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师在家熬膏滋,平肝补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挂旗”原来是这样

最近熬得了一瓶小建中膏,小建中膏是根据《伤寒论》中的小建中汤方变化而来,近现代很多有名中医对小建中汤都很推崇,这是一个能平肝补脾的经典方,也有人说这个方子很补肝。小建中汤中有芍药、桂枝、甘草、大枣、生姜,然后重用饴糖,原本是汤剂。

中药师在家熬膏滋,平肝补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挂旗”原来是这样

但如果每天都熬中药汤,不免觉得繁琐,于是趁这宅家的日子,我赶紧熬一罐小建中膏放冰箱里,每天早上用勺子挖一勺冲水喝就可以啦,方便简单,又能养肝益脾。改汤为膏,效用和缓,反正我的初衷也是用于日常滋补,效缓恰好可慢慢喝。

中药师在家熬膏滋,平肝补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挂旗”原来是这样

装到原本装麦芽糖的瓶子中

首先,备齐所需药材,其中生姜药店是没有的,但很好解决,菜市场买的日常调料用的生姜即可。

药材用水冲洗一下,主要是洗一下浮尘,如果药材很干净也可以不用洗,加冷水,炖煮,取得药液。原药渣再加冷水炖煮,取得药液。

两次取得的药液合并在一起,静置取上清液,碗底的沉淀去掉不用。过滤药液,再将药液置于锅中,用大火加热浓缩。

中药师在家熬膏滋,平肝补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挂旗”原来是这样

浓缩的药液

浓缩至药液刚好盖住锅底的时候加入饴糖溶化,继续浓缩,至水份蒸发到差不多的时候,用小火继续熬煮,需要不断观察以防糊锅。至锅中液体浓稠冒密集的泡泡时,用勺舀起液体看,膏体在倾倒时凝固,出现“挂旗”现象即可关火收膏。

中药师在家熬膏滋,平肝补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挂旗”原来是这样

完美“挂旗”

所谓的“挂旗”,是将药液水份完全蒸发,成为非常粘稠的膏体。从勺子上流淌的膏体在半空凝固,形成一个倒放的三角形,就好像一面小旗子挂在勺子上,“挂旗”一词用得是非常的形象。

中药师在家熬膏滋,平肝补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挂旗”原来是这样

一面完整的小旗子

成膏膏体粘稠,颜色偏黄褐色,膏体内可见绵密的小气泡;膏面有光泽,质地粘稠,易溶于水;味道甘甜,微有药味。

中药师在家熬膏滋,平肝补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挂旗”原来是这样

成膏

还得多说说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这个方子很有意思,其中含有桂枝汤所有的药材,加倍了芍药的用量。

桂枝汤是一剂发表解肌的方子,名医郭生白曾经说过,解肌的内涵就是温通血脉、增加体液。

而小建中汤中芍药加倍量,增加了一点点收敛之意,温通血脉、增加体液以补脾,同时还收敛一下肝气,以免升发太过。

中药师在家熬膏滋,平肝补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挂旗”原来是这样

重用饴糖在这里也很有意思,很多人争论饴糖在小建中汤中的作用,有人说饴糖属于君药,不能替换成其他药材。

我倒觉得饴糖更多属于引经药,把桂枝汤增加体液的作用往中焦引,但是不同于其他惯常只用一点点的引经药,而是用了一升饴糖(张仲景原方)。这种用法其实在桂枝汤的服用法就已经在用了,不过桂枝汤用的是一碗热粥,一碗粥的量,分量也是不小的,但是我们也没有认为这碗粥是君药。

中药师在家熬膏滋,平肝补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挂旗”原来是这样

药液与饴糖

但我也认为小建中汤中的饴糖也是不能用蜂蜜或其它白糖、红糖代替的,主要是饴糖由麦芽和糯米或大麦、小麦等粮食谷物制作而成,本身含有麦芽生发的气机,又有米谷之类补阴养脾之物。所以饴糖的加入让补益有源,同时又给了点微弱的升发之机,防止抑肝太过,与桂枝汤的方义相合。

又有很多人担心饴糖是否会滋腻,其实比起蜂蜜、白糖等,饴糖的甜味要淡很多,融入小建中汤中并不会显得滋腻,而且本身小建中汤就能补脾,又处处留着生发之机,所以并不存在滋腻碍脾。

如果你用过真正的小建中膏,也会发现,溶于水中的小建中膏并不会觉得很甜。台湾的JT叔叔说吃了小建中汤会从心里头觉得饿,我每天少量服用,早上挖一勺冲水喝,开始的接连两三天确实体会到了心里头饿,进入了狂吃米饭的状态,但是后面就逐渐恢复正常。

适合于小建中汤的一般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临床应用小建中汤,适应范围很广,需根据不同的病症及病情轻重等进行加减化裁。

至于什么人不能用小建中汤,《伤寒论》中说“呕家不可与建中汤,以甜故也”。有人总结,呕家、吐蛔者以及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腹痛证忌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