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畸形治國政策下的無奈之舉——對民變採取非軍事性對抗策略

北宋建立之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吸取前代滅亡的歷史教訓後,認為一個朝代能夠繁盛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守內虛外”。統治者認為,國家滅亡主要在於國內的隱患。隱患主要是王公士大夫裡各種勢力的強大,像皇親國戚,王公貴族,武將宦官等,以及人民群眾的大大小小的起義。

為了遏制王公士大夫的勢力,統治者採取了相應的政策,在軍事上,採取了“崇文輕武”的軍事策略,使得武將地位大大降低,降低了武將在國內的勢力,並且設立諫官,在地方嚴加鎮壓,十分嚴格,使得王公士大夫方面的憂患大大降低。

宋朝畸形治國政策下的無奈之舉——對民變採取非軍事性對抗策略

另一方面,為了防止百姓群眾的起義,宋朝以前朝代統治者基本採取了“剿撫並用”的軍事方式,以剿為主以撫為輔,但在宋朝,卻恰恰相反,大部分的農民起義都採取安撫的策略,而且這種策略有效的平定了戰亂。

一、所謂的對抗性軍事策略,就是我們所說的“撫”,是指朝廷在政治經濟方面給予人民群眾一些好處,大多采取招安、收買和分化等手段,來達到平定民變的目的

宋朝經濟繁榮,文化得到迅速發展,也發生了大大小小很多民變。在宋朝發生群眾戰亂時,宋朝統治者也試圖通過暴力鎮壓人民群眾,但並未成功,隨後通過招安的手段,才得以使戰亂平息下來,然後宋朝一旦發生民變,一般都會採取招安的非軍事策略。

這和前朝統治者的方式大相徑庭,後來,宋朝統治者還通過收買,分化等手段來平定戰亂,這些手段不斷多樣,也實行的相當普遍,這種非軍事性對抗策略,也確實安撫了群眾,使群眾更加擁護宋朝的統治。

宋朝畸形治國政策下的無奈之舉——對民變採取非軍事性對抗策略

宋代政府實行的這種非軍事性對抗策略,在短時間內對於國家統一,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也對安撫國家百姓,鞏固國家政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宋朝施行“崇文抑武”的政策,致使宋朝王公士大夫多為文官,他們大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他們痛恨殺戮。自然地宋朝一旦發生百姓起義民變,他們都會積極採取和平的方式解決,使得宋朝只能採取非軍事性對抗策略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取得皇位後,他怕群臣軍事力量太過強大威脅統治,於是採取重文輕武的政策在各個方面削弱了武將的力量。這種軍事教訓卻矯枉過正,使得宋朝在軍事方面實力大大下降。

另一方面,實行了“更戍法”,士兵經常更換和調職,將領和士兵並不熟悉,極大的削弱了是士兵的戰鬥力。將領對下屬部隊也無威信可言,極大的影響了作戰效果,而這使得士兵在平定農軍起義戰亂時戰力大大受挫,軍事實力逐漸衰退。

宋朝畸形治國政策下的無奈之舉——對民變採取非軍事性對抗策略

宋朝鬆弛的軍法和腐敗的軍政更是隱患。宋初王全斌、崔彥進和王仁瞻等人在破蜀時犯法,百官集議定罪,一致認為應當處死。但宋太祖卻下令赦免,使得以後軍令鬆弛,將領的威嚴受到威脅,到了北宋中期,武將貪財贖貨,大量兼併土地,這種惡劣的社會風氣成了宋朝很嚴重的社會問題,也使得宋朝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

宋朝王公士大夫多為文官,大多數人受到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響,對於百姓群眾的起義深表同情,認為百姓在衣食不飽的情況下才會叛亂,並對此深表同情,所以總是進言皇帝用和平方式解決,少些殺戮。

他們認為,許多民變是因為賦稅嚴重,災害太多使得民不聊生,並非民眾自願叛亂。他們同情民眾遭遇,併為此希望採取招安的方式,使得宋朝多數採取了非軍事性對抗策略。

在孝宗時期,李接領導下的人民群眾發生民變,聲勢十分浩大。當時的官員汪守臣進言皇帝說明民眾叛亂大多被逼上梁山,政治腐敗所導致。

宋朝畸形治國政策下的無奈之舉——對民變採取非軍事性對抗策略

這也是他們希望解決民眾貧困的方法是招安的重要原因。宋朝官員對於民眾的態度也對統治者造成了影響,使得統治者產生了相應的認識,使得統治者在後來平息民眾叛亂時採取了非軍事性對抗策略。

三、宋朝採取這種非軍事性對抗策略是民心所向,使得政治上更加穩定,經濟上更加繁榮,軍事上抑制了官員們的腐敗現象

宋朝這種非軍事性對抗策略,使得宋朝成為了繼周朝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朝代,這充分說明了宋朝政策存在的合理性。宋代民變雖然很多,但是規模不是很大,這也說明了相當一部分民眾很擁護宋朝的政治的。

而且宋朝受儒家思想“忠君”的影響,一旦宋朝被外族侵犯,宋朝民眾會伸出雙手,為宋朝國家的穩定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宋朝為百姓做了很多福利,北宋時期,宋朝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抑制土地兼併,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的發展,同時也使得一些將領不能兼併土地,保護農業,使農業得到了相應穩定的發展,宋朝時期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進步,一些生產工具的出現,也為宋朝的繁榮與穩定做出了貢獻。而且,宋朝統治者更加重視農民的境遇,對農民做出了相應的保護。

宋朝畸形治國政策下的無奈之舉——對民變採取非軍事性對抗策略

這種策略在軍事上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腐敗,使得一些將領沒有了謀取私利的途徑。當時宋朝如果採取武力鎮壓的方式,一些軍事將領,燒殺搶奪,奪走民眾的財產,搞得民眾痛苦不堪,例如宋朝酷吏孟蒲州,對鄆城百姓殘酷鎮壓,使得一部分百姓遭受了酷刑。所以採取了非軍事性對抗策略也是民之所向,使得貪官汙吏無計可施,使百姓更加祥和安樂。

而且宋朝軍法比較鬆弛,如果採取武力鎮壓,許多官兵貪贓枉法,生靈塗炭,給社會穩定也會造成嚴重破壞。如果武力鎮壓,也會使宋朝統治者失去民心,一部分人受到殘酷的刑罰也會造反叛亂,所以非軍事性對抗策略對於宋朝來說應該實行,它是宋朝穩定的基礎,也使得民心所向,百姓安居樂業。

四、實行非軍事性對抗策略對於宋朝來說其實是一種畸形狀態下的無奈之舉,這種策略漸漸成為了百姓想要做官的一種捷徑,也使得宋朝貪官汙吏更加猖獗,軍事實力逐漸減弱,民眾的反叛思想更加嚴重

宋朝民眾在看到第一次叛亂實行了招安的政策以後,小部分圖謀不軌的人認為通過招安可以獲得爵位,有著進官加爵的優厚待遇。所以一部分民變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謀取自己的利益,而這種行為使得宋朝的官吏出現了很多不軌之徒,也使得一些地方民眾苦不堪言,而且貪官汙吏只增不減。

宋朝後期受儒家理學思想的影響,講究“存天理,滅人慾”,企圖通過這種思想減輕人的慾望,但非軍事性對抗策略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腐敗,這種思想和策略終究不能把貪官汙吏繩之以法。

宋朝畸形治國政策下的無奈之舉——對民變採取非軍事性對抗策略

而且,宋朝後期社會矛盾十分激烈,兼併土地現象普遍,農民土地越來越少,土地不能歸農民所有,人民群眾解決不了溫飽,而商人從中謀取暴利,使得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矛盾激烈,國家更加處於一種內憂外患的狀態之中。這種思想和策略也使得科舉出現了腐敗,許多官宦子弟不學無術,卻也能在朝堂有一席之地,而寒門子弟苦學卻報學無門,使得整個國家陷入了混亂的狀態。

所以總的來說,非軍事性對抗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群眾,穩定了社會的發展,使得一些民眾能夠解決溫飽問題,但從長遠利益來說,只採用非軍事性對抗策略在封建體制下並不可行。

封建體制下的君主專制需要“剿撫並用”的軍事政策,邊安撫邊鎮壓,使得人民群眾並不能從反叛中謀利,如果只採取武力鎮壓,也會使貪官汙吏看到機會,所以不管是“剿”還是“撫”,都應該有輕有重,有主有輔。

宋朝畸形治國政策下的無奈之舉——對民變採取非軍事性對抗策略

實行非軍事性對抗策略對於宋朝來說也是一種畸形狀態下的無奈之舉。統治者“重文輕武”,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宋朝的軍事實力,讓外部民族和國家有機可乘,而文官平定叛亂並沒有實戰經驗,只能採取比較緩和的政策,這也就造成了宋朝被割地賠款,國家不完整,社會不能長久的穩定。

對於宋朝來說,非軍事性對抗策略只能在一段時間內對於民眾的叛亂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在長遠角度來看,非軍事性對抗策略並不可行,會讓宋朝在軍事上更加衰敗,民眾苦不堪言,這個策略並非萬全之策。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宋史》、 《容齋隨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