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指揮家講解貝多芬《C大調第一交響曲》


聽指揮家講解貝多芬《C大調第一交響曲》| 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線上課堂

雖然是貝多芬創作的第一部交響曲作品,但其中就已經看到了很多不同以往作曲家的寫法技巧。貝多芬被稱為偉大的“動機大師”,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是如何通過最短、最簡單的音樂動機將整部交響曲發展而成的。作品中,貝多芬也充分利用了調性的變化運用,使得作品更富有色彩。

音樂的調性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調性有不同的色彩,同樣也具有各自不同的情緒。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除了《第六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是重複的調性以外,其他每一部交響曲的調性都不同,其中,大家熟知的《第五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還很特別地運用了小調來創作。


聽指揮家講解貝多芬《C大調第一交響曲》| 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線上課堂

貝多芬《第一交響曲》總譜

貝多芬的《第一交響曲》是一部C大調的作品,C大調是剛剛學習音樂的朋友們最熟悉的一個大調,也是聽起來最陽光的一個調性。在這首作品的創作中,貝多芬模仿了前輩莫扎特和海頓,從四個樂章的整體佈局來看,也基本遵循了古典交響曲的創作結構。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交響曲》裡已經出現了許多別人無法複製的貝多芬的獨特音樂風格。

第一樂章是一首常規的、帶有引子的奏鳴曲式。特別的是,第一樂章的引子並沒有在C大調上開始,而是通過幾小節的變化,變到了屬調(G大調)上。我個人認為,這是貝多芬的一點創新,他就像玩遊戲一樣,把調性的轉換融入到了引子當中。引子過後,來到呈示部,音樂風格雖然延續了海頓、莫扎特,但是貝多芬音樂的旋律性並沒有像他們一樣那麼強,他只使用了三個音就構成了整個第一樂章。所以大家都說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動機大師,就是因為貝多芬善於用最短的、最簡單的音樂動機,發展成非常龐大、非常複雜的音樂結構。

大部分作曲家都喜歡把最美的旋律、最想表達的情緒,放在慢板樂章(第二樂章)中,莫扎特、海頓很多交響曲的慢板樂章,都有一些很抒情的、很完整的旋律。但是這首作品的第二樂章,我們沒有聽到很完整的旋律,它由一個動機、加上一些節奏的變化,就發展成為完整的第二樂章。

古典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一般都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小步舞曲,一種是諧謔曲,貝多芬在這首作品中選擇了諧謔曲。他非常巧妙地利用了音階和一些和聲的變化,完成了第三樂章。

在貝多芬的前輩、或是貝多芬其他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中,都是直接進入主題,而只有《第一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開始部分加入了一個非常短、非常緩慢的引子,而且這個引子,就像在捉迷藏一樣,先用一個強的和絃開始,並延長這個和絃,和絃結束後,又出現了新的動機,這個動機是由音階組成,從三個音、四個音、到五個、六個、七個音,共呈現了五次,每一次出現都有不同的變化,當第五次的七個音結束以後,又利用C大調音階進入到快板結構。

聽指揮家講解貝多芬《C大調第一交響曲》| 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線上課堂

調性是色彩,也是情緒,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可以去試著把貝多芬交響曲的調性變換一下再去聽,看看大家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除了調性上的運用,貝多芬的偉大之處,還在於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動機大師,無論是他的器樂作品、室內樂作品、聲樂作品、戲劇配樂、交響作品、歌劇等等,他所有的音樂,都是由最短、最簡單的音樂動機發展出來的,這就是偉大的貝多芬。


本期主講人簡歷

李心草現任中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副團長,兼任中央音樂學院及中國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碩士生導師。多次在國家重要外事文藝演出中擔任指揮,如2016年杭州G20峰會文藝晚會“最憶是杭州”、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揚帆未來”文藝演出等。

聽指揮家講解貝多芬《C大調第一交響曲》| 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線上課堂

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部/策劃

李心草/文

王晨辰/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