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三劍客

(際華集團黨群工作部 報道)在新興際華醫藥控股旗下鄂鋼醫院,八個行政部門負責人中,有三位是女性,分別承擔院感防控、護理管理、生活保障等重要工作,她們既分工不同,又有交集聯繫,常常一起結伴往返隔離酒店,成了名副其實的“戰疫三劍客”。

戰疫三劍客

戰“疫”三劍客

醫護守護神:“你去救病人,我來保護你!”

“院感也叫感控,我的工作就是通過各種預防措施來防控醫護人員不在院內發生感染。”公衛部主任汪濤介紹自己的工作顯得很平淡。事實上,院感是保存醫護戰鬥力的最重要關卡,是頭等大事,從轉運、接診到醫療廢物的處理,都要制定嚴格的制度、流程、措施,需要有預見性,思考在前面、行動在前面,沒有實戰經驗很難考慮周全。

汪濤在2003年參加過抗擊非典,表現突出,在疫情結束被髮展入黨。“2003年我在婦產科,還比較年輕,當時湖北不是重災區,我看到電視上醫護人員衝鋒陷陣,也很激動。自己有一腔熱血,就第一個主動報名,被抽調組成鄂州市第一批抗疫小分隊。那時候還沒有院感的概念,在抗擊非典中學會了這些專業知識,積累了經驗,也對這次抗疫有很大幫助。”

戰“疫”三劍客

汪濤深知保護醫護人員的重要性。她說:“這個工作不太顯眼,但很關鍵。一旦發生群體院感事件,醫院就得關門了。”在每個科室隔離區開科之前,汪濤都要進行合理的“三區兩通道”(汙染區、潛在汙染區、清潔區,醫務人員通道、患者通道)的劃分、設計、改造。對開科醫護人員進行就地培訓,現場教他們怎麼出入隔離區、怎麼穿脫防護用品,穿了防護服以後能做什麼、怎麼做,不能做什麼,都叮囑的很細緻。

最難的是開始,頭都大了,很多人沒經歷過這樣的傳染病,路線變了大家都不習慣,甚至有牴觸。但為了醫務人員的安全,我必須做好培訓,不但要把所有醫務人員培訓到位,還有行政、財務、保潔、司機……針對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措施,開展針對性培訓,不落一人,不留死角。我還要及時學習、收集各種注意事項,給大家講解,到現場指導,每天都要到各科室去檢查。那些天一天都沒有休息。”

利用休息時間,汪濤總結編寫了71頁的新冠肺炎防控手冊,制定流程48個,供大家學習、參考、應用。鄂鋼醫院480多人的醫護團隊,一線醫護人員沒有一例院內感染的。在防護物資急缺的情況下,實屬不易。說起這些,汪濤很開心地笑了。

戰“疫”三劍客

護士司令員:“我做到了,大家才心服口服!”

護士是醫院醫務團隊中重要的一支力量。在鄂鋼醫院,有190多名護士,全部為女性,其中“80後”“90後”佔比82.3%。這支龐大的“娘子軍”的司令員是護理部主任黃新奎。

被確定為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定點醫院後,第一件事是建立隔離病區。黃新奎臨危受命,擔任建立隔離病區總協調。從1月21日開始,頭幾天都在爭分奪秒搬家、搬設備、騰病房、改造,落實院感要求進行人員分流,制定各項護理方案,有時研究到後半夜。鄂州市一度“一床難求”,市防控指揮部要求鄂鋼醫院儘可能多收治病人,大年初四那天,黃新奎帶著大家一天騰了三層樓、建了三個隔離區,“人等床”的情況才有所改觀。

戰“疫”三劍客

護士們不害怕嗎?“都是小姑娘,新冠肺炎傳染性這麼強,一開始都恐懼,沒有退縮情緒是不可能的。我只能帶頭往前衝啊,我是黨員,得先做出樣子!護理部總共就2個人,我唯一的一個幹事也送到一線去了,只剩下我這個光桿司令。我這麼做,別人就無話可說了。”

護士人手不夠怎麼辦?這是擺在黃新奎面前最大的難題。“沒辦法,只能做好調配,根據科室工作量、危重病人數量、護士需求,還有護士工作能力、心理和身體狀態,再平衡人員結構,最後才能提出一個合理的方案,而且需要不斷調整,人性化排班,儘量讓大家得到較好的休整。另外還要做好一線護士的心理疏導,避免出現問題。我們沒有一個護士提出離職的,大家都在堅守,都是好樣兒的!”黃新奎驕傲地說。

排兵佈陣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解除護士們的後顧之憂,維護團隊穩定性。黃新奎經常在護士們休息的時候詢問家庭有沒有困難,需要什麼幫助。誰家有個大事小情,黃新奎都很上心。在ICU工作的一名護士,父母患有糖尿病,在老家農村隔離,胰島素快用完了。聽到這個情況,黃新奎馬上協調專車把藥品送到家裡去,護士很感動。

戰“疫”三劍客

保障大管家:“缺什麼,跟我說!”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這次抗疫一線,各類防控物資的需求遠遠超出了想象。外聯部主任尹寧主動承擔起生活物資保障和供應補給工作。

抗疫伊始,醫院就成立了支助隊,主要負責全院各病區醫務人員和患者的三餐供應和生活物資保障。預備黨員尹寧是隊長。

“最開始,醫療物資太缺乏了,我就讓家人想辦法,弄到5支紅外體溫槍。考慮到女同志多,封城購買生活用品很難,發動親朋好友捐贈了第一批女性用品送到姐妹們手上,這也算是我外聯工作的一個優勢吧!”尹寧靠著對外聯絡積累的資源,通過社會愛心團體、志願者、網站、朋友圈等渠道為醫院募捐醫用和生活物資,很多愛心人士看到她的募捐信息,送來了各種食品、水果、蔬菜、飲料、日用品,一個月就收到了價值近五六十萬的物資。

戰“疫”三劍客

她發佈的物資求助信息,感動了海外華人華僑。澳大利亞130名華僑第一時間捐助兩臺無創呼吸機,發揮了很大作用,還有一些N95口罩、隔離服等物資從海外發往鄂鋼醫院,物資匱乏的問題得到一定緩解。每接到一批物資,尹寧都會認真做好登記、一一分發,拍照錄像,一一反饋給捐贈者。她說:“愛心人士奉獻愛心,咱們要讓人家放心。”

為了保障一線醫務人員和病區患者能三餐,尹寧沒少想辦法。初期人手不夠,她經常帶著支助隊員挨科室分發盒飯,最多一天有700份。元宵節當天,尹寧就惦記著給醫務人員和病人送上節日祝福。可是,全城都封了,哪裡去買湯圓?外聯的優勢再次顯現,一位“心泉志願者”和她聯繫,尹寧帶著同事去取湯圓,回來忙著煮湯圓。當一碗熱騰騰的湯圓送到醫務人員和病人手中,大家既驚喜又感動。當天,市衛健委的領導來檢查指導工作,動情地說:“你們是唯一一家為醫護人員和病人送湯圓的,你們想得太周到了!”

醫院生活物資有了保障,醫務人員家庭的困難也讓尹寧牽掛於心。得知一線鄭醫生家的孩子喝的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即將“斷糧”,在鄂州市又買不到,全家很著急。尹寧第一時間通過朋友圈求助,很快就從上海寄來了一箱奶粉,解了燃眉之急。醫院同事們都知道,誰有難處,就找尹寧,好使!

一邊忙籌集物資,一邊搞宣傳工作。尹寧和同事們每天抽空採編新聞稿,向市防控指揮中心和地方電視臺等媒體提供新聞素材,深入隔離病區拍照、錄像,用鏡頭和文字記錄感人的抗疫故事,她拍攝的很多圖片被主流媒體採用。

尹寧說:“在隔離區的醫務人員更不容易,我們在後方儘可能在生活上照顧好他們。我還要傳播好他們的故事,也是一種精神鼓勵吧!這是我的本職工作嘛!”

戰“疫”三劍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