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年少不看《金瓶梅》,那是你不諳世事,容易想歪而已

有人問如果哪天要孤身前往一座無人地方,你會帶上哪幾本書?有人說帶上《紅樓夢》,有人說帶《莊子》。如果是我,一定得帶上《金瓶梅》和《紅樓夢》。雖說無聊悠悠歲月可以跟莊子一起看星星,可以陪著寶玉、黛玉聊詩詞。看著西大官人那一家人家常式的吵架、過節,那才不失為人間的一種樂趣。


說年少不看《金瓶梅》,那是你不諳世事,容易想歪而已


年少想看《金瓶梅》很大原因是好奇。因為是當時是禁書,家長不給看,學校也不給看,只要看這類書的,一定是壞學生,就越想瞧一眼,不甚了了之餘。潘金蓮也是《水滸傳》裡家喻戶曉的人物。《水滸傳》潘金蓮可站時時最痛恨的角色,在《金瓶梅》潘金蓮一生又是怎麼樣的過程?為什麼沒有被武松殺死呢。

張愛玲有一句話:“這兩部書(《紅樓夢》《金瓶梅》)在我是一切的泉源。”

長大了,終於可以正大光明的重新閱讀《金瓶梅》。真所謂開卷有益,原來煙雲滿紙,風光無盡。在看似黑暗不堪、醜陋不已的情節後面,其實活得都不容易。西門慶在官場、商場、歡場淨如何現實人生贏家。在三妻四妾的瑣碎生活裡,則展現了再真實不過的人情事故。


說年少不看《金瓶梅》,那是你不諳世事,容易想歪而已


《金瓶梅》以北宋徽宗為時代背景,其實書寫的是他所處的明代社會。因此,書中描寫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面貌,成為現代人研究了外脆瞭解明朝中晚期的第一手資料。 大到朝廷制度,小到衣食住行,而且絕對是真實的素材,這是任何歷史、武俠小說所無法相比的。


生命如白駒過隙,只有藝術留下一雙雙腳印,會長留人間。


彷彿看到永福寺邊上白楊樹下,潘金蓮的歸屬也不過一抔黃土,綠柳青蒿。此時,唯有深深嘆息。與在《水滸傳》中被武松祭兄的遭遇相比,《金瓶梅》中潘金蓮會獲得更多人的同情和眼淚。


說年少不看《金瓶梅》,那是你不諳世事,容易想歪而已


《金瓶梅》給人的感覺就是,我們在閱讀別人的同時,也還是在閱讀自己。因為這本書寫的就是瑣碎的人生、平凡的人生,讀起來卻不沉悶。這一點和《紅樓夢》一樣。《紅樓夢》在寫什麼?也是衣食住行,可是寫的人樂在其中,看的人也津津有味。

西門慶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即使放在在今天,他的企業可能會上市,他會頂著一個當代社會大企業家的帽子,如果捐上几几筆善款,就會戴上慈善家的光環。看似一個光怪陸離的社會,而這個社會從來不會離我們很遠,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們看《金瓶梅》,咱總會覺得這些人真是搞笑,但接下來又覺得好可怕,人怎麼會為了貪慾肆意到這種程度,現實也是如此,身邊也比比皆是,最後你會覺得人真的好可憐,那種悲憫的情懷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說年少不看《金瓶梅》,那是你不諳世事,容易想歪而已


從文學史來說,古人崇拜鬼神,源於對大自然的敬畏,像《山海經》或者其他神話故事,一定先講神怪,再由神怪的故事變成人為主角。人的存在,是文明的一大進步。再由英雄豪俠故事變成普通人,就是西門慶家這些人。《金瓶梅》刻畫、探討的就是普通人的人性、人情。

比如潘金蓮,因為出身卑微,骨子裡又有著不肯居人之下的反叛精神,所以一天到晚處心積慮,要用各種手段害死李瓶兒,還把官哥兒活活嚇死了。它居然以“反面人物”作為主角。 《水滸傳》裡潘金蓮只不過是一小角色,在《金瓶梅》卻是主角。所以,這才是《金瓶梅》問世之後最大的爭論之處。但凡我們讀名著時,總會把自己融入故事的主角,男人讀《三國》希望自己是劉備、曹操還是趙子龍,讀《紅樓》則可以把自己想像成賈寶玉。都是正面人物。讀《金瓶梅》,竟然也願意把自己對號入座成西門慶這個反面人物。

有人說,與其讀四大名著,還不如讀一本《金瓶梅》。其實不然,《金瓶梅》要讀,《紅樓夢》也要讀,《三國演義》也得讀啊!四大名著還是要讀的。

如果喜歡《金瓶梅》的讀者可以觀看《金鱗品讀金瓶梅》專欄,才3元,還不到一頓早餐的費用。

《金鱗品讀金瓶梅》專欄,從獨到的眼光拆解了《金瓶梅》,內容有知識增量,且不乏精彩,原價50,目前只需3元,喜歡《金瓶梅》的讀者可以下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