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密碼》韻散結合的行文方式是傳承也是創新

《清明上河圖密碼》系列小說共六本,作者冶文彪經過多年構思,把“清明上河圖”這幅圖上面的824個人物逐一寫活。這是一套歷史小說,也是一本懸疑推理小說。

好風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這一套小說的敘事策略(與東野圭吾的小說比較,分析《清明上河圖2》的敘事策略),在本篇文章中好風試著分析這套小說韻散結合的語言風格。

《清明上河圖密碼》的作者冶文彪在給讀者的一封信中寫:“故事發生在北宋末期,為更貼切地展示時代風貌,我在小說裡盡力避免了現代元素和痕跡,包括語言,也是努力從宋文、宋詞、話本里熏習當時的文風語氣。”

正因為作者的有意為之,所以使得這套小說的語言具有宋元話本及中國古典小說的特點,這種寫法是對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傳承。

韻散結合的行文方式是中國古典小說常用的表現方法與結構模式。經過歷代作家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從而形成了一種源遠流長的詩文融合傳統。

追源溯本,這種韻散結合的創作方式早在先秦兩漢時期便已初露端倪。比如《左傳》中的名篇《鄭伯克段於鄢》中寫到鄭莊公倒著出生,他的母親不喜歡他而喜歡他的弟弟,弟弟造他的反母親做內應,事情敗露後,莊公不願意理他母親了,說黃泉下相見吧。可是不久他後悔了,這時候有一個叫穎考叔的人幫他出主意,使母子得以重新見面,原文在評價穎考叔時寫道:

君子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其中“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就是化用了《詩經·大雅·既醉》篇中的兩句詩,化用詩歌使得行文韻散結合,錯落有致。

《史記》和《漢書》在敘事中也不時插入詩歌。比如在給一個人物寫傳記時在行文中有時要引用他們的詩歌,《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中就分別引用了劉邦的《大風歌》和項羽的《垓下歌》。

小說在南北朝時期開始興起,韻散結合的寫作方法也從此正式進人了小說藝術的領域。劉義慶的志人小說《世說新語》和幹寶的志怪小說《搜神記》中也時有韻散結合的情況。尤其是後者,開始有意識追求這種組織語言的方式,就連作品中的人物對話也呈現出整句與散句相結合的特點。比如在《管輅論怪》等文章中,管輅喜歡引用《易經》,說話特別有韻律感。

在《搜神記》和《世說新語》中,有時以小說中人物自己的詩歌表達其內心情感,

這是我國詩文融合的小說藝術的光輝起點,這種寫法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明上河圖密碼》韻散結合的行文方式是傳承也是創新

到了唐代,傳奇小說在敘事中插入詩賦逐漸成為一個比較多見的文體現象。據統計,唐人裴鉶的《傳奇》一書、其作品今存31篇,其中採用詩文融合寫法者就有12篇,約佔其總數的41%。

如有名的《柳毅傳》,除了人物對話運用短句,句式錯落有致,文章中還穿插了人物歌詠的內容,比如洞庭君的唱詞:

“大天蒼蒼兮,大地茫茫,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狐神鼠聖兮,薄社依牆。雷霆一發兮,其孰敢當?荷貞人兮信義長,令骨肉兮還故鄉,齊言慚愧兮何時忘!”

這樣的歌詞表現出來的韻律感渲染了故事情趣,強化了傳奇的藝術感染力。


《清明上河圖密碼》韻散結合的行文方式是傳承也是創新

宋代,話本成為小說創作的主流,宋代話本小說插入大量詩詞。

被明代的馮夢龍收錄在了《警世通言》裡的宋代話本《碾玉觀音》(收錄時更名為《崔待詔生死冤家》),開篇就是一首《鷓鴣天》寫春景,緊接著是兩首《鷓鴣天·仲春詞》和《鷓鴣天·季春詞》,描繪春天不同時期的不同景緻。再接著便是王安石、蘇軾、朱淑真等人的詩詞登場,詩詞過後主人公才逐漸出場。

而在描寫人物時又穿插詩詞,比如這篇話本描寫璩家裝裱古今書畫家的女兒就採用詩歌的形式:

雲鬢輕籠蟬翼,蛾眉淡拂春山;朱唇綴一顆櫻桃,皓齒排兩行碎玉。蓮步半折小弓弓,鶯囀一聲嬌滴滴。

當然之後的行文中也插入了大量詩詞,它們在結構藝術和表達藝術上起著多種重要的作用。


《清明上河圖密碼》韻散結合的行文方式是傳承也是創新

到了明清小說,引用詩詞更是成為一種創作模式。《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小說處處穿插詩詞,而被譽為“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的《紅樓夢》更是詩詞薈萃,賈寶玉的出場便用了兩首《西江月》來形容,林黛玉的《葬花吟》詩歌也成為經典,至於小說中人物判詞,人物活動等等處處都離不開詩詞。

由此可見,詩文共用呈現出來的韻散結合的語言模式是中國古代小說的一種常見創作模式。

只是在現當代小說中這種寫法日漸式微,發展到現在,小說中出現韻文對於作者和讀者恐怕都是一種挑戰了。而《清明上河圖密碼》的作者冶文彪卻大膽的採用了這種韻散結合的手法來寫這一系列小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種手法的運用也是現代小說的一種創新。詩詞的穿插在這套小說中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清明上河圖密碼》韻散結合的行文方式是傳承也是創新

首先,適當的詩詞穿插起到了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比如第一部中有才華有思想的宋齊愈與朋友在行舟途中,抬頭望月,湧起詩情,隨口填了首《西江月》:

明月他鄉易見,輕舟此夜難逢。銀波千里送行程,一枕清風入夢。


兩岸如煙筆墨,一江似雪情懷。生得傲骨愛奇峰,何必凌雲為證?

這首詞贏得了一位叫蓮觀的女子讚譽,他們雖未見面,但是在明月夜用聲音交流,談詩論曲,言談甚歡,之後宋齊愈對這位叫蓮觀的女子念念不忘。

後來宋齊愈因與“東水八子”中的其他七子意見不合,其他人擔心他考中對自己不利,所以想在殿試那天把他支開,讓他參加不成考試。他們利用他曾經對蓮觀的情感,假冒蓮觀給他寫情詩。正是因為這些詩歌,宋齊愈去尋找蓮觀並去提親,最後差點錯過了殿試。也正是循著詩歌這條線,“東水八子”的友情與矛盾,以及宋齊愈等人的愛情糾葛逐漸展開。

第一部中士子董謙在牆上題的一首《卜算子》也成為推理偵破的關鍵。

第四部中塑造了一個狂熱崇拜柳永而改名“柳七”的貓窩匠,他會因為別人玷汙了柳永的詞而打人甚至生出殺念,柳永詞在文章中的引用就起到了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清明上河圖密碼》韻散結合的行文方式是傳承也是創新

其次,適當的詩詞穿插有利於表現人物形象。

就像上面分析的宋齊愈的《西江月》就表現他的傲骨錚錚和凌雲壯志一樣,在《清明上河圖密碼3》中主要寫“斗絕”梁興,詩詞也豐富了這個人物形象。

梁興是禁軍殿前司的一名教頭,弓馬嫻熟,拳腳槍棒盡都精通,尤善相撲,不論禁軍之中,或是京城相撲社,幾年來無人是他敵手。因此得了個“斗絕”的名號。

可是這樣一個武功高超的人物在悼念自己的愛人時沉聲吟出一闋《步花間》:

當時白雪憶紅顏,梅在小橋邊。纖纖素手呵暖,笑語慰春寒。燭心短,淚痕長,又一年。雪消雲散,梅落人單,怕見月圓。

詩詞的插入表現了這位鐵漢柔情的一面。

而第四部中“作絕”張用興之所至也可以來一首《水龍吟》:

起程莫問歸程,浮雲萬里身如寄。長天潑墨,大風走筆,漫書狂意。明月來時,江湖別後,單衫獨騎。任東西南北,輕搖徵轡,終不改,逍遙志。


棋裡江山欲墜,論白黑,孰真孰戲?笛吹巷陌,燕尋故里,塵埋舊地。燈火當年,斜陽此刻,幾重夢寐?待人間雪落,千悲萬喜,不堪一醉。

詩歌塑造了一個自由灑脫、不慕名利的形象,這一形象也是張作的寫照。

第五部的主人公“相絕”陸青送給不同的人或警言或箴言或勉勵之語都採用韻文的形式,這種形式既符合“相絕”的身份,也豐富了他的形象,同時還推動情節發展。

至於小說中好幾部都出場不多的弈心小和尚,開口便是詩詞,他吟誦的詩歌內容讀著通透,給人啟示,在書中是一個智慧式的人物形象。

最後一部寫一個蠻漢暴喝一聲,揮起大刀,向弈心砍來時,弈心閉起眼,輕聲吟道:“客來腥風烈,我去白雪消⋯⋯”弈心的故事就結束了,不知道大家讀著他吟誦的詩有沒有對這個小和尚心生一點敬意呢?

除了原創詩歌,小說中還大量引用古詩詞,從《詩經》到唐詩宋詞,這些句子如珠玉散落在文章中,使作者要表現的人物熠熠生輝。

《清明上河圖密碼》韻散結合的行文方式是傳承也是創新

另外,這套小說中的韻文兼有發表議論,評述事理,抒發感慨的作用。

這一作用在第五部表現尤其明顯。《清明上河圖密碼5》是圍繞著“劣童案”“宗子案”“狂牛案”等八個案件塑造了大量的人物,這些人物都彙集到“相絕”陸青那裡,陸青給他們相面之後,讓他們到京城的一頂轎子前說幾句話,這些話都是以韻文的形式寫成,既符合說話人物的命運軌跡,同時又直擊轎中人楊戩的心理。

如:“真惡昭昭路人指,偽善暗暗己心知”,既寫王統,人送“王鐵尺”的行事風格,同時也送給權臣楊戩,引出後面楊戩的議論:“人生於世,本就是一場彼此猜謎之戲,愚人不去磨礪自家眼力,只知怨嘆責罵,合該一世被人欺。”

“己心只為己心明,燈枯何必怨夜深?”這兩句話既寫盛豆因戀著阿葵最終參與到殺害王小槐的謀殺案中,點明他內心掙扎著為自己的過失找藉口的可笑,也指出楊戩以天下人負我的決絕幹盡壞事的不可饒恕。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瞭解到《清明上河圖密碼》採用韻散結合的行文方式,既是一種傳承同時也是創新,小說採用詩文結合的方式對於設計情節,塑造人物,表現主題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詩詞的穿插進一步強化作品寫人、描景、抒情、議論的藝術效果,它絕非遊離於小說之外,而是與之相生相融,成為小說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完)

歡迎關注“好風讀書”,我們一起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