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3歲,男,每週至少跟媽媽泡1次澡”



01

“媽寶男”為何會扎堆?


算起來,今天已經是疫情爆發後的第四十天了。

最近看了一檔日本關於“媽寶男”的節目,真是刷新了我的三觀。

你們知道現在有些日本的男孩子有多黏媽媽嗎?

去海邊玩一起合拍親密照片,和媽媽一起逛街這都還挺正常的啦,比較讓人無法接受的是跟女朋友談戀愛的細枝末節都會跟媽媽彙報,成年之後還跟媽媽像情侶一樣互相餵飯,郭郭巫瞬間感覺自己太孤陋寡聞了。

“我33歲,男,每週至少跟媽媽泡1次澡”


男生跟媽媽親密一點其實還挺好,可是親密過了頭,就給人感覺挺奇葩的。

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是日本頂級學校東大畢業生Nauta,33歲,靠當家教謀生,每個月的工資大概只有2019年6月日本應屆大學生平均工資的三分之一。

“我33歲,男,每週至少跟媽媽泡1次澡”


Nauta的爸爸是醫生,高收入群體,媽媽在家當全職太太。他的衣服都由媽媽買,零花錢也是媽媽給。

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三十多歲的人了,搬出去住之前,幾乎每週至少要跟媽媽一起泡1次澡。他覺得這樣的事情很正常,反而問別人“泡澡時放放鬆和媽媽聊天不好嗎?”

對了,他還有兩個弟弟,兄弟三個還會爭和媽媽一起泡澡的機會。

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經濟上無法獨立,花父母的錢還覺得是理所當然,情感上也特別依賴媽媽。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讓他失去了獨立的能力。

現在他可以毫無顧忌地伸手找父母要錢花,可當有一天父母離開了,到那時他又該怎麼生活呢?


02

巨嬰都是父母給寵壞的


當然,沒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

有個媽媽帶著自己三十來歲還沒有過性經驗的兒子去了那種地方,找小姐幫他完成第一次,並且全程圍觀一邊給加油打氣。

“我33歲,男,每週至少跟媽媽泡1次澡”


結束之後,那位媽媽還抱著兒子喜極而泣,“你真的加油努力了。”還說小姐是兒子的恩人,給了一大筆小費。

這種沒有尺度保護過度的愛,真的不是為了孩子好,反而是害了他,更嚴重的話會讓他成為危害社會的隱患。

我記得有個新聞,31歲男子用假駕照被罰了款並拘留15天,他的父母第一反應是責怪交警太過分,說31歲的兒子還是個孩子,為什麼要罰那麼重。

“我33歲,男,每週至少跟媽媽泡1次澡”


2019年8月,天津一父母為兒子買房拿出了畢生買了婚房,還另外借了30萬的情況下,兒子的準新娘想多要6萬彩禮。

“我33歲,男,每週至少跟媽媽泡1次澡”


掏空了家底的父母哪兒還能多拿出6萬啊,兒子就天天在家鬧,最終把自己的媽媽給逼上了絕路。

父母從小對他的有求必應,把他慣成了無法獨立的巨嬰,認為父母就應該滿足他提出的所有要求,否則就是父母的錯。


03

真正的愛,是一場體面的退出

父母總以為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事事保護,殊不知放開手讓孩子學會獨立才是最好的禮物。


日本有個女孩叫阿花,她的媽媽在她還只有9個月大的時候癌症復發了。雖然很捨不得離開,但還是決定在離開之前給女兒留下點什麼。

2歲的時候,媽媽就教她洗襪子,手都搓得紅紅的。

在阿花還只有4歲的時候,媽媽就教她做飯和其他家務。她認為,只要阿花身體健康,可以自食其力,將來無論走到哪裡,做什麼,都能活下去。

在媽媽的有意培養下,小小的阿花學會了洗衣做飯整理衣櫃。後來媽媽在她6歲那年離開了,她不僅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起居,還給了中年喪偶的父親無窮的力量。

說真的,孩子就是父母心中的寶,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巴不得把世界上所有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


再怎麼溺愛,也不能剝奪孩子學會成長學會獨立的權利。

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所說:“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不應是把孩子培養成所謂的眼高手低的高材生,而是將孩子培養成不依靠任何人也能獨立生活的樣子。

如果你是這樣的父母,郭郭巫希望能給你敲響警鐘,適時放開手讓孩子學會成長。如果你有這樣的父母,那麼你更應該引以為戒。

每個人成長的路上都需要有一段孤獨的旅程,在這段旅程裡,孩子才能學會獨立自主面對一切,真正的成長。

也許在成長的道路上,沿途的風景不是特別美,但通過自己去努力,去面對困難的勇氣,一定會給他帶來很多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