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的制瓷工艺家——唐英

雍正六年(1728年)秋八月。总领内务府造办处事务的怡亲王口宣天语,47岁的唐英领内务府员外郎头衔,赴景德镇驻御窑厂署,辅佐年希尧督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两个月后。唐英抵达景德镇。从此御窑厂内一切具体烧造事宜皆由唐英担当,总理陶务者仍是年希尧,负责上传下达。


雍正时期的制瓷工艺家——唐英

清乾隆款唐英仿官釉题诗水丞


雍正时期的制瓷工艺家——唐英

清唐英山水轴


唐英(1682~1756年),字俊公(亦作隽公),又字叔子。奉天(今辽宁沈阳)人。出自满族家奴之家。隶汉军正白旗。故宫博物院所藏唐英参与制作的瓷器上所见唐英落款还有:俊公氏、沐斋居士、陶成居士、古柏堂、陶成堂、古泉堂、陶铸、榷陶、陶人、甄陶、督陶使、陶榷使者、榷陶使者、蜗寄居士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年仅16岁的唐英即供役于宫中养心殿,扈从圣祖康熙皇帝20余年。雍正元年(1723年)42岁的唐英授内务府员外郎衔,负责每月稽查内务府造办处伙计房各作当差匠役,画押办事,承造伙计,领取钱料。因办事干练,雍正六年(1728年)秋八月,47岁的唐英被派往景德镇佐理陶务。此时唐英已入内廷当差32年,由于他熟悉宫廷的规矩,对皇帝的喜怒爱好了如指掌,因此,当他于当年十月抵达景德镇开始督陶生涯后,立即把雍正皇帝对御用瓷器的旨意贯彻到生产一线,景德镇御窑厂的各项生产管理制度得以健全,大量迎合雍正皇帝审美趣味的御用瓷器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宫廷。


雍正时期的制瓷工艺家——唐英

清唐英纸本隶书轴


雍正时期的制瓷工艺家——唐英

清唐英行书诗轴


乾隆元年(1736年)年希尧犯事被革职,唐英奉旨调任淮安板闸关,接替年管理关务,陶务暂告竣。这年三月,他把在景德镇督陶九年的“事宜示御诸稿,除散佚外,检其存者汇缮成帖”,名日《瓷务事宜示御稿》。乾隆二年(1737年),唐英奉命以淮安关使身份兼领景德镇陶务。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乾隆皇帝曾责问当年御窑厂烧造瓷器数帚太少是何缘故。乾隆四年(1739年),唐英在淮安关任满,乾隆皇帝考虑淮安关与景德镇相距遥远,瓷器制造不能兼顾,遂命唐英驻景德镇御窑厂专心致志督陶,唐英“于二月初二日自淮起身,至本月二十八日抵江西窑厂”。同年三月,唐英又奉命管理九江关务,仍兼理陶政,并奏请就近九江关调拨烧造经费。其时督陶,他只能于每年春、秋两次赴景德镇御窑厂巡视,每次在厂停留半月余。九江关距景德镇御窑厂300余里,如此心系两处,唐英深感不便,他曾奏请辞去九江关督理一职,而继续在景德镇专心致志督陶,但未获批准。嗣后,除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十六年一度赴广东任粤海关监督外,唐英一直在九江关任监督一职,并兼理景德镇御窑厂务,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离职、谢世。


唐英奉差督陶之前,虽在宫廷造办处参与过珐琅彩瓷器生产的管理工作,但对瓷器生产从原料开采到烧成的各个工艺环节却从未经历过,而“物料、火候与五行丹汞同其功,兼之摹古酌今,侈弇崇庳之式,茫然不晓”,故督陶伊始,一切只好都听老窑工的。然而,唐英毕竟出自大内,深知帝王的秉性,想到自己肩负着雍正皇帝、怡亲王的重托,心中便惴惴不安。于是,他“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戳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对“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后来的事实证明,唐英在学习陶瓷制作方面,具有很好的悟性。例如唐英在抵达景德镇的第二年(雍正七年,1729年),曾派厂署幕友吴尧圃赴河南调查钧釉配方,次年即监督烧造出大小12件仿钧窑瓷炉,呈送内廷后,雍正皇帝禁不住称赞道:“此炉烧造得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造几件。”


唐英在被派往景德镇督陶及担任淮安、九江、粤海三税关监督并兼领景德镇御窑厂务期间,除了在陶瓷生产方面取得卓著业绩外,其多才多艺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也得以充分发挥。如绘画方面于山水人物、花鸟草虫,书法篆刻方面于行、草、篆、隶,可谓无体不工,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文学方面诸如诗歌、散文、戏曲等,造诣亦很深。它堪称清初的一位制瓷工艺家、画家、书法家、诗人、剧作家和学者。他的传世著作,目前所知陶瓷方面有《陶成纪事》、《瓷务事宜示谕稿》、《陶务叙略》、《陶冶图编次》等。诗文方面有《陶人心语》六卷、《陶人心语续选》九卷。戏曲类有《古柏堂传奇》剧本17个。辞书类有《问奇典注增释》等。


雍正时期的制瓷工艺家——唐英

清雍正御赐朗吟阁宝瓷印章、印文

雍正时期的制瓷工艺家——唐英

清雍正御赐朗吟阁宝瓷印章、印文


雍正时期的制瓷工艺家——唐英

清雍正朗吟阁制款白釉僧帽壶及底款


雍正皇帝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从造型、纹饰、胎釉及落款等方面对御用瓷器提出具体要求后,接下来就需要有人负责去逐项落实。奉命督办的官员即人们所称的“督陶官”。


雍正一朝历时13年,从有关文献记载看,先有安尚义、赵元,后有年希尧、唐英等人具体经办过御用瓷器的烧造。


安尚义与安岐

安尚义之子即安岐(字仪周,号麓村、松泉老人),是一位盐商和书画鉴赏家。安尚义(字易之,有时称作安尚仁或安三)是满族权贵明珠家的奴仆,朝鲜族人。安家所属旗籍即明珠所属之正黄旗。因明珠长于理财,善于经商,其部分家资系从经营盐业而来。他派心腹之人代他去天津盐榷衙门以批发价格买下食盐,然后零售,他再从这些人手中抽取利息、接受他们的贿赂。安尚义就是为明珠效劳的盐商之一。由于明珠之子揆叙曾在胤祯与其异母兄弟九弟胤禟(1683~1726年)、八弟胤禩(1681~1726年)争夺皇位时,与胤禟有来往,且支持过胤禩,安家还曾贿赂过明珠大批财物,因此,胤祯即皇帝位后,曾是揆叙家奴仆的安家人自然心怀恐惧,疑虑重重。于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改卫为州时,安岐与其父曾自请报效修筑城墙,几乎耗尽家资,以赎前愆。


由上述可知,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至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以前,负责督办御用瓷器之人是安尚义。


赵元接管期——暂时过渡

可能是雍正皇帝对安尚义督陶表现不满,故在雍正五年三月初九日年希尧的奏折的末尾,雍正皇帝朱批曰:“马士弘等不曾归并一事、磨坯房等事、伊等先前窖房不足用否,当合为一事。有用者留用,无用者令伊等完结他们所办之事,令其北上回京。安尚义效力处可以不必了,他们所办未完事务可着赵元接办,一切图样、从前所办的数目皆留与赵元,一免重复。可明白知会伊等奉行。”


也许雍正皇帝当时已决意从内务府派人前往景德镇督陶,让赵元接管只是暂时过渡一下,故赵元接办督造御用雍正朝的督陶官员瓷器仅一年多,雍正六年(1728年)秋八月,内务府员外郎唐英即奉差前往景德镇御窑厂督造瓷器,于同年十月抵景德镇。


年希尧与“年窑”

谈论雍正御用瓷器,必然要提及“年窑”,年窑系指雍正四年(1726年)至十三年(1735年)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安板闸关税务的年希尧(字允恭,卒于1738年)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署时的御窑。


年希尧是雍正皇帝第一宠臣年羹尧的哥哥,弟弟得意时,哥哥也跟着沾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希尧任广东巡抚,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擢工部侍郎,同年十一月因弟弟羹尧获罪而被革职。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年希尧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官职正三品。同年七月出任江苏淮安板闸关监督并监管景德镇御窑厂务,直至雍正十三年,前后达9年之久。


由于年希尧曾经历过弟弟事变的痛创,对雍正皇帝严猛的施政手段心存惧悸,所以,他出任淮安板闸关督理并监管景德镇御窑厂务后,肯定会有唯恐辜负主子的重托而处处谨慎从事的心理。在督陶方面也一定会呕心竭力,兢兢业业。如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十七日,年希尧抵达淮安板闸关署,过了不及半年,雍正五年正月即到景德镇御窑厂视察,于三月二日返回关署。年希尧撰《重修风火神庙碑记》曰:“一岁之成,恒十数万器,而选择包匦,由江淮咸萃余之使院,转而贡内廷。”由此可见,负责兼理景德镇御窑厂务的年希尧还是尽了职的。


朝廷之所以命年希尧督陶,是因为他担任内务府总管。但由于年希尧常年驻守在淮安关署,因此,他只能遥领景德镇御窑厂务,无法具体负烧造之责。为此,对瓷器烧造产生浓厚兴趣的雍正皇帝可能对这种督陶方式不甚满意,于是决定派一位得力干将赴景德镇具体负责烧造事宜。经雍正皇帝最信赖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推荐,选中了在内务府当差的唐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