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師在家熬膏滋,平肝補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掛旗”原來是這樣

最近熬得了一瓶小建中膏,小建中膏是根據《傷寒論》中的小建中湯方變化而來,近現代很多有名中醫對小建中湯都很推崇,這是一個能平肝補脾的經典方,也有人說這個方子很補肝。小建中湯中有芍藥、桂枝、甘草、大棗、生薑,然後重用飴糖,原本是湯劑。

中藥師在家熬膏滋,平肝補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掛旗”原來是這樣

但如果每天都熬中藥湯,不免覺得繁瑣,於是趁這宅家的日子,我趕緊熬一罐小建中膏放冰箱裡,每天早上用勺子挖一勺沖水喝就可以啦,方便簡單,又能養肝益脾。改湯為膏,效用和緩,反正我的初衷也是用於日常滋補,效緩恰好可慢慢喝。

中藥師在家熬膏滋,平肝補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掛旗”原來是這樣

裝到原本裝麥芽糖的瓶子中

首先,備齊所需藥材,其中生薑藥店是沒有的,但很好解決,菜市場買的日常調料用的生薑即可。

藥材用水沖洗一下,主要是洗一下浮塵,如果藥材很乾淨也可以不用洗,加冷水,燉煮,取得藥液。原藥渣再加冷水燉煮,取得藥液。

兩次取得的藥液合併在一起,靜置取上清液,碗底的沉澱去掉不用。過濾藥液,再將藥液置於鍋中,用大火加熱濃縮。

中藥師在家熬膏滋,平肝補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掛旗”原來是這樣

濃縮的藥液

濃縮至藥液剛好蓋住鍋底的時候加入飴糖溶化,繼續濃縮,至水份蒸發到差不多的時候,用小火繼續熬煮,需要不斷觀察以防糊鍋。至鍋中液體濃稠冒密集的泡泡時,用勺舀起液體看,膏體在傾倒時凝固,出現“掛旗”現象即可關火收膏。

中藥師在家熬膏滋,平肝補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掛旗”原來是這樣

完美“掛旗”

所謂的“掛旗”,是將藥液水份完全蒸發,成為非常粘稠的膏體。從勺子上流淌的膏體在半空凝固,形成一個倒放的三角形,就好像一面小旗子掛在勺子上,“掛旗”一詞用得是非常的形象。

中藥師在家熬膏滋,平肝補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掛旗”原來是這樣

一面完整的小旗子

成膏膏體粘稠,顏色偏黃褐色,膏體內可見綿密的小氣泡;膏面有光澤,質地粘稠,易溶於水;味道甘甜,微有藥味。

中藥師在家熬膏滋,平肝補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掛旗”原來是這樣

成膏

還得多說說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這個方子很有意思,其中含有桂枝湯所有的藥材,加倍了芍藥的用量。

桂枝湯是一劑發表解肌的方子,名醫郭生白曾經說過,解肌的內涵就是溫通血脈、增加體液。

而小建中湯中芍藥加倍量,增加了一點點收斂之意,溫通血脈、增加體液以補脾,同時還收斂一下肝氣,以免升發太過。

中藥師在家熬膏滋,平肝補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掛旗”原來是這樣

重用飴糖在這裡也很有意思,很多人爭論飴糖在小建中湯中的作用,有人說飴糖屬於君藥,不能替換成其他藥材。

我倒覺得飴糖更多屬於引經藥,把桂枝湯增加體液的作用往中焦引,但是不同於其他慣常只用一點點的引經藥,而是用了一升飴糖(張仲景原方)。這種用法其實在桂枝湯的服用法就已經在用了,不過桂枝湯用的是一碗熱粥,一碗粥的量,分量也是不小的,但是我們也沒有認為這碗粥是君藥。

中藥師在家熬膏滋,平肝補脾的小建中膏,熬膏“掛旗”原來是這樣

藥液與飴糖

但我也認為小建中湯中的飴糖也是不能用蜂蜜或其它白糖、紅糖代替的,主要是飴糖由麥芽和糯米或大麥、小麥等糧食穀物製作而成,本身含有麥芽生髮的氣機,又有米穀之類補陰養脾之物。所以飴糖的加入讓補益有源,同時又給了點微弱的升發之機,防止抑肝太過,與桂枝湯的方義相合。

又有很多人擔心飴糖是否會滋膩,其實比起蜂蜜、白糖等,飴糖的甜味要淡很多,融入小建中湯中並不會顯得滋膩,而且本身小建中湯就能補脾,又處處留著生髮之機,所以並不存在滋膩礙脾。

如果你用過真正的小建中膏,也會發現,溶於水中的小建中膏並不會覺得很甜。臺灣的JT叔叔說吃了小建中湯會從心裡頭覺得餓,我每天少量服用,早上挖一勺沖水喝,開始的接連兩三天確實體會到了心裡頭餓,進入了狂吃米飯的狀態,但是後面就逐漸恢復正常。

適合於小建中湯的一般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臨床應用小建中湯,適應範圍很廣,需根據不同的病症及病情輕重等進行加減化裁。

至於什麼人不能用小建中湯,《傷寒論》中說“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甜故也”。有人總結,嘔家、吐蛔者以及中滿者不宜使用,陰虛火旺之腹痛證忌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