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和春节一样,有些记忆属于每个武汉人。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比如每个人的旧照片里总能翻出一套男扮女装、腮红如猴、审美凌乱的异域风情艺术照,又比如每个人都有和解放公园骏马雕塑、东湖小白象石雕合影的那张照片。


城市里有些东西很有意思,一旦落成,万年不变,几代人都跟它合影,一翻旧照片,知道这就是故乡。这东西,叫地标雕塑。


今天聊聊一些在武汉好些年的街头雕塑,和它们的八卦。


武汉剧院毛主席塑像

1968年夏


红色年代留下的影子不算多,武汉的大型毛主席像,仅存少数,每个老汉口都记得它。


它的作者詹定国,如今定居北京,曾是武汉园林雕塑院院长。1968年3月,武汉制药厂邀请他给厂里塑一座毛主席像。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耗时3个月,没有一分钱报酬。6米高的雕塑是个大工程,詹定国回忆说,武汉制药厂发动全厂职工挖泥,光泥巴就装了几卡车。


定稿最终铸成三座一模一样的水泥像,分别放在武汉制药厂、武汉制氨厂、武汉剧院,如今只有武汉剧院这一座保存完好。


到现在,70多岁的詹定国挺遗憾“当时经济条件有限,用的白水泥,容易开裂,要是能用大理石,能更经久。”


一晃50年,路过循礼门的时候,会记起老人们聊起旧事的热血赤诚,至于我们,以它为路标转弯,拐进江汉路,热闹喧嚣。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东湖行吟阁屈原像

1956年


大概很少有武汉人知道,这座陈旧古老的雕塑背后,命途多舛,故事曲折,值得记住。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1956年东湖行吟阁建成,雕塑家周桐在这儿建起了3米基座、3.6米高的屈原像,那年在湖北省首届美术展上获奖。然而1966年,屈原像被红卫兵炸毁,原址换上工农兵塑像,行吟阁被改名红旗阁。


作品被毁,而周桐也在同时被打成右派判刑,1967年,他年仅17岁的儿子在武斗中身亡。此后,他精神抑郁、酗酒,罹患肝癌。


直到文革结束,雕塑家门从烂泥堆里挖出屈原像,原貌原址,复建成白水泥雕塑。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这座雕塑。至于它的原作者周桐,1978年11月,独自在老家湘西凤凰去世。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顺便说一句,中山公园和东湖的小白象雕塑,也出自周桐之手。


中山公园白象

1971年夏


中山公园和东湖小白象,大概是所有80后孩子们童年合影标配。


顺着周桐的故事讲。1971年,被打成右派,又经历儿子亡故、患上肝癌的雕塑家周桐孤身一人,耗时一个月,创作了白象。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为什么是白象?


原来,1944年,20岁的周桐作为中国抗日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战败撤退印度,在那儿结识一位印度雕塑家,拜师学艺,走上雕塑道路。印度宗教,成了他一生的慰藉。


1960年代,武汉没有动物园,没有大象。周桐凭着在印度的记忆,塑造大象,象鼻上扬,倔强不服输。


两座大白象落成在东湖,一座小白象落成中山公园。


再后来,一个时代翻篇,白象们成了孩子们嬉戏的坐骑,万物萌生。


三民路孙中山像

1933年


汉口六渡桥三民路口的孙中山铜像,对老汉口而言不止是地标,甚至是汉口本身。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铜像高2.15米,石座4米,下有麻石台阶5层。雕塑作者江小鹣是民国著名雕塑家,留学法国归来。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搬到武汉,1929年,开始筹备铜像。


麻石从湖南运来,铜像在上海铸造运到武汉,石座上篆刻的序言出自民国政治家,曾任汉口市长的吴国桢之手。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80多年过去,一切没变。如果说武汉有谁曾见识过上海滩到北平无战事的动荡,武汉沦陷到文革浪潮,到如今,还能站在崭新的中山大道上。


非它莫属。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解放公园八骏马

1984年


解放公园荷塘边的八匹白马奔腾,是太多武汉家庭相册里的画面。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它的主创谢从诗,就是当年从泥坑里复建东湖行吟阁屈原像的雕塑家。为了方便游人攀爬,他把马故意设计成奔跑动态姿势。


草图完工后,园林局从全市调集7位雕塑家,在公园搭起临时大棚,大家住在解放公园工棚里,花4个月建成了当时武汉最大的雕塑。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32年过去,除了刷漆补色,它从未出现任何损毁和修复,算得上武汉质量最好的雕塑之一。


谢从诗说,每次当他在公园散步路过八骏马,听到游客说得最多的话是,我小时候就骑过这匹马。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江滩防洪纪念碑

1969年秋


1954年的大洪水,曾经让整个武汉沦为威尼斯,不夸张,沿江大道和中山大道上,都在划船。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看海面前,武汉人见过大世面。1954年8月20日,武汉第一届人代会开到一半,洪水猛涨,大会休会,大家直接上堤抗洪。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这座37米高的防洪纪念碑建造耗时1年,据说,基座高5.16米,寓意武汉解放是1949年5月16日。


此后40多年,一直如旧。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江汉路雕塑们

2000年9月


2000年9月22日,读小学五年级刚开学的我,赶上了那年武汉最时髦的大事,江汉路步行街开街。


班主任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去逛街,大家第一次尝到了商业步行街的新鲜,班尼路、真维斯的牛仔裤和紧身T恤,彻底诱惑着刚十来岁的我们。


当然,还有作为地标的雕塑们,热干面师傅、挑水街景、大脚丫。老人们热衷跟儿孙叙旧,讲过去人们是怎么挑水、坐黄包车,但孩子们早就撒手飞奔到商店里了。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16年过去,新商圈把江汉路从时尚急先锋的宝座挤到了老地标的位置,雕塑们还是老样子。


约一顿火锅,电话里还会说,循礼门走到大脚丫右转。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武汉广场大力神

1996年9月


一转眼,武广已经20年了。刚开业那年,门口的两尊巨大雕塑就特别抢眼,洋派,威严,又神秘。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它们其实有名字,叫开心人头马和武士守护神。说不清从哪段西方传说里来,倒是风水故事听得特别多,辟邪保平安的说法坊间流传。


过去这么多年里,武汉人对于奢侈购物的记忆,总和这两座巨大雕塑绑在一起。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雕塑和武汉记忆融为一体,大概是因为它们足够长久。除了忆旧,每代人似乎都应该把一些对于城市的想法,留存下来,久而久之,一座城市才更丰富。


最近逛东湖绿道,穿过九女墩到华侨城,发现一大片生态艺术公园里,有41座雕塑密集成群。它们是过去四年里,华侨城邀请的许多武汉青年艺术家们留在东湖边的表达。


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意义,春暖花开的时候,在绿道散步刚好去逛逛。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 2016年,华侨城东湖2016全国青年雕塑邀请展,从全球征集的607件作品里挑选出12件,落成在东湖边的公园里。


在公园附近的东方里商业街上,WHat君还惊喜的发现几个月前,参加长江里的鱼主题儿童绘画比赛的获奖的10名小朋友和艺术家们一起创作的鱼,被烧制成艺术品,布满整面墙。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 包括傅中望、隋建国、霍波洋、杨剑平在内的全国知名艺术大咖,在华侨城“大小艺术家 我们爱涂鸦”现场绘制的鱼。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 戳上图穿越到小朋友们画笔下长江深处的世界。


在东湖边的华侨城生态艺术公园雕塑群里散步,一大群迁徙过冬的红嘴鸥在湖面盘旋,生机盎然。钢筋水泥之外,这块武汉最漂亮的湖岸线上玩出的城市艺术实验,让青年艺术家们有了更多表达空间,也让东湖本身,更诗意。


春节假期,刚好天晴,一家人去东湖散步合影,除了找找熟识的老雕塑之外,也别忘了去看看城市里新生的艺术,说不定哪天,它们也成了有趣的记忆,而你,是见证人。


据说每个武汉伢,都曾有几张和它们的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