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濮陽:衛國賢大夫蘧伯玉故事 (10) 聞達諸侯

厚重濮陽:衛國賢大夫蘧伯玉故事 (10) 聞達諸侯

(厚重濮陽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王傑 題寫)


厚重濮陽:衛國賢大夫蘧伯玉故事 (10) 聞達諸侯

蘧伯玉畫像


  蘧伯玉,名瑗,字伯玉,諡成子。春秋戰國時衛國(今河南濮陽縣渠村)人。約生於公元前五八五年左右,卒於公元前四八四年以後,是位年逾百歲的壽星。他自幼聰敏過人,飽讀經書,能言善辯,外寬內直,生性忠恕,謙誠坦蕩,堪稱“中華德聖”,實為千古君子。

  蘧伯玉生於仕宦之家,其父無咎,諡莊子,也是衛國名大夫。

  蘧伯玉於衛獻公初即已入仕,在獻公中期已為衛國舉世皆知的賢大夫。蘧伯玉一生,侍奉衛國獻公、殤公、靈公三代國君。他主張“以德治國”,執政者應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去感化、教育、影響人民,他體恤民生,實施“弗治之治”。所以衛國雖幾經戰亂、內訌,在幾個大國的夾縫中生存,但由於蘧伯玉等大臣的努力,仍能穩立中原,民眾安居樂業,以致孔子周遊列國進入衛國時,竟然發出“庶矣哉”的驚歎。蘧伯玉與孔子一生為摯友。二人分別仕於魯和衛時就曾互派使者致問。在孔子周遊列國的十四年中,有十年在衛國(國都在今河南濮陽縣五星鄉高城一帶),其中兩次住在蘧伯玉家,據說時間前後達九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從外地回到衛國,蘧伯玉已年高隱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設帳授徒,二人更是無事不談,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張、言行、情操對儒家學說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的言行合乎儒家學說的基本觀點,為以後儒家學派的最終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僅如此,蘧伯玉“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張,也開創了道家“無為而治”的先聲。


厚重濮陽:衛國賢大夫蘧伯玉故事 (10) 聞達諸侯

  作為一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蘧伯玉在其參政、執政的數十年中,出訪過當時不少諸侯國,其高雅、莊重、善辯、機敏的言談舉止為天下人留下近乎完美的形象,受到了各諸侯國的贊悅。其中出使楚國,與楚昭王論人才,赴鄭國與子產論治政,以及晉國史默拜訪後的以德退兵等,都已永載史冊,為歷史所稱道。《左傳》、《史記》記載有蘧伯玉與吳國季札的交往。

  提到季札就得先說吳國。吳國是春秋後期才興起的一個大國,公元前五八五年壽夢自立為王,開創了吳國,奪取了原屬於楚國的那些所謂蠻夷之地,慢慢強大起來。後在吳王的弟弟公子札(受封於延陵,世稱延陵季子,又名季札)的幫助下,又打通了通往中原的外交途徑。季札確實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他的一連串改革,吸取了其他諸侯國興國的方略,把一個原本偏遠的吳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吳王看出季札的本事比自己大,就主動提出讓賢,三代國君先後三次誠讓,都被季札拒絕,他表示只想為自己的國家多出點力,辦幾件大事。

  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季札將國事安頓一番後,準備到北方几個大國走一走,看一看。每到一處都以自己的標準和觀點來審時度勢,各國並沒有給他留下什麼值得留戀的地方。只有在衛國他看到另一番情景。衛獻公後三年(公元前544),季札出使晉國時路過衛國,他發現衛國百姓忠君擁政,農業生產豐收在望,根本不是他想像中的樣子,很多地方比自己的國家治理得還要好。於是他先後拜訪了衛國大夫中的史狗、史魚、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等人,覺得這些人都不錯,但也沒發覺他們有特別過人之處,這些人都提到了衛國賢臣蘧伯玉。為了見蘧伯玉,季札多住了數日,這才見到了剛剛出使外國歸來的蘧伯玉。一番交談後,二人均發現對方正是自己多年尋求中的理想朋友,其胸懷、志向、膽識、抱負都驚人的相似,於是越談越投機,都恨相見太晚。二人整整談了三個通宵,從此,成了莫逆之交。

  季札高高興興地離開了衛國,走到哪裡就把蘧伯玉宣傳到哪裡,而且最後都說:“衛多君子,其國無患也。”致使幾乎整個春秋後期的各國諸侯都公認了這個論斷。

  蘧伯玉的威望更高了,衛國的地位更穩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