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還是凶殘暴君?你心中的始皇帝嬴政會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

宋代大文學家三蘇之一的蘇轍(蘇東坡弟),在其《六國論》一文的開頭即說: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作為在這大動亂、大統一轉折時期的偉大歷史人物,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審時度勢,宏圖大略,謀深計遠,“七國之亂,止於始皇,分土建邦,歸於一家。但他又苛政峻法,橫徵暴斂,焚書坑儒,二世而亡。千古一帝,一代暴君,歷來譭譽參半,爭議從未停止。

千古一帝還是兇殘暴君?你心中的始皇帝嬴政會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

禍福無門,十三登基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莊襄王子楚為秦昭王之孫,是秦孝文王二十幾個兒子居於中間的一個,地位很低,因而年輕時即被派往趙國為人質,窮困潦倒,很不得意。

幸遇衛國大商人呂不韋,此人野心勃勃,有定君立國"之志。呂於趙都邯鄲一見子楚,便認為奇貨可居”,即以千金供之,並以美麗的寵姬——趙姬嫁子楚,後生嬴政,故史有嬴政為呂不韋之子一說,成為歷史之謎,紛爭不已,但據當今史家王立群考證,確認為子楚之子。呂不韋並親至秦都,遊說時為太子的安國君最寵幸的華陽夫人(無子嗣)過繼子楚為子。

秦昭王死,安國君即位為孝文王,華陽夫人立後,子楚便當了太子。可孝文王繼位不過一年便一命嗚呼,子楚即位為莊襄王,便讓呂不韋當了相國,封文信侯。子楚也是一個短命君王,三年而亡,十三歲的贏政便繼承王位成一國之君,是為秦王。呂不韋繼續為相,並尊為仲父。

千古一帝還是兇殘暴君?你心中的始皇帝嬴政會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

忍心耐性,鞏固政權

贏政即位時不過是一個孩子,政權便落入了母后——趙太后和呂不韋之手。年輕的趙太后與舊相識呂不韋私通,後呂懼有殺身之禍,即以繆毒自代,繆毒利用太后的勢力,很快也成為大富豪。實力雄厚的呂不韋長期控制權政,勢力急劇膨脹的繆毒也急於取秦王之政而代之。

兩大集團勾心鬥角,又都嚴重侵奪王朝,贏政不僅大權旁亂,且直接受到存亡的威脅。可年輕有為的贏政看在眼裡,忍在心中,並暗地作了掃除兩大障礙的充分準備。秦王嬴政22歲,時當親政,繆毒利令智昏,乘機發動叛亂,意圖弒王篡位。豈知秦王早有戒備,即令相國呂不韋、昌平君等率軍平叛,迅速成功,活捉繆毒,繆毒被車裂,誅滅三族。生母趙太后也被隔離,監視居住,而後經大臣們再三規勸方才和好。

平叛之後,秦王認識到剷除盤根錯節、勢力深厚的呂不韋時機尚不成熟,唯恐操之過急,欲速不達而反受其亂。於是又潛心忍行,耐煩等待,次年,秦王根基已穩,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果斷手段,在次朝會上,突然揭露呂不韋的不赦之罪,擬處極刑,經群臣及呂賓客等說情,乃免死罷相,轟出咸陽。一年後為根絕後患,又以呂“不甘寂寞"為藉口,剝奪其爵位封地,呂不韋自知必死,飲鴆而亡,家人悉數充為官奴,賓客或驅逐出境,或流放邊郡。

秦王親政不久,料敵審勢,以堅決手段,先後剷除了兩大敵對勢力,鞏固了君權,為以後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千古一帝還是兇殘暴君?你心中的始皇帝嬴政會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

遠交近攻,統一全國

24歲的贏政完全清除了政治上的異己勢力,真正掌握了秦國的政權。秦自秦孝公任用商鞅,經過變法一百多年來,又有六代先王相繼努力,疆域不斷擴大,國家日益富強,六國無有能與之匹敵者。

此時秦王年輕有為,雄才大略,積極對外,圖謀吞併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為此,他禮賢下土,網羅人才,虛心納諫,傾聽意見。全心結交重用武將尉繚,在發了"逐客令"之後,看到李斯的諫書而改變了主意,收回成命,追回李斯,進一步加以重用。

在秦王手下,確有一批很有才幹的文臣武將,文臣李斯、尉繚、姚賈、頓弱,武將蒙恬、蒙武、王翦、王賁等。加上秦國兵精糧足,國勢強大,秦王沿用迒遠交近攻"之策,間以賄賂離間之計,分化瓦解六國,藉手殺了堅決抗秦的趙將李牧、司馬尚等,一戰而俘趙王,趙國滅亡。其實,秦王最先的攻擊目標是最弱小的近鄰—韓國,遂手而逞,這是“遠交近攻、統一六國的成功開局,而後滅的趙。再後攻燕,其時有燕太子策劃的荊軻刺秦王悲壯一幕,這更激怒了秦王,加緊了攻燕步伐。

公元前227年大將王翦奉命攻燕,燕軍一觸即潰,燕都薊城(今北京)淪落,燕王喜逃向遼東,並殺了惹事的燕太子丹以求和。但未過幾年,秦將王貫便又攻陷遼東,俘燕王喜,燕亡

楚國為東南大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擁兵百萬,戰車幹乘,又有猛將項燕,曾事秦多年的楚公子昌平君、昌文君等,是秦統一戰爭中最艱難、最激烈的一戰。當時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輕敵,認為20萬人即可滅楚,而老將王翦則堅信非60萬人不可。結果李信、蒙武損兵折將,大敗而歸。秦王不得不親自登門,向王剪認錯。最後還是王翦領軍攻楚,堅持等待戰機,終於大破楚軍,活捉楚王,越君降秦,平定東南公元前230年(贏政30歲)至前221年(39歲),前後10年,秦國百萬雄師在秦王統率下,相繼兼併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群雄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此時秦王政意氣風發,躊躇滿志,乃取了三皇的"皇"字,五帝的“帝"字,創造了“皇帝"這一空前至高無上的尊號,自稱“始皇帝",以後子孫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企圖奠定萬世一系的帝業基礎。

尚法反儒,殘酷統治

千古一帝還是兇殘暴君?你心中的始皇帝嬴政會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

秦始皇稱帝后,仍頻繁征戰,三攻嶺南,北擊匈奴,並連接修繕了秦、趙、蕪等所築長城以為對匈奴屏障。在國體上他摒除了周朝的分封制,朝政上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把國家大權都集中到了他一人之手。

初定六國,貴族還在,遺民尚存,人心不一,復國之意難消,秦始皇一直把鎮壓反抗作為中心任務。他收繳民間武器,鑄造了十二個極大銅人放在咸陽官外,並將全國富豪和各國諸侯家屬遷到咸陽附近,以便監視秦始皇平生尚法反儒,承商鞅之法,好韓非之說,從李斯之諫,稱帝后仍用李斯為廷尉,制定嚴刑峻法,殘酷鎮壓。他明白,那些反叛和復辟思想常隱藏於讀書人的頭腦中,“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百姓)"。於是,發佈了焚書令",將天下所有《詩》、《書》及諸子百家書籍,一律送到郡中燒燬。次年,由於對方士欺騙不滿,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以所謂誹謗皇帝妖言惑眾之罪,共460多人全部被坑殺。這就是歷史上亙古未有的焚書坑儒”之悲劇。

秦始皇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開始忘乎所以,追求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大興土木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六國君王結束,天下統一。蜀地山林被砍光,阿房官拔地而起。“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綿延三百多里,遮掩了天上太陽。這就是秦始皇年用70餘萬人所建,而後被項羽燒了三個多月的阿房宮。咸陽方圓200裡內有宮殿270座,關中有行宮300處。又預建他日自用的陵寢驪山墓,周圍五里,用水製成江河大海,夜明珠為日月星辰,並有各式宮殿,雜陳珠寶,彷彿地下世界,常年使用刑徒72萬人。

這些浩大工程,極度勞民傷財,加上浩繁兵役,於是出現了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財以奉其政",自然激起民眾反抗,埋下了滅亡的禍根為揚威顯德,在秦始皇統一後在政的11年裡曾5次巡幸各地,封禪泰山,建臺琅邪,會稽山祭祀大禹,刻石留念。雖有博浪沙之擊,並未有所收斂,最終病死巡遊。生前他貪生怕死,迷信方士,尋山訪仙(出遊目的之一)求不死之藥,一再受方士盧生、徐福之騙,由此並有徐福東渡之歷史之謎。


秦始皇無疑是個暴君,但肯定地說,秦始皇同時又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帝王。在秦之前的周朝800年間,分土建邦,諸侯林立,相互攻伐,戰亂不息,直到秦帝國建立,才歸於統。從此一家天下,兵不復起”。功勳赫赫,何人能及?!

“百代皆行秦政"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封建,改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了文字、車軌、度量角和貨幣,對中國版圖的確立,對中國各族文化的融合,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當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古老文明灰飛煙滅,已成過眼雲煙之際,唯我國中華文明傳續至今,依然燦爛輝煌,始皇之功不可沒焉明代思想家李贄盛讚秦始皇為“千古一帝”(見《藏書》一書),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秦始皇自13歲登基,從一個傀儡小帝王一步步到統—全國,表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勇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時死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境內),享年僅50歲,他在王位共25年,稱帝12年。在他掃平四海後,為鞏固統治行暴虐之政,貪圖享受而肆意揮霍,以致失去民心,激發民憤。陳涉、吳廣揭竿而起,“斬木為兵(兵器)",天下響應,秦朝二世而亡,是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唐太宗名臣虞世南說:秦始皇棄仁義而用暴力,雖能吞併六國責任編輯於寅虎統一天下,然守成則未可。秦亡根由即在始皇,他是創業之君,而非守業之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