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中国教育公益领域发展研究报告(2019)》

发布|《中国教育公益领域发展研究报告(2019)》

在中国社会组织不断壮大的队伍中,教育公益组织一直是最活跃、最重要的一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围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进入了发展改革的快车道。90年代以来,教育社会组织应运而生,成为助推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阶段,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起中国教育公益领域发展的研究项目,从教育问题出发,梳理教育公益领域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社会组织参与教育领域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结合教育公益领域资金的流向,对社会组织参与教育领域行动的未来趋势和重点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断,再进一步定位在未来教育领域中适合社会组织介入的方向,为教育领域的资助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

发布|《中国教育公益领域发展研究报告(2019)》

中国教育现状及教育公益领域范围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中国教育也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在前一阶段中国教育主要关注围绕着教育普及化,从不同层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获得了不同阶段的成果。现阶段对教育的关注需要深入到到教育过程/结果公平,努力提升教育的质量。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从“应试教育”转型,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以及开展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

(1)“有学上”是教育公平和普及教育最基础性的要求。在我国的现实中,主要体现在“硬件”投入的均衡,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均衡和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以下短板问题:城乡差距,区域教育差距,区域内教育差距-校际差距,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差距(女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残疾儿童/贫困生)。

(2)“上好学”主要是指在满足教育机会之后如何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教育真正的能够为儿童的全方面的成长服务。

而此部分主要体现在“软件”投入的均衡,主要是人力资源的基本均衡,包括教师的学历、素质、年龄结构等的大致均衡;生源和管理水平的均衡,面向未来的人本的教育理念的推广等等。特别需要关注教师供给、教师队伍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向的教育理念,社会多元教育资源利用等。

发布|《中国教育公益领域发展研究报告(2019)》

教育公益领域发展

本报告定义的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内涵是:对应中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同层面的问题,从小切口处以较少的资源,在政府以及市场无法或者无力顾及的问题上协助解决,并且在政府并未注意到的教育创新层面起着引领作用,起着“倡导/探索/试错”的使命。

现阶段,我国教育公益领域的工作领域主要有三种类型:

类型一:基础底线-教育机会

关注的问题:

关注就学机会,以及特殊儿童群体的教育和关爱。也包括儿童成长相关的其他辅助性服务

主要内容:

助学、建校等以物资及基建为主要服务内容;行动领域以基础教育阶段为主

发展方式:

弥补教育部门投入不足的补充投入,发挥辅助的功能

类型二:延展提升-教育质量

关注的问题:

在现有学校框架下,思考不同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带来的差异

主要内容:

关注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提升,公益行动覆盖到学前、高中、职业教育等

发展方式:

政府与民间合作性增强

类型三:系统性变革-教育体制改革

关注的问题:

跳出现有学校框架,关注教育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作用,促进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主要内容:

在教育深度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增强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创造性等;行动更加多样,跨界发展;打破边界,学校、家庭、社区联系更加紧密

发展方式:

合作关系更加成熟,民间行动更加主动,具有更多引领性、前瞻性

通过对教育公益组织的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及教育公益领域的资助情况分析,报告总结了教育公益领域的变迁和趋势:

教育公益组织的行动策略更加关注教育内涵

最初的教育公益行动主要从“扶贫济困”、“儿童保护/关怀”等角度开展,基本行动策略是为中小学生提供助奖学金,以及提供以物资及基建为主的服务。随着对教育本身的认知和思考在不断的加深,教育公益组织从最初的资源导向逐渐转为教育导向。服务内容从帮助入学转化到助全面成长,课程设计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宽,涵盖健康、卫生、性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内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阅读领域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进行教育价值观倡导和直接推动教育系统变革的机构也开始出现。

教育公益行动主体泛机构化,出现联盟性机构

教育公益领域资源传递方式和组织人力的方式在不断变化,教育公益组织类型逐渐多样化,教育公益行动主体的泛机构化。现在提到教育公益组织,不仅包括组织型的如基金会、NGO、社会企业,项目/活动型的企业CSR项目、高校社团、网络社群项目,同时包括集群化教育公益网络包括依托互联网的教育公益社群、平台型组织以及项目联盟。

教育公益领域的跨界合作增加

商业力量开始大量进入教育公益领域,跨界合作逐渐增加。企业参与教育公益的方式除了捐款,也愈发多样化:企业基金会大量涌现,从项目资助、项目实施、行业支持等各个方面开展与公益组织的合作;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搭建平台的方式助力教育公益领域的发展;创新教育机构加入公益行业,商业教育资源提高了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多元力量的参与同时也在推动社会化学习的发展,借助商业庞大的资源链接能力,各类社区机构/社区学习中心逐渐兴起。除了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公众、媒体等多元力量也在用各种方式与教育公益领域开展合作。

教育公益组织增强与政府、学校合作

教育公益组织开始参与到系统性改善教育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中,一些机构通过对教育领域的传播,与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培训等项目,倡导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教育公益组织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的新方式,以出资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中,不断通过自身的实践影响所在区域的学校改善。

教育公益领域项目的专业化评估仍是短板

教育公益领域的评估主要分为项目评估与组织评估,部分基金会进行资助时会对资助单位进行组织评估,但主要偏向于财务方面。项目评估近几年有所发展,但整体来看进行评估的项目仍比较少,这其中有评估费用较高、评估思维欠缺、对于公益项目评估的标准和目标认知不一致等原因。

世界教育趋势影响教育公益领域发展,催生更多教育创新

世界教育出现的新趋势、新潮流如慕课(MOOC)、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PBL)、STEAM等影响着中国教育发展趋势,服务学习、主题式教学、学生为中心、引导、教练等教育新名词渗入到中国教育公益领域的发展中,教育组织纷纷在自身的项目中引入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催生了更多创新教育视角下的活动、机构。

教育公益领域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显著提高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逐渐重视,学前教育在中国开始普及;近几年教育领域对学前教育的讨论兴起,国家政策提出要保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教育公益组织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显著提高,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服务方向集中在儿童早期干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亲子阅读、幼师培训等。

教育公益领域重视对校长和教师内驱力、领导力的激发

2013年以来,教育公益领域集中出现了一批民间教师奖及针对校长群体的培训、评奖等项目,设立奖项成为校长、教师支持类公益项目一种常见的形式。奖励方式不仅有单纯的提供奖金,往往还会提供培训机会与其他各种支持。这类活动不仅是对获奖者工作成绩的肯定与鼓励,同时有助于在群体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甚至更有助于志同道合相互连接形成成长自组织。

发布|《中国教育公益领域发展研究报告(2019)》

资源的利用一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已经存在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二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和探索。我们发现,无论是基金会投入还是网络共筹平台的金额数量,民间获得的的教育社会资源仍并不充足。资金量主要投入在教育公益组织已经较为密集的扶贫助学、硬件支持、课外活动、图书捐赠,支教,其多样性较差。这与我们理解的教育公益领域内涵仍存在较大差距,不管是在已有问题的多角度解决方式提供上,还是未来教育发展探索上,现阶段的教育资助环境在多元性上并不利于教育公益领域真正的达到以上的目的。需要引导教育公益组织向更为多元以及具有探索性的方向上来。

教育公益领域的发展方向

社会的发展对中国教育和教育公益提出新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从应试教育的陈旧传统突围,也需要面向互联网和智能机器人时代,为未来而教。在世界范围内,公益机构正在出现从扶危济困、救急救穷这样的传统慈善,转向现代公益的宏观转型。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社会公益组织的基本价值和使命被定义为促进社会创新。利用来自社会的资金,探索创新的方式破解各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组织当仁不让的新使命。不难看到,目前中国的教育公益组织,做的许多还是应当由政府做的事,如建图书馆、救助贫困学生之类;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走上了教育创新之路。

从价值观层面来说,改革教育的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面向 21世纪的核心素养虽然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但相通的点在于人的特质是不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的,需要更加强调人的特征,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此外,教育要超越功利主义、经济主义的价值,注重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从技术主义、工具主义回归人文主义。从应试教育走向生活教育,改变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从制度层面,教育公益组织能够获取的资源有限,面对的社会问题又比价复杂,需要通过合作来扩大影响力,推动问题解决。要发挥教育公益行动的创新性和主体性,撬动社会资源,以教育公益生态链的视角,倡导教育公益领域多样化生存,加强不同教育板块之间的合作。同时,又要警惕商业思维、资本权势对行业话语的影响,在合作中坚守公益组织的价值。

从技术层面来说,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公益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突破时间与空间维度之后,很多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突破,提高了个性化教育以及深度学习的可能性。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和文化边界,向无边界教育发展,进而实现“互联网+”时代教育组织流程再造,教学实践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多元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线上社区、社区空间、工作空间和自然环境等。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技术的应用为教育公益领域带来的问题,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引导下,教育技术也有着不同的导向,有的项目利用互联网技术面向大多数学生,整体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有的项目利用技术实施“掐尖”和强化训练,复制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精英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有不同类型的教育创新,既有高技术、高技能的创新,还有低成本、低技术的创新项目,需要将这些项目用于改善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通过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创新并不是人为的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改变现实,创造未来。我们应善于利用技术,以更大规模地解决教育的重大问题,但不应把创新与技术等同起来,更不能以技术为前提。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固然需要互联网、智能手机和iPad,但更需要汲取自主、开放、个性、互动、非行政化、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等互联网思维,使它们融入现行学校和教学,从而产生革命性的效应。”

发布|《中国教育公益领域发展研究报告(2019)》

写在最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专注于开展教育研究与教育政策倡导,持续关注我国教育公益组织行业。自2009年起和西部阳光农村发展教育基金会合作举办两年一届的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见证并伴随教育公益组织共同成长;牵头成立了“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探索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承接了一系列的公益项目评估,总结和梳理公益行动的项目模式和经验;同时研究院也陆续推出教育公益领域研究报告及案例集,从教育问题出发,梳理教育公益领域的发展变化,对社会组织参与教育领域行动的未来趋势和重点发展方向做出基本判断。

在本次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研究院联合资助者圆桌论坛(CDR)多次发起相关教育议题的沙龙,面向基金会发声,旨在帮助中国资助型基金会及教育公益领域从业者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教育议题,更好地进行资助。

这份研究报告提供了研究院对教育公益领域最新的观察。我们有理由期望,教育公益组织将在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创新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致谢

感谢蔓楠慈善基金会对本研究的资助!

课题指导专家丨梁晓燕、杨东平、韩嘉玲、曾晓东、何进、廖瑾、詹敏、杨国琼、徐峰、常江、刘斌、刘泓、黄胜利

报告撰写人丨宝丽格、庄淑玲、刘斌、王丽伟

课题组成员丨朱琳、宝丽格、庄淑玲、崔婧瑶

志愿者丨谭梦云、潘燕、李多维、李婧瑶、郭琪、聂春红、熊子研、王梓欣

封面图片和报告内页图片提供者丨榕树根儿童教育公益机构

报告下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