是民间只能用金银铜去兑换纸币,而不能用纸币去兑换金银铜等实物。如果你有一两黄金,可以去政府部门按照官方比率换回四贯纸钞,可是如果你再想用四贯纸钞换回这一两黄金,政府部门会表示“对不起,没有这种服务”。

如果民间决定保留黄金白银,不兑换成纸币呢?

民意抵不过皇帝的个人意志,明太祖直接颁布法令"禁止以金银进行交易,也不准以物易物,必须使用纸币和铜钱,违反就是犯罪"。

禁止了纸币交易,铜钱数量又很稀少,民间就只有使用纸币这一个选项。

不允许民间用纸币兑换金银也就罢了,政府要求百姓纳粹的时候不能全部用纸币支付,必须部分使用铜钱或金银。比如民间缴纳商税的时候,税额的百分之三十用铜钱或者金银。有时候百姓为了凑足缴税用的硬通货,必须花高价各种渠道求购。

可怕的是宝钞的发行权完全掌握在政府手里,不受民间经济的约束,政府什么时候缺钱了,印钞机一开就是一大笔财富,这些钱最终流入到民间。

通过这样的方式,政府不断地吸收社会的实际财富,却把巨量的没有实际价值的纸钞留在了民间,导致纸钞不断地贬值。

纸币的连续性贬值引发社会的集体性抵制,不仅包括民间百姓,受连累的还有官员群体。

明代对官员一直实行低俸政策,官员们入不敷出是常有的事。

明初,一品官月俸大约只有一百石粮食。这个时候的官员算是幸运的,后来明太祖决定把一部分俸禄折算成钞票,官员的收入就跟民间百姓一样走上了慢慢缩水的旅程。

洪武十三年,一品官的年奉差不多一千石粮食加上三百贯纸钞,按当时的市价来算,一贯钞票相当于一石,官员的月收入差不多每月100石。到了洪武二十五年,一品官的月俸就只有八十七石。

明成祖时期,官员俸禄开始实行普遍的搭钞,高官给四分粮食六分纸钞,小官给六分粮食四分纸钞。随着钞票贬值的加剧,官员的实际收入不断地减少。宣宗时期,一品官的月收入降到四十六石,英宗时期只有不到三十五石,宪宗时期更是只有二十石。无怪乎明朝刑罚严峻却也没有阻挡官员的贪腐。

洪武二十七年,每贯宝钞只能兑换一百六十枚铜币,只相当于宝钞最初价值的六分之一。民间对宝钞的忍耐程度达到极限,不再顾及皇帝的禁令,转而使用白银作为交易媒介。政府官员也大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向皇帝呼吁使用银两作为交易媒介。

朱元璋作为一代开天辟地的开国皇帝,其所制定的制度规则在后代子孙眼中是不会有错的。所以明朝皇帝不敢轻易废除祖宗留下来的制度。所以,直到宣宗时期,"用银买卖"仍是一种犯罪行为,到了明英宗正统时期,朝廷终于放松了用银的禁令,朝野内外都可以名正言顺的使用银子,此时的明朝算是正式步入"银本位"时期。

"银"是一种天然的货币,供应量只和储量、开掘能力有关,政府无法进行有效控制。全国普遍采用银本位之后,政府虽然失去了一张财政王牌,但是少了政府对民间金融体系的干预,民间经济进入到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带动了国家整体实力的上涨。明朝也成为最有可能发展出资本主义的朝代。

对朱元璋而言,他所设计的"大明宝钞"虽然最终陷于崩溃,却意外促成了银本位制度的建立,反而使大明皇朝成为金融制度最稳定的朝代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