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動物的溺愛折射出了一種什麼現象?

鵬友程


有一句叫看的人和事情多了,越來越喜歡狗了,狗狗是一種很神奇的生物,它們能感知你的喜怒哀樂,養狗養久了,你會發現它們能帶給人們很多樂趣,它們忠誠天真單純,不像人類,包含自私和冷漠,它們不會因為你有沒有錢而離開你,也不會像人一樣計較得失,算計你,我喜歡狗狗,我就把它當孩子般寵溺,當你真心愛它們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們帶給你的快樂是人和人無法比擬的,相反,我們在外面看多了人情冷暖,回到家,看到它們天真可愛的臉龐和毫無防備的那份親近,心裡頓時覺得世界美好了很多………


淡泊人生WYQ


對人類的不信任唄!我身邊有一個“狗媽媽”,專門收養流浪狗,她一個月的退休金,全部用在了狗身上,給狗狗們用豬筒骨熬湯,然後用骨頭湯熬粥,粥快煮好之前,還要下幾大紙盤雞蛋……聽說她養了好多流浪狗,可惜由於到處被鄰居投訴,最後她只得搬去了一間無人管理的老式建築(以前是學校,後來沒人管了),那間建築搖搖欲墜,看著很是危險。因為她還兼顧餵養了我們小區的很多流浪狗,所以我也見過她幾次,個子不高,從不說話,反正跟所有人都保持一定的距離……聽說她早年離過婚,獨自一人帶大了女兒,女兒結婚之後,她就開始收養流浪狗,最後養狗成癮,連她女兒來接她去一同生活,她都堅決不同意,一直和狗狗們在一起。


鳳146983974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養寵物,喜歡動物是一種愛心的表現,但有人往往對寵物過分溺愛,這可能就體現了當事人存在一定心理問題。在心理學上,通常把這種現象稱為寵物癖心理,它是人處在某種困境中表現出來的無助、孤獨或者任性的情緒。   


孤獨是依賴寵物的一個重要原因,內心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更是寵物癖的另一個重要成因。有些人在感情方面得不到滿足,會把所有的精力投放在自己所飼養的寵物身上;父母忙於工作、從小缺乏情感關愛的孩子也容易與寵物變成親密朋友,甚至扭曲為強制性的寵物癖;空巢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足夠關懷,可能把寵物當成惟一的依靠……   

這些都是因為人際交往上的不足,寵物便自然成了感情轉移、寄託的對象。所有的這些都可以用心理學上的“代償行為”來解釋,其實,“代償行為”在很多時候可以作為自我調節的方法,但要注意把握一定的度,過猶不及,如果把寵物當成生活中的惟一,抗拒人際交往,便會慢慢產生病態交際的困擾。   

另外,如果傾注感情過多,一旦失去它,所遭受到的打擊也就非比尋常。許多人由於寵物的病死或失蹤,出現“寵物消失症候群”,具體表現為食慾不振、失眠、疲勞等。既有心靈上的抑鬱,也產生了身體上的不適。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首先難以自拔的便是老人與小孩,所以,家人有出現過度寵愛寵物的行為時,應該多給予關愛,引導他們積極參加正常的人際交往。


專業養寵


有人說養寵物的人是因為現實中沒朋友,性格孤僻造成的,,笑話,這種說法無異於從側面證明:一個不養寵物的人、沒有對動物的惻隱之心的人,一定是人際交往的強者,是交際花,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是人人都需要的情感發洩對象,他不養寵物一定因為有太多的人需要他撫慰交往,黑天白夜時間都花在與人交往上,這不很可笑嗎?,另外養狗的人多了,,普京養狗,他心理障礙嗎?除特朗普外,入主白宮的歷屆美國總統都養狗,美國真悲哀,立國300多年直到今日才選出,特朗普這麼一位對狗過敏,恨狗的,只喜歡跟人打交道的正常總統,英國女王的柯基犬和她的皇室一樣出名,戴高樂牽著小狗的畫面成了他標誌性的照片,乾隆皇帝的御用畫師郎世寧,不光畫紫光閣的王侯將相,還畫了流傳於世的乾隆皇帝的十犬圖,,,所以跳出日常經驗論、妖魔化動物的狹隘視角,不養狗的人只能證明自己不具包容心,沒有責任心,吹毛求疵,睚眥必報,如同特朗普,美國疫情多少病患引不起他多大興趣,卻只關心鏡頭前自己衣服上有沒有痕跡,桌子上的本子擺的好不好看,,這就是不養犬者的鮮明形象,,不包容生命的人,都是極度自私,不能與人分享的人,試想對於一個素昧謀面,躲他們遠遠的,鮮活的生命,一點空間,包容之心都沒有,喊打喊殺投毒,舉報,虐殺,,這種人對人能好多少?工作的日常接觸合作中,一點小摩擦,合作後的利益分配,你敢想象嗎?他得憑添多少無名的恨,都源於精緻的利己邏輯模式,不能些許觸碰到他的利益,呼吸都不能,傳到耳朵裡的聲音都不能,幾百米外闖入他們視線的遛狗人都不能,,這樣的人能對人好多少。自私沒有包容心是共通的,,,,對於養狗的人,出發點是愛心也好,或者出於愛好,結果都是對生命的包容救助,,,如同一個企業做慈善,總有人會說,他們在通過慈善做廣告,做宣傳,,還有一些明星,做慈善,也是遭到誤解,,最典型的就是叢飛,到他病入膏肓,被他救助的人還在要求他打款,,並說叢飛借他們出名,消費他們,理應給他們錢,,,這就是人性,很複雜,,苛求良善,放縱奸惡,,對惡人,斯德哥摩綜合徵,,對善良的人吹毛求疵,,善良的人承擔社會缺失的責任義務,卻用放大鏡尋找他們身上的瑕疵,取笑消遣他們,,,一個人見到你一次打一次,有一天他心情挺好,沒打你,甚至只是罵你一句,你就覺得他是最好的人了,,苛求良善的人,基本就是這種虛偽的人,,,要求人家有愛心,作犧牲的時候,請問問自己作過什麼?,,


淋澈驀


每個飼主在飼養寵物狗的時候,想到的恐怕都是與自家狗狗相處的快樂,很少想到讓狗狗感到痛苦的事情。比如,狗狗有強烈的依賴性,和主人關係親密後,就不能忍受與主人的分離。但現代都市人養狗大多數是為了填補工作之餘的寂寞時光,大多數的時間,無論是願意還是不願意,都得在外面為了生活奔忙,這是狗狗所不能理解的。狗的遠祖一旦在一個族群裡誕生,便過著一生都不離不棄的日子,即使已被馴化了千年以上,但它們體內仍流淌著群居的血液,是無法忍受孤寂的,如果過度溺愛寵物狗,會在狗狗身上就表現為分離焦慮症。


三狗之家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對動物的溺愛折射出人對於認知觀念,行為習慣,生活習慣界定的一種偏執。

將人類的一種溺愛行為習慣強加到一個動物的身上,把自己的愛寄託在動物的身上,作為一種情緒的寄託。

主要折射出的現象有。

1.對對動物的行為百依百順。

2.對動物的生活沒有規則意識。

3.擁有欲,佔有慾比較強。總想承包身邊的人事物和想法。

溺愛動物,照顧者和動物之間的關係的一種特徵。溺愛即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此時照顧者庇護動物,同時也妨礙動物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

所以我們要理性的看待溺愛現象,糾正自我觀點。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小短腿奶糕


一般人們喜歡狗狗與貓,這兩種動物活動展現的是純真的天性_本來如此。動物也有感知,能夠感覺出人的友好和不屑,動物的感知功能對應著天性迸發,人們喜歡和純真為伍,激發了人們對動物的溺愛和溝通,近似於人性化的關係。另外人們溺愛動物折射出人與人之間情感聯繫的淡化,彌補這個空白尋求喜歡的動物為自己取得愉悅的需求。也是人們正常需求。動物是知感恩的,在關鍵的時刻也許溺愛的動物是自己的警衛和看護,人與動物的和諧也增進不同種類間的聯繫!真的很好! 不過,事物的兩面性於對動物的溺愛也可以凸顯現實生活的病態,折射出人性的泯滅和悲哀,提醒我們不可忽視:我們的社會病了,病的不輕😭😭😭


花兒吸引我


不理性的愛帶來的卻是傷害……

人類不能以我們眼中認為是對的生活方式,就想當然地將其硬套於寵物犬身上。就正如人類喜歡睡在乾爽溫暖的床鋪中,不能有半點溼氣沾身,但是,如果我把同一套理念硬施加於家養的魚身上,魚離開水很快便會室息死亡。



狗狗行為解讀師


我們對動物的這種感情、甚至溺愛,其實是不是反過來說明了我們對人類世界的失望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是不是表示我們對動物的感情其實是一種投射,與這些動物本身無關。不止如此,甚至我們對動物的這種單方面的感情的投射以及沉溺,更能夠說明我們仍然是活在一個很以我為主的、以我為本的這麼一個人類中心的世界裡面。


Tibbers只是倉鼠


對動物的溺愛折射了對人類世界的失望。

就拿我們城市的流浪犬為例,我們看到流浪犬就覺得不對勁,要趕盡殺絕,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假設:狗首先是“寵物”,狗不應該“流浪”,所以才有“流浪犬”這個說法,但是我們有沒有放開點兒想想,狗跟人是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這個城市所在的地理空間是各種動物分享的,憑什麼我們把所有不是被人圈養的、不是圍在圍欄裡的動物都叫做“流浪動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