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命運,就是中國的命運

中醫的命運,就是中國的命運

中醫的命運,就是中國的命運
中醫的命運,就是中國的命運

白巖松一針見血,因為中醫不會給醫院帶來很多錢。

我們第一次看到名人為中醫發聲。

中醫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

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貢獻。

中醫不僅僅可以養生,

還可以治病,大病小病都可以治。

中醫不是慢郎中,可以治急病,也可以治慢病。

中醫是和平主義者。

中醫不僅博大精深,

更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中醫很接地氣,很有親和力。

中醫教你“冬吃蘿蔔夏吃薑”“上床蘿蔔下床姜”,

中醫教你為什麼不能熬夜,

中醫教你為什麼吃飯要吃七八分飽,

中醫教你為啥吃飯不能生氣,

中醫教你女人來月經時為何會心煩氣躁,

中醫教你為何要春捂秋凍,

中醫教你要避免醫源性和藥源性傷害

中醫教你為何不能吃太多水果太多寒涼的食物……

中醫讓你明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讓你明白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地有地道,

讓你明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讓你明白一棵樹的挺拔,一朵花的嫵媚,一棵草的多姿,

讓你明白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人要順應自然,而不是與自然決裂,

更不能對抗自然,

只有這樣你才能活到天年,無疾而終。

讓你明白日月之美,山河之秀,草木之榮,

讓你明白你的病從哪裡來,你的病會從哪裡去,

讓你明明白白地活著,快快樂樂地活著。

為什麼主流媒體始終保持沉默?

為什麼主流媒體很少報道中醫在防疫中的貢獻?

儘管鍾南山開恩建議中醫全面介入,但他不瞭解中醫,更不是中醫。在這兩天的採訪中他說中藥抗病毒有限,說中藥對輕症和預防還是有效果,言下之意大家明白。

一、一場流感成瘟疫,若用中醫可立消。

二、但是,今天,中醫在被歪曲誤解攻擊利用。

三、而且,今天,中醫已被捆手捆腳堵嘴窒息!

四、中醫的命運,就是中國的命運!

五、國難當頭,請速用中醫!

————————————————

一、一場流感成瘟疫,若用中醫可立消。

如果用中醫,將億萬神州盡舜堯,人人瞭解傳統健康知識;百姓更加健康、長壽,生活質量更高。

如果用中醫,醫院將不會車水馬龍,而變成應急和關愛場所;醫生的價值感和榮譽感更高,醫患關係將是親密互助而非敵對仇視。

如果用中醫,醫保將不是負擔,醫改將不是難題,也不會有那麼多制度混亂和社會矛盾。

如果用中醫,將大大延遲生病時間,感冒等小病將由病人自行治癒,大病將變小病或無病;生老病死將成為人生常態,而非一生難關重負。

如果用中醫,SARS、新冠肺炎等都不過是一場新型流感,將和普通感冒一樣迅速治癒,頂多再花幾天時間鞏固療效。

如果用中醫,一場流感將很快過去,對國民經濟和百姓生活將無特別影響,人民正常安居樂業。

如果用中醫,上萬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得以更完整保留或進一步發揚光大。

如果用中醫,人將敬天愛人,事將合規合道;生態環境將日益改善,社會將更加文明進步。

如果用中醫,真善美將得以伸張,假惡醜將無所遁形。

二、但是,今天,中醫在被歪曲誤解攻擊利用。

中醫不被很多中國人瞭解、認識、學習、研究,以至於無數中國人意外患病,至病死不知中醫;四處求治,卻生生錯過,活活治死;都不如民國時期吃過苦頭才知道中醫好的胡適梁啟超等。

中醫被很多人用作裝飾門面的幌子,也被很多人當作發洩痛苦的靶子。她到底好是不好?他們也打不出結論來。

但是,中醫又被很多人相見恨晚,視若至寶,五體投地,頂禮膜拜。她到底為什麼好有多好?他們各自有各自的感受體悟。遺憾的是,他們是求真得道的少數人。

多數人,因無求道之心和悟道之力,尚在若存若亡或惱羞懵懂。

三、而且,今天,中醫已被捆手捆腳堵嘴窒息!

是誰在打壓中醫?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醫最能發現邪魔外道,並將它們懲治消除,一切陰暗邪惡虛賊淫情最怕她。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中醫知識涉及天地人文宇宙規律,經典寥寥數本,能看懂的並不多,沒有鑽研精神的不可能得其真諦。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中醫通曉人體奧妙和宇宙規律,防患於未然,防病於未發,是高等文明中高尚人群的高級知識,永遠不會華而不實欺世盜名。

非其人勿言,得其人乃傳。中醫瑰寶非平常人能使用,真中醫選徒慎重,資質一般者聽不懂、學不到、用不了。

而攻擊、汙衊、壓制中醫的,正是那些看不懂、學不會、懶饞貪、無能無知、不求甚解、敷衍塞責、低級陰暗、虛偽邪惡……假惡醜負能量的附體者!

四、中醫的命運,就是中國的命運!

中醫的命運,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命運,也是中國人和中國的命運,是中華民族的命運!

在人類經歷的無數疾病瘟疫戰爭離亂面前,中國文化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其中醫以其天地之道治世治人,呵護了華夏和世人千萬年來的健康生命,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因她得以繁衍不息。

如今,她需要國人再次審視和珍視,因為我們需要拯救自己,部分同胞已身患絕症,奄奄一息,非止肉體,更是精神。

肉體病中醫可治,精神病中醫也可治,但前提是打開文字愚鈍之心門,破除知識矇昧之短見。

無數仁人志士奔走呼籲奮戰網絡,期望喚醒愚眾警醒醫盲;但商業當道,廟堂偏居,人慾物慾橫流,痴妄嗔貪肆虐,中醫力漸微薄。

——這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人民、中國、和中華民族處境的縮影,也是愛好正義和平的全人類處境的縮影!

其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國人早已明白世道的艱險。

然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國文化也早已做出堅定的選擇!

而中醫作為中國文化的內核,必將重新得以重視,經世救人。

中醫不用,戾氣橫行;中醫不用,百姓罹難。不用中醫,國將有難;不用中醫,國已有難……

五、國難當頭,請速用中醫!

一場流感,被無能無知和心懷叵測者打扮成瘟疫,威脅百姓健康甚至生命;也被打造成絞索,套向社會生活和國民經濟。

應對得力,小事一樁;應對不當,將惡化成國難!

而在中醫面前,不過是司空見慣的微疾小恙和俗劣宵小的雕蟲小技!

早日讓中醫出手,必是化毒於初發,滅敵於無形。

拔刺雪汙,危難立解。用我中醫,國民必昌!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梁漱溟中西醫“根本觀念”的啟示

在當今學術界,有一個比較公認的提法,中國新儒家“三聖”——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梁先生是三人中活的時間最長,也是社會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人稱他是“最後一個儒家”,三教融通、中西貫通,他是真正的國學大師。遺憾的是我沒能拜見過他,不過我的導師朱伯崑先生經常提起他,北京大學的學兄們常常說朱先生很像梁漱溟。

梁漱溟的眼力是驚人的,也是超人的!別的不說,就說對中醫的看法,在民國時期那些國學大師眼裡基本都是否定的、批判的,而梁先生對中醫卻情有獨鍾。這與他的孩子6歲時因腹水被西醫治死多少有一點關係,但並不是最重要的。

我想主要原因就是梁先生自己說的:“我思想中的根本觀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為宗。”“根本觀念”的不同正是中西醫學的區別所在。起初他頗感困惑的是:為什麼中西醫都是治病,其對象應是一個,但兩者竟是無法可以溝通的?通過研究與思考,他終於發現,原因就在於看待人體生命的“根本觀念”不同。

西醫是身體觀,中醫是生命觀。所謂“身體觀”就是把人體看成是一個靜態的、可分的物質實體,所謂“生命觀”就是把人體看成一個動態的、不可分的“整個一體”。由此導致了兩者根本方法的不同,西醫是靜的、科學的、數學化的、可分的方法;中醫是動的、玄學的、正在運行中不可分的方法。

但西醫無論如何解剖,其所看到的仍僅是生命活動剩下的痕跡,而非生命活動的本身;中醫沿襲道家的方法從生命正在活動時就參加體驗,故其所得者乃為生命之活體。

梁先生將這種不同概括為科學與玄學的不同。西醫是走科學的路,中醫是走玄學的路。“科學之所以為科學,即在其站在靜的地方去客觀地觀察,他沒有宇宙實體,只能立於外面來觀察現象,故一切皆化為靜;最後將一切現象,都化為數學方式表示出來,科學即是一切數學化。”

科學但不一定真實,因為真實是動的不可分的,是整個一體的。在科學中恰沒有此“動”,沒有此“不可分”;所謂“動”“整個一體不可分”“通宇宙生命為一體”等,全是不能用眼向外看,用手向外摸,用耳向外聽,乃至用心向外想所能得到的。

玄學恰是內求的,是“反”的,是收視返聽,向內用力的。中國玄學是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返用之於自己生命,使生命成為智慧的,而非智慧為役於生命。道家與儒家都是用這種方法,其分別在於“儒家是用全副力量求能瞭解自己的心理,如所謂反省等;道家則是要求能瞭解自己的生理,其主要的工夫是靜坐,靜坐就是收視返聽,不用眼看耳聽外面”。

中西醫學的“根本觀念”來源於中西方不同的哲學本體論。西方唯物論、唯心論兩大陣營是對立的,中國則是統一的,可稱為“唯生論”。生命本來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僅物心統一、身心統一,而且天人統一、物人統一。在我看來,統一生命的本體就是“氣”,中醫的“氣本論”最接近宇宙的本質本體。唯物論、原子論已受到當代“弦論”的挑戰。弦論認為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我一直困擾於“氣”的本質問題,或許弦論正是解開“氣”秘密的法寶?

還中醫藥理論本來面目

●近現中醫藥理論創新和科研發展緩慢的癥結,主要在於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深入瞭解和準確認識,尤其是對中醫藥文化中最核心的天人相應思想和陰陽五行理論的曲解。

●中國古人觀察日影和晝夜的長短就會產生陰陽的概念,五行是對不同時段的五類自然氣息的概括和表達。二者討論的是自然變化的“象”和“理”,是古代的自然科學模型,在中醫學中是具體的醫學理論,而非“古代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和“樸素的唯物論”。

●將被湮沒的傳統文化進行發掘,就是創新;將被後人曲解的中醫藥理論重新解讀,修正現行錯誤模型,就是創新,而且是首要的、更重要的創新。必須還中醫陰陽五行自然科學模型的本來面目。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中醫藥的繼承復興,首先是對中醫藥文化的繼承和復興。我認為中醫藥文化在近現代沒有被很好地繼承發展,許多重要的概念已經被嚴重曲解了。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深入的瞭解和準確的認識。以下就拿中醫藥文化中最核心的天人相應思想和陰陽五行理論來說明這個問題。

對陰陽五行理論的曲解

我們現在教科書把陰陽的起源解釋為根據日光的向背和日月、男女、水火的相對而產生的陰陽,因而把陰陽概括為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把陰陽學說定性為“古代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對五行的解釋則是“古人認為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或基本元素”,五行學說也就成了“五種物質的運動和相互作用”的學說,是“樸素的唯物論”了。

其實,僅據日光的向背,日月、男女、水火的相對,不足以形成陰陽學說;僅僅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也產生不了五行學說。陰陽和五行都是古人對天地自然運動變化規律的理解,首先是古代的自然科學模型,討論的是自然變化的“象”和“理”,在中醫學中是具體的醫學理論。必須還中醫陰陽五行自然科學模型的本來面目。

中國古人觀察日影和晝夜的長短就會產生陰陽的概念。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日影也最長;隨後白天不斷增長,到夏至白天最長,日影最短。通過觀察日影並結合自然氣息的變化,容易得出冬至陰極而一陽生,夏至陽極而一陰生;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為陽,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為陰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形象表達就是太極圖。河圖、洛書是太極圖的數字表達,是數字化的太極圖。陽和陰首先是氣化運動的不同狀態,教科書強調“陽是功能,陰是物質”,概念不準確。

五行是對不同時段的五類自然氣息的概括和表達。《漢書·藝文志》謂“五行者,五常之形氣也”。把一年分作五個時段,就會依次出現木、火、土、金、水五大類自然氣息,也就產生了五行。時令的順序是春→夏→長夏→秋→冬,所以五行相生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

陰陽和五行強調的是動態、時態。古人把宇宙的動態節律描述為“離合”運動,氣化陰陽的離合過程產生開、闔、樞三種狀態,形成三陰三陽六氣。三陰三陽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精髓,指導中醫辨證意義重大。陰陽被蛻化為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後,中醫教科書中的三陰三陽已不知所云,失去了其應有的地位。把五行說成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就更沒有繼承發揚的價值了。

上古的許多思想是用圖、物來表達的,如山西吉縣柿子灘1萬年前巖畫反映的河圖、河南濮陽西水坡6400年前墓葬顯示的八卦方位圖、安徽凌家灘出土5300年前玉龜中所夾玉版圖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出土文物已證明這不是傳說。河洛—太極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河洛—太極文化也是中醫藥理論的根本。讀懂了太極圖,中醫理論的道理都在裡邊。

對天人相應理論的誤解

天人相應的關鍵是要把握天地陰陽動態節律中的盈虛損益關係,“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和“七損八益”等都是對天地陰陽動態變化盈虛損益的描述。《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提出調和陰陽的大法是“知七損八益,則兩者可調”。現在的教科書把“七損八益”解釋為房中術,還能成為中醫調陰陽的大法嗎?謂“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的說法,是根據祖國的地理形勢”而分的,變動態為地域,變時間為空間,這樣的“文化”已經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了。

中醫的“藏象”講的是天地自然五行之象在人體的表現,《黃帝內經》講“各以其氣命其藏”,自然界有五行之氣,故人有“五藏”。近賢惲鐵樵先生講中醫之五藏是“四時之五藏”,也強調了五藏的時態概念。現在將基於時間的藏象學說代之以基於空間解剖實體的臟腑器官,如何在藏象研究中繼承發揚天人相應的思想,又如何體現中醫學的文化特色?

中藥講究的是藥性。《漢書·藝文志》雲:“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因氣感之宜”是講藥物的性能受天地陰陽五行之氣的感應,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相關;“辨五苦六辛”是辨藥物的陰陽五行屬性。這是從中華文化天、地、人、物大一統的觀念建立的理論。現在的中藥藥理學與西藥一樣只講有效成分,只講物質的結構功能,不再重視藥物的氣味厚薄、升降浮沉、歸經等性能,中藥成了西醫理論指導下的天然藥物。

劉長林先生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偏向於以時間為主,講求認識活動的主體與客體相融”;“陰陽五行的實質是晝夜四時,這使中醫學成為真正以時間為本位的醫學。”

《史記·天官書》:“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陰陽五行“皆繫於鬥”,就是皆出於時間的律歷之數。《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雲:“候之所始,道之所生。”“道”是陰陽五行,“候”是時間(五日為一候)。就是說,陰陽五行之道,依據的是時間的象態。“候”的變化規律是五運六氣。背離了中華傳統文化中以時間為主的思想,中醫藥理論中就不再講五運六氣。已故中醫名家鄒雲翔先生說:“不講五運六氣學說,就是不瞭解祖國醫學。”

必須重新解讀中醫藥理論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勝枚舉。中醫藥理論植根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根深才能葉茂。近現代學術界熱衷於以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醫藥,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沒有在中醫藥領域得到很好的闡述,與民族文化脫離了,中醫學的許多道理都搞不清了。這是中醫藥理論創新和科研發展緩慢的癥結所在,也是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的首要障礙。

所以筆者認為,將被湮沒的傳統文化進行發掘,就是創新;將被後人曲解的中醫藥理論重新解讀,修正現行錯誤模型,就是創新,而且是首要的、更重要的創新。中醫藥不是像有些人講的停留在2000年以前,而是跟2000年以前的中醫藥相比走樣了,退化了,所以,一定要先回到正道上來。

史學界提出要重視考古研究的新成果,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整個中國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價,開拓歷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走出疑古時代,恢復被破壞的古史系統和古史面貌。中醫界也必須超越以文獻證文獻的窠臼,恢復被破壞的古醫史系統和古醫史面貌,重建中醫理論模型。

本文摘編自2011年1月23日作者在中醫影響世界北京論壇會上的發言

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中醫力量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張勝軍 陸麗環

2月7日凌晨3時許,武漢金銀潭醫院會議室內燈火通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摘下眼鏡,揉了揉太陽穴,就最新的中醫診療方案同在場專家做進一步商定。

這已是他帶領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來武漢的第15天,連日的高強度運轉,讓在場所有人都很疲憊,但大家內心都憋著一股勁兒:付出中醫人的最大努力,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中醫力量。

“受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委派,此前,中醫專家組先後兩次前往武漢診察病情,與國內知名中醫專家反覆研討研究,推出了現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的中藥診療方案。”國家中醫醫療隊廣安門醫院組組長、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齊文升告訴記者。

1月21日,齊文升和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作為第一批中醫專家一起前往武漢。“我們對70多位患者發病情況、發病時的症狀以及病情演變、舌苔和脈象變化進行了詳細檢查,發現無論是危重症病人還是輕症患者,不管舌苔偏黃還是偏白,總的呈現厚膩腐苔,溼濁之象非常重。”齊文升介紹,專家組通過診察、研討得出結論,新冠肺炎當屬“溼疫”,是感受溼毒邪氣而發病。

“新冠肺炎在病性上屬於陰病,是以傷陽為主線。從病位即邪氣攻擊的臟腑來看,主要是肺和脾,所以在治法上,一定是針對寒和溼,治療寒邪和溼邪,這是一個大的原則。”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科院院士仝小林教授介紹。

通過問診,專家組發現大多數患者有非常典型的脾胃症狀,如周身倦怠乏力,食慾不好,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治療時要注意調理脾胃。”仝小林表示。

一邊,中醫專家組多方論證、研討商定中醫診療方案;另一邊,兩支國家中醫醫療隊分別於1月25日、1月27日奔赴武漢,接管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和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部分病區,為疫區提供中醫醫療援助。

“患者對中醫的接受度還是很高的,都願意服用醫療隊開的中藥。”齊文升告訴記者,“服用了中藥的患者,在乏力、憋氣、無食慾等症狀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改善。”

記者瞭解到,經過中醫藥治療,患者們體力恢復效果明顯,食慾和精神狀態也大為改善。齊文升解釋:“中醫講究‘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治療理念重在強自身。我們用藥的依據主要是通過觀察脈象變化方法,判斷屬寒還是屬熱,然後根據診療方案進行用藥。”

患者徐某在國家中醫醫療隊接管隔離病區前已經入院治療,醫療隊接管病區後,隊員細緻觀察徐某病情,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望聞問切過後開具中藥處方,並根據患者用藥反饋、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處方。

經治療,徐某複查CT結果均顯示肺部感染較前明顯吸收,兩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自訴無特殊不適感,符合出院標準。

“剛住院時,我心裡很害怕和絕望,沒想到中醫藥的療效這麼好!感謝中醫,感謝你們一直給我加油打氣!”2月6日,徐某出院時滿懷對國家中醫醫療隊的感激之情。

和徐某同期出院的,還有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和武漢市中醫醫院的22位患者。這批患者中,最大的67歲,最小的23歲,其中,重型患者住院時間達18天,普通型患者住院天數最短6天。

面對嚴峻複雜的疫情,中西醫結合治療交出了階段性答卷。劉清泉認為,此次臨床治癒標誌著我們通過中醫這樣一個手段,加上西醫的支持治療,是可以治癒新冠肺炎的。“我們運用中醫治療疫病,綜合西醫的治療方案和方法,在臨床實踐中也證明它是有效的,顯示了中醫中藥的治療作用。”

不止在武漢,利用中醫抗擊新冠肺炎的好消息在多地不斷傳來。

2月8日,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同意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申報的透解祛瘟顆粒(曾用名“肺炎1號方”)由全省30家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臨床使用。此前,臨床使用該藥方治療新冠肺炎(輕症)確診病人50例,全部患者體溫恢復正常,無一例患者轉重症。

河南省成立由314名專家組成的省市兩級中醫技術指導組,全方位參與輕重症病人的診治和會診工作,在目前確診患者和出院患者中,中醫藥協同治療率分別達到94.31%和90.7%。

2月3日,國家科技應急攻關項目——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在武漢啟動,湖北省、京津冀地區和廣東省多地區的醫療機構參與研究。

負責該項目的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介紹,此項研究主要服務臨床救治,治療新冠肺炎,目前採取中西醫結合療法取得了一些經驗,但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對該病證候學的研究及辨治方案的優化,以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癒率,降低死亡率,促進恢復期康復,全程發揮中醫藥作用。

訂購諸玄識《虛構的西方文明史》、董並生《虛構的古希臘文明》及《稻生一》、《稻可道》,請點擊大同書城“閱讀原文”。

關於大同思想網:大同思想網是由大陸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杜鋼建、青年學者枕戈、天地人律師事務所鄒紅豔律師、嶽麓書院唐宏站博士發起,並有學界代表人物鄭佳明、盧德之、陳明、秋風、林安梧、黃玉順、伍繼延、杜文忠、韓星、何真臨、曾亦、韓秉欣、黃守愚等一大批學者支持的文化學術網,於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長沙成立。網站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實踐法治中國為當下目標,弘揚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並希冀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大潮中,大同思想網已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國學網站之一。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