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該尊重本能還是尊重教化?人之初本惡還是本善?

最星辰


尊重本能,並非順從本能!

這就好比道家雖然尊重自然,卻並非完全式的順其自然一樣!

順應自然者,才是道法自然的正釋正解!

因此,把尊重本能與順從本能者,無端的歸屬於道家,實屬於一種昧道不明式的庸俗表現!

所以,尊崇自然之道者,並非屬於道家行世為人的根本道義!

何謂道?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因此,與自然,本能,反向為動者,方可謂道家智慧之道中的根本道義之所在!

為什麼?

因為人類屬於高智慧的生物生命!

而高智慧生命的智慧體現,即是能以智慧之力,在順應自然與辯識生命本能的基礎上,達於智慧性的把握自然!

從而,方能更具智慧性的把控生命本能的興衰存亡!

這,才是人類與其它低智能生物生命的根本差別!

如果說儒家不但尊重生命的本能,並順從本能!或許當為準確!

為什麼?

儒家曾言:食色者,性也!

這個性,即是指一切生物生命所先天攜帶的那種天然屬性而言!

亦可謂一切生物生命的自然天性。

當然,人類亦當包含其中。

而人類與它類生物生命的根本差別,即謂高等級智慧與低等級智慧的差異所在!

為什麼儒家要提倡順從生命本能呢?

因為儒家之道,屬於世間大多數人所尊崇的世法為用之道!

因此,儒家行世為人的人生價值觀,必須建立在世法有為之用的基礎之上!

這個用,即如易經首卦乾卦中所描述的那樣:天行健,君子當以自強不息!

殊不知,天道無限!而人道有限的道理!

這個,就是儒家的那種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而此中所謂天之道的內涵所在,即是自強不息,死而後已!

而絕非道家所提倡的那種功成,名遂,身退式的智慧之道!

而同為人類,儒家與道家的智慧差別,其中的不同點,即在此一顯一隱,一小一大之中!

此中所表現出的現象差異,又實和人類與它類物種的那種智慧性的差異類同!

因此,順應自然本能與順其自然本能者,即謂為道與為俗之間的本質差別!

所以,人之初,無論是本善,還是本惡,則完全取決於人類本身的那種文明進步式的教育或教化式的導向之中!


紫雲君客



尊重人的本能,是道家思想。重視教化,是儒家思想。

儒家認為,人分幾類:禽獸、小人、中人、大人。大人者,君子也。儒家教育,就是成人教育。人之貴於禽獸也。人明禮儀,知廉恥。

道家的愚民思想,並非使人民愚昧無知。而是迴歸純真質樸的自然本性。所以,道家最推崇的,不是大人、君主。而是赤子。即嬰幼兒。

在《莊子》一書中,言行最多者既非老子,亦非列子,而是孔子。此書中的孔子完全是一個木偶,被作者玩弄於股掌之中。僅孔子困於陳蔡一事,被屢次提及,且有五個不同版本。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孔子在絕境之中,依然向弟子宣揚道家思想;另一類則是孔子起初並未得道。但被道家高人點撥後,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撇下弟子,拋棄學業,扔掉書籍,脫下衣服,光著屁股跑到山林之中,與野獸為伍。

鄙人覺得,《莊子》中的孔子最為可愛,好似一兩歲的嬰孩,光著屁屁,露著雞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憂無慮。道家崇尚自由和人類純真質樸的自然本性,這兩點在孔子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人之初本惡,還是本善?

我認為,人之初,性本私。私中有惡,私中有善。

當然,我最推崇的,是性格二字。既不失去本性,又有品格。


楊朱學派


如果非要比較,就能發現所謂東方文化,很多地方還是膚淺很多。

請問“人之初”?到底是什麼?

西方人思考的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您看看,西方哲人思考的距離比我們遠很多。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這是無限中的有限的一段。而人之初,性本善,情相近,習相遠。僅僅是一個人或者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很小的一段長度。

當您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就會發現,所謂“性本善”或者“性本惡”的爭論,是多麼的無聊和乏味了。

達爾文的進化論者們,試圖告訴我們,我們是從一個單細胞進化來的,那麼,您說,我們一開始的那個單細胞,到底是善呢?還是惡呢?您說,這不是扯淡嗎。

或者,按照陰謀論者的想法,我們是被設計出來的,那麼,您被設計成性善,還是性惡,那是早就定好的,輪到您來爭論嗎?

那麼,我們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呢?這個都不清楚,您卻要爭論您來的時候是善還是惡?您這樣無厘頭的爭吵,有意義嗎?

回過頭來,我們很多爭論,都是在故意耗費聰明人的精力和智慧,我們用這些聰明智慧和精力,做一點哪怕最簡單的有實際意義的事情,也是對社會,對人類,至少對家庭有點貢獻吧。


老楊老師2


尊重本能還是教化,人性本惡還是善。好像是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道理。

這首先要看問在那個文化背景下。

西方和東方有截然不同,又有相同之處。

先說一下中國談人性本善,中國文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大家一開始是這樣,只是習慣隨著環境而變。

西方文化裡的信仰層面卻有原罪之說,無論男女老幼,只要出生,就有罪過,衝胎裡就帶來了。本能的東西基本是不好的。

所以要接受洗禮。

而中國認為生而無邪,世俗汙染,需要淨化和調教。

不管你是本能還是後天,教化就是修煉自己的德行和處世之道。只是我一開始寬容越大越刻薄,而西方一開始刻薄越大越寬容。

因為一開始基礎就不一樣所以得到一些不太一樣的結果。我並不認為西方的評論是對的,我也不認為我們自己就沒有錯。

我個人更尊重個人隱私和本能但是必須有所收斂和教化,因為你不是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不需要懦弱或卑微,不屑與跋扈。但你必須有所約束和尊重。因為生命不能只是索取不去付出




江陽沽酒客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個人不太認同。

個人認為一個人的善惡,與其父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古人有孕婦不聽惡口之言,不食不方之肉,不見惡鬥之場景,是很有道理的。

人傳父母性而生,傳父母之善惡之性而降臨,再因父母、親屬及相近者,而終其善惡本性。

教化是必須的,教化會讓善良的人更善良,會使一些人本不善良的人,捨棄惡的東西而追求善,使其懂得辨別是非,而知取捨。當然有些人是教化不了的,因為那是骨子裡的壞,而且為了利益或一時的快感,他阿根就沒想做個好人。


禎石藏山


人該尊重本能還是尊重教化?人之初本惡還是本善。

人剛一出生是什麼都不懂的,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只知道餓了要吃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一點點長大,從開始學會喊爸爸,媽媽,再到學會走路。到了四五歲,覺得整個世界都很稀奇,新鮮,看見什麼都想摸一摸,嘗一嘗。是爸爸和媽媽教我們什麼是髒,什麼是乾淨,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可以殺了以後吃肉,什麼可以把我們給吃掉。再後來長到了十幾歲,上學了。是老師教我們什麼叫文明禮貌,什麼叫尊師重道,什麼叫善,什麼叫惡,什麼叫醜,什麼叫美。什麼叫語文,什麼叫數學。一切的一切都是被大人們灌輸給我們的。我們現在所知的一切都是被灌輸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人們從出生那天除了會吃東西以外,如果沒有任何人教我們任何東西,那麼我們會怎麼樣呢?也許會像獅子老虎那樣一生除了為了生存而撲食,再就是繁衍後代了吧!也許除了這些什麼都不知道。

這樣看來好像我們應該尊重教化。可是這些教化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還是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來的啊!這說明我們人類還是本來就具有這些文明與教化的。

佛教理論體系認為,人與其它有情眾生一樣,本性是空的。沒有特性。例如泥土,它沒有固定形象,把泥巴造成什麼形象它就是什麼形象。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這樣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形象和智商不同的動物或者說有情眾生呢!?恰恰是因為有情眾生接觸的環境和思維以及觀念行為都不同才有了這些區別。

在社會上人們會說那些打罵父母的人是畜生。恰恰是因為他們彷彿是沒有接受過孝道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化。可是有的惡也許是一種假象。如果說殺生是惡,那麼獅子撲食是善還是惡呢?。如果說殺生是惡,那麼為了救一百個人而殺一個人那算善還是惡呢?如果說不殺生為善,那麼如果因為沒殺一頭豬而餓死了一百個人算惡還是善呢?其實善和惡本來就是不好定義的。佛教除了認為殺生是惡。主要是一個自私問題。佛教修行主要是一個破我執。可以說只要有個我的觀念存在,就是惡的。只有一念不生才會萬法莊嚴。

人的自性本是空寂的,教化也是自性中本有的。尊重本性亦是尊重教化。教化本是為了尋回那本來空寂的自性。這就是修行。





仁道居怡康齋


這兩個提問,據我所知是屬於中國古代的兩個哲學範疇。二者都是戰國時期的苟子和孟子的兩個不同的人性論。

性惡論,由苟子提出,與性善論對立;而性善論則是由孟子提出的人性論。苟子哲學思想淵源於老莊學,孟子則繼承了孔子傳統。

苟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偽也"。人生來就有"好利"、疾惡"、"好聲色"等惡性,任其發展,必出於爭奪,合於犯亂理而歸於暴"見《苟子.性惡》。如何治"惡"呢?苟子主張:必須用"禮義之道"進行教化,用"法正之治"加以約束,"化性而起偽"使之為善。苟子認為人人都可以"積禮義而為君子"。因此,性惡論被歷史上的法家據以為實行嚴刑峻法的理論根據。

孟子認為人生來就有善性("人無有不善")善性包括"仁"("惻隱之心")、"義"(羞惡之心")、"禮"(恭敬之心)、"智"("是非之心")四個方面叫"四端"。這四端是人固有的,正如人體的四肢一樣,能夠充分發揮四端為"聖人",不能保持以至喪失這四端的則是"小人"。於是,孟子以性善論為依據,主張在政治上實行"仁政"(不忍人之政")這於政治主張是依據《孟子.公孫丑上》的論述:"人皆有不忍之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上兩位先哲的主張,使我想起私塾先生在課堂上教剛啟蒙讀書的娃時,邊教書,手中卻執把戒尺;我們小時候讀書的時候,老師在課堂黑板上板書文字後,邊回首面對學生,手中常拿著一根教鞭。若有的學生不專心聽講,老師即拿教鞕,要麼指著那個不專心聽課的學生,意示安靜,要麼敲下講臺,嚴重的課後叫學生到他教研室訓導。對尊守課堂紀律的學生,或者課堂回答問題好的即時鼓勵表揚。年底全班還開展評選優秀生活動。

這種教育學生的方法就是"恩威並用"。綜合了上面二位先哲的理念。我想是這樣的。

佛家有一句話:"人心本性佛,汙染成凡胎。染盡即成佛。"這句話把人性之善和惡的本質都概括全了!其中有兩個"染":前一句加入了汚字,指的是人落地到人世間無時無刻不受自身所處環境的影響;後面的染即即指"洗"、指清除思想汙染之後達到"盡"最後才能成為佛性。

中國曆朝歷代君王在順境時候偏愛孔子說教化民眾;而在逆境情況下則使立法治亂。我想。我想這都是有歷史根源的。


Sj51586581987


人生下來是一張白紙。是後來染上去的。壞的東西沾不得,所以有人比喻一個人不學好,叫沾染了壞的習慣。人剛出世,不存在善惡。是通過成長過程,接觸不同環境,人群,才有善惡之分。《增廣賢文》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什麼人和什麼人打交道,好善之家都會教兒女行善。作惡多端的人,會教後代怎麼害人。怎樣佔,貪。孔老夫子說,有教無類。名不正,言不正。好的師父,家長會教弟子兒女怎樣學會做人。昧良心,自私的人,教子女盡幹傷天害理之事。總是以佔別人便宜,通過非法手段騙取,掠奪。感到沾沾自喜。毫無半點羞愧之心。積善之人,總是給別人幫助,而不求回報,志願者做好事,是以助人為樂為根本。我認為應該尊重教化。


自在瞭然1


先回答題主第一個問題。

人該尊重本能不是尊重教化?人具有社會屬性,也就是說人是靠群體在一起生活才能生存的動物,大家在一起生活,為避免相互傷害,協調一致圍獵、遊牧、種植等各種生產以及共同對敵,就不能任由個體隨性而為,要有規矩。我們看到華夏始祖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像,一人拿規,一人拿矩,說明人類擺脫矇昧開化後就出現了規距,來限制個體的隨性所為。要群體守規距就得教化,人需要教化,此其一。其二,其實人根本離不開教化,人從呱呱落地起就開始接受教化,父母家人教說話、教走路,教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教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事能作什麼事不能作……不敢想象一個人如果不接受教化會是什麼樣子,還能稱之為人嗎?!人是不能任性的,群體也不會接受個體任性而為。

第二個問題,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善惡本是人類開化後趨利避害而形成的概念。人類在開化前的矇昧時代不知探所了幾千年甚至幾萬年,但你不能說矇昧年代的不是人。這個世界本無善惡,颳風下雨本是自然現象,食肉動物為了生存就會捕食其它動物,人類也以動物和植物為食。只是人類開化後把對人類有利的事稱之為善,把有害之事稱為惡而已。孔老夫子說食色性也,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為了生存、延續,就得靠吃來維持生命,就得繁殖使人類得到延續。所以人性本無善惡之分,善惡只是人類辯別事物的觀念而已。


閒聊天下


人該尊重本能還是尊重教化?人之初本惡還是本善?人當然是該先尊重本能,然後才尊重教化。人從呱呱墜地而本能其善(嬰兒是不知善惡)隨著慢慢時間的生長過成,就是第一個教化他的父母(養育人),才懂得善惡。所以本能之前是其善,嬰兒,所以尊重,成長中才是教化,後者才有。本能,教化,本惡,本善。除了本惡不予尊重,其他都應該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