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商丘


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上古时期帝喾高辛氏就居于此(今存有帝喾陵),尧封阏伯于此为火正(今存有阏伯台),汤都南亳,周初为宋国国都(今存有宋国故城遗址),秦称睢阳县,汉为梁国国都,梁孝王刘武在此筑梁园方三百里,极尽繁华,北宋称应天府,后升为南京,为国都汴梁之陪都,南宋康王赵构在此即皇位,明清两代为归德府治。

一、历史沿革

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传说,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开创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篇章。黄帝曾孙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亦建都商丘,帝喾死后葬于毫,为纪念他,将首都毫改名高辛,一直沿袭至今。

公元前1039年,封纣王兄微子启于宋,都睢阳(今商丘)。春秋时期,宋国为大国,众多重要事件均有宋国的参与;战国时期,宋国走向败落,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灭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天下置36郡,在商丘置砀郡,设睢阳县,辖睢阳、蒙县(今商丘市梁园区北部)、大梁(今开封市)等地;西汉商丘隶豫州,属梁国,都睢阳。

至北宋,商丘称宋州,州治宋城,辖七县;靖康二年五月,赵构在应天府(今商丘)即位,商丘成为南宋开国都城。明初,商丘改归德府为归德州,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隶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391年),升州为府,置商丘县;清沿明制,归德府和商丘县仍治今商丘古城;民国二年(1913年),裁府改道,商丘归属河南省豫东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商丘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专员公署设今商丘古城内。

1949年2月,设商丘行政专员公署,隶属河南省,辖七县一市;1952年永城县从安徽省划入,辖九县一市;1968年改商丘专区为商丘地区;1996年12月,永城撤县设市;1997作6月10日国务院批准商丘撤地设市,1998年1月6日正式挂牌。商丘市辖一市、两区、六县。改商丘县为睢阳区,将商丘县双八等十一个乡镇划归原商丘市,改为梁园区。

二、历史文化特色

商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国重要古都。三皇五帝以及夏朝、商朝、周朝宋国、汉晋梁国、宋朝等朝代均在此建都。商丘享有“三商之源、华商之都”、“汉兴之地”、“两宋龙潜之地”之称。商丘拥有商丘古城、阏伯台、芒砀山汉梁王墓群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共1.6万多处;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被文化部评为“最具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名城”。

商丘完整保存了历史城市的格局。包括由、郭以及护湖构成的城池格局,维持原貌的古城墙,完整街道体系,古城内近现代建设高度得到控制,使古城展出传统的天际轮廓。商丘古城呈外圆内方的城郭格局、四门八开的府城格局、七纵九横的街道格局和一城两治的功能格局。古城街道走向与古城墙呈平行和垂直形式,横平竖直,街道之间多呈“十”字交叉,与外围马道交叉处少数地方呈“丁”字交叉。

三、文物、历史文化街区情况

商丘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核心区范围:包括商丘城郭及郭外的护堤河,东至东环城路,南至忠民沟南沿、古宋河南沿。西至古宋河西沿、平原路东边线,北至北环城路北边线向北10米。面积729.3公顷。

1、不可移动文物

国家级:2个,归德府城墙、宋国故城遗址。

省 级:7个,侯氏故居、归德府文庙、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旧址、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秘书处旧址、穆氏四合院、天主教堂、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

市县级:4个,文雅台、河南省立中学旧址、大唐忠烈祠碑、千叟宴碑。

2、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城历史街区内,是保护规划确定的重点保护区之一。包括北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城历史文化街区。

北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包括四牌楼西街刘隅首西街相关地段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院落集中分布的区域,面积12.0公顷。

南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包括大隅首西街、察院隅首西街、叶隅首西街、娄隅首西街相关地段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院落集中分布的区域,面积21.0公顷。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共同的建设控制地带:城墙内其他区域,面积89.7公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