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專訪張伯禮:中醫藥特色“江夏方艙模式”的探索與啟示

從2月14日開艙,到3月10日休艙,江夏方艙醫院在26天運營中,收艙人數564,治癒482人,82人(含14名有基礎病)尚未達出艙標準而轉至定點醫院,圓滿收官。

中國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江夏方艙醫院名譽院長張伯禮院士,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訪問:

張伯禮:醫院收治的564例患者,輕症約71%,普通型29%。

患者年齡分佈:20-39歲佔29.5%,40-59歲佔49.3%,60歲以上佔17.7%。

患者入院症狀:約30%的患者存在乏力、氣短的症狀;約40%的患者有咳嗽症狀。

經治療後,患者體溫控制良好。99%患者體溫小於37℃,僅有1%的患者體溫高於37℃。患者CT影像治療後顯著改善,臨床症狀明顯緩解。咳嗽、發熱、乏力、喘促、咽乾、胸悶、氣短、口苦、納呆等症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

Q 中醫江夏方艙醫院取得了哪些成績?

張伯禮: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達到了開艙時我和劉清泉院長的要求。

這裡面,我想重點講病人零轉重。約10%左右的新冠肺炎患者轉為重症,重症病情複雜,死亡率高。因此治療新冠的關鍵就是早干預,早治療,不讓他轉成重症就是治療效果的核心指標了。這點我們的後方團隊與國際核心指標集工作組討論後也形成共識,如果能在輕症就解決,是效果最好的,一旦轉重,治療會相當麻煩,治癒率也低。

江夏方艙醫院收治564例輕症和普通型患者,以宣肺敗毒湯和清肺排毒湯為主,少數人配合顆粒劑隨症加減,多數患者輔以太極、八段錦和穴位貼敷等。患者臨床症狀明顯緩解,咳嗽、發熱、乏力、喘促、咽乾、胸悶、氣短、口苦、納呆等症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沒有一例患者轉為重症。

武漢另一家方艙醫院收治330例患者,也是輕症和普通型患者。沒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規範使用中醫綜合治療。據他們介紹,結果有32例患者轉成重症,轉重比例約10%,

這兩艙的數據對比,說明中醫藥可以有效防止新冠病情轉重。我們參加的另外幾個臨床研究,也同樣顯示,輕症轉重率也較低,約2-4%。

張伯禮:方艙醫院不是一般醫院,是特殊時期的臨時救治醫療機構,必須適應新形式,善於變通。

一是醫生的改變。我們開艙第一件事,就是向醫護人員強調:方艙主要任務是服務病人,把病人放在心上,用熱情態度來感化病人,撫慰病人。醫生工作態度發生變化,工作定位發生變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病人一起渡過難關,把病人扶過河。在艙內開展了為患者過生日、評選“三好艙友”、“心靈雞湯”的鼓勵、學習太極拳、八段錦等活動。中醫講究大醫精誠,形神一體。通過關心撫慰病人情緒,服藥後症狀改善,讓患者看到希望,有了自信就會促進康復,其實這也是中醫治病的獨特優勢。

二是病人的改變。病人來了以後,最大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焦慮、恐懼、無助的情緒。我們的做法就是改善艙內條件,掛拉簾形成一個相對隱私的空間;熱床、熱飯、熱藥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讓患者參與治療、從被動治療到主動參與,改變了醫患關係,把方艙醫院變成一個大社區、大家庭。

比如打太極拳、跳八段錦,不是簡單的動動胳膊動動腿,而是讓病人主動參與,不是天天躺在床上唉聲嘆氣。一旦有了效果,就進入良性循環。病人自己也慢慢的轉變身份,願意主動拿藥、主動發藥、幫助做衛生、清潔垃圾、服務其他人。

病人不再是被動治療,而是主動參與治療,甚至參加管理。這對治療也是最好的幫助。

三是治療方式的改變。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對艙內大多數病人我們用協定的通治方治療,但是配合中醫的針灸、貼敷、按摩及太極、八段錦的綜合治療康復措施。對比平時這也是一種治療方式的轉變。

在艙內以清肺排毒湯和宣肺敗毒方為主,少數人配合顆粒劑隨症加減,輔以太極、八段錦和穴位貼敷,效果是明顯的。通治對同一病因、相同症狀的大規模病人是一種現實的治療方法,內治外治結合,治療康復並舉,是成功的經驗。

張伯禮:這裡講的是體制、機制的創新,為今後我國傳染病防治工作和應急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實踐經驗。

一是建設了中醫主導的臨床根據地,有利於發揮中醫藥優勢特色,進行中醫藥效果驗證和經驗總結。

二是把中醫隊伍從參謀、輔助人員升級為治療新冠的主力部隊。承包戰區,深度介入,全程治療,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

三是整個治療中醫灌滿艙,實現了中醫綜合治療一條龍。這裡面全是中醫,全是中醫的人,全吃的是中藥,用的都是中醫治療方法。從中藥、針灸到太極拳,第一次實現了中醫中藥灌滿艙。

當然,我們也有基礎病治療藥物、氧療儀器、心電監護設備、搶救設施及藥物、移動CT機等這些裝備讓我們更有底氣,更放心的使用中醫藥。所以我總是講中西結合才是最好的治療。

最後,綜上所述,我認為江夏中醫方艙醫院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模式。無論是管理、治療以及醫患關係都值得好好總結。希望記住的經驗就是:以後再有疫病發生,中醫自己要成建制承包定點醫院。只要給我一塊陣地,我就能給你唱出一臺好戲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