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 志願者心路三部曲

徵文啟事:見《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關於“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動”的徵稿啟事》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截稿時間:疫情結束後十日左右

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嚴禁抄襲剽竊,文責自負。同時,請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眾平臺發過的文章。

審核通過後的作品,在四川省情網“‘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動’徵文展示”專欄發佈,同時在“方誌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搜狐號、企鵝號)推出;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發表,並收入正在組織編纂的《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一書。

志願者心路三部曲

楊 華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大地。我有幸成為微心戰疫志願者,一個主要為一線抗疫醫務人員無償提供心理援助的線上公益平臺。期間,我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心路歷程。簡稱為志願者心路“三部曲”。

第一階段:緊張,嚮往。

我之前做過不少公益活動,但參加心理諮詢服務,而且是線上社群平臺,還是第一次。

我很渴望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正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沒機會考證。因此,對參加與心理諮詢相關的志願服務抱有極高熱情。

有緊張,在輾轉掃碼等待進群的過程中,擔心人太多,自己沒有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會選不上進不了群。有大學畢業時拿著簡歷找工作的忐忑不安,與一種不確定感。

有嚮往,對於自己不瞭解而渴望進入的未知領域,無形中懷有一種對聖地的憧憬,極度亢奮的多種情緒交織,甚至有些寢食難安。思路有些混亂。

第二階段:學習,察覺。

經過一夜一天的漫長等待,我有幸進入了志願者群。滿懷心想事成的感恩,與奉獻真心的激情,主動請纓。但此時剛處於建群階段,暫時沒有實質性任務。

通過群裡車輪戰般的通知宣傳,看到平臺每天開展的講座,興致勃勃地進去學習,瞭解一些心理疏導的基本技巧、應對危機的有效方法,以及心理援助工作者的自我觀照等等。

通過這樣的學習,無形中觸發了自我察覺。發現,自己如此急迫想做心理服務志願者,既有緩減恐懼帶來無助的求援,也有減輕因災難認同心理機制產生的感同身受災區人民苦難而自己卻無能為力的內疚感。

如此的察覺,把內心深處的壓力清晰呈現,看見了疫情帶給自己的恐慌與無措。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此氛圍的學習,比做服務更帶給人成長。

第三階段:領悟,安住。

在主動承擔群裡小任務的過程中,遇到一些曲折,或者說,有了心理上的小挫折。

之前有一個誤區,認為從事心理工作的群體,應該是自我療愈最好、情緒最穩定的團隊。在圍繞任務簡單的交流過程中,卻發現,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管理團隊想法各異,甚至不乏別有用心的人。有神聖之地被玷汙的強烈落差感。

暗自分析了平臺存在的問題:頂層設計不清晰,管理流程缺乏社群運營特色,管理層基本功力不夠,工作效率低下,質量不高。明白問題的根源後,不能達到自己進群時更好做服務的初衷,有一段時間的焦灼。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不可控感讓壓力再一次來臨,有些進退維谷,不知何去何從。

但是,這樣的迷茫情緒,很快被一件事化解。在節外生枝的一個小插曲中,讓我見識到,心懷大愛的志願者發起人,在所搭建公益平臺千頭萬緒、分身乏術的高強度運轉下,卻能做到反求諸己、躬身自省,照拂自己的心理。感動於其克己復禮的自律,與堪稱一流專家的修為。

豁然開朗之際,對心理諮詢服務有了平常心。由此領悟到,個人的修為,和所從事的職業並不成正相關,關鍵在於個人是否不間斷地向內追尋,是否清醒地察覺並尋找自我。

個人的修行,隨時隨地都在。做志願者服務,和每一天吃好飯睡好覺並無本質區別,修行是日常而具體的,是次第而行的。

無論是災難突降,還是歲月靜好,我們都需要安住於當下,安住於一切的生命活動中,無論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都同等重要。

楊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技中心科技處副處長、智庫辦公室主任。《西南作家》雜誌簽約作家,在多個國家級刊物發表作品數百萬字。出版國內首部“蓉漂”散文集《不似天涯,是吾鄉》。與兒子合著散文集《你的九歲,我的九歲——親子文學成長手記》,被譽為大陸版的《親愛的安德烈》,廣受兩代讀者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