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萬物有靈,莫傷物命,幾個真實的案例(故事)


故事:萬物有靈,莫傷物命,幾個真實的案例(故事)

作者 | 龍泉道人


故事:萬物有靈,莫傷物命,幾個真實的案例(故事)


今日聽同門師兄講了幾天前剛剛發生的事情,感觸頗深,於是拿出來給各位分享。師兄說,一位朋友買了兩條魚回來,因工作太忙來不及做飯,就將魚養在盆裡,並用蓋子蓋住。第二天到工作室時,發現大的那條魚不見了。中午休息時竟然在神堂前面發現了那條魚。師兄覺得這條魚有靈性,便將它放回盆中。

第三天早上,師兄到工作室時,發現廚房裡傳來噼裡啪啦的響聲,便前往查看,見小點的魚已經死了,大魚則在地上翻騰。師兄換了水,把魚撿起來準備放入水中時,那條魚卻安然死去。師兄覺得有些惋惜,將兩條魚拿出去扔了。返回工作室時他感覺有人跟隨,轉身看卻空無一人,而且感覺頭昏腦脹,心想:可能是那兩條魚需要被度化。

於是,師兄跌跌撞撞地走到神壇前,焚香禱告,請祖師度化剛死亡的兩條魚,讓其少遭受些苦惱,早日投胎成人繼續修行。祈禱完畢,師兄頓感神清氣爽。他起身,回頭看時,只見門口立兩位女子,古裝,長相清秀,面帶微笑,並向師兄鞠躬致謝。師兄一愣,定睛細看時,門口卻空無一人。他講述這件事時,自感離奇,卻又十分殊勝。也許,這就是善念感召的緣分。這麼看來,再離奇的事情,也就沒那麼離奇了。

故事:萬物有靈,莫傷物命,幾個真實的案例(故事)


數日前我也聽了一段真人真事。一人說,他小時候,家裡建房,挖地基時曾挖出一條小蛇,他大伯認為此蛇有靈性,應該將其放生,他叔叔和嬸子卻不聽勸告,硬將那條蛇活活打死。三個月後,他叔叔和嬸子感覺右眼奇癢難忍,直流眼淚,幾日後兩人的右眼竟然都瞎了。這或許是隨意打死蛇類的報應,而據我所知,嗜好吃蛇等靈性動物的人,或多或少曾經經歷了或正在遭受報應。

前幾日,小徒行醫時曾接診了一個案例,說一男子,五十多歲,其腿腳、手臂及身上各處出現皮膚瘙癢,皮膚表層呈鱗片狀,越抓越癢,打針、擦藥皆毫無作用。那日他到小徒的診所求治,小徒直言其病乃因食舍肉所致,一問果然。病人多年來捕蛇無數,嗜食蛇肉。小徒施針之際,極力勸說其勿再殺蛇食蛇,不然頑疾無解救之法。那人應允而去。

後事如何,尚不得而知,不過,他的遭遇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但凡山中靈物,皆有靈性,不可傷及性命,否則將引來諸多禍患。山中畜類,最靈者莫過於黃鼠狼、蛇、狐狸等,因而,東北多仙家修煉。正如一位東北的朋友所說,他曾見過黃鼠狼在夜深人靜之時,對著月亮吞吐修煉,並可見一團火球隨著呼吸在有節奏地來回移動。可謂歎為觀止。

故事:萬物有靈,莫傷物命,幾個真實的案例(故事)


幾年前,我的一位學生曾講過一個案例。一日,她的父親與單位同事相約前往一水庫釣魚。正垂釣間,一人見釣竿被什麼東西咬住,便立刻往回拉,其他人也過來幫忙。只見一條鯉魚被拖出水面。那條魚體型巨大,長近1米,重約25公斤。眾人大喜。學生的父親說:此魚太大,恐怕不能吃,怕不吉利。其他幾位對他的話置之不理。分肉時,學生的父親拒絕了。不料,幾日後,那幾位竟然遭遇了車禍,一人在車禍中喪生,另外兩人重傷入院。此事令人不寒而慄。

其實,自然界中有多種生命形態共存。道家講陰陽對立而又相輔相成,二者互相成就互相依存。陽的部分尚可理解,眼耳鼻舌身等能夠觸及的世界即為陽,但我們往往忽略了眼耳鼻舌身難以觸及的陰的部分,那個世界只有通過直覺、神識等進行感應。可惜的是,我們沉溺於物慾太久,致使我們的直覺慢慢變得遲鈍。這就應了莊子說的“其嗜慾深者,其天機淺”。不是那個世界太神秘,是我們無法像觸及陽的世界一樣感受陰的部分,而那些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卻被視為異類。

故事:萬物有靈,莫傷物命,幾個真實的案例(故事)


說回感應的話題。所謂的感應,是指某個心念、行為會感應某個結果,那個結果的好壞與心念、行為直接關聯。因此,道家的勸善經典《太上感應篇》便以“感應”為題,並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又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報與惡報都是善與惡的心念與行為感召的結果。這是指善惡方面。

人與自然萬物也是相互感應的。人與自然萬物本是一個整體,人因為妄自尊大,以為自己是萬物之最靈者,因此對自然界中與我們和諧共生的物類進行殘殺以滿足口腹之慾,無形中打破了生態平衡。因此佛家力主戒殺、放生,道家力主戒殺、救生,愛惜物命。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打破的平衡,是就生態系統而言的,其結果不言而喻,我們或許正在遭受大自然的報復。然而,令我們難以理解的是,我們或許也正在遭受著來自陰性世界的報復。這種報復是無聲無息的,令人無法覺察,因此防不勝防。它們可能曾不止一次地對我們發出警告,但我們卻無法解讀這些信息。

故事:萬物有靈,莫傷物命,幾個真實的案例(故事)


一位道友說,當一個人的思想、行為開始走向極端,當開始變得諸事不順,開始身患疾病之時,往往可以看作是來自陰界的某種警告。然而,那個世界“信則有,不信則無”,因此被大多數人忽略了,進而錯過了悔過自新的最佳時機。很多時候,令人幡然悔悟的可能不是“大師們”的名言雋語,而是自己親自經歷過的真正的苦難,那些苦難往往是自己感召所致。

因此,這個世界真的不缺少語出驚人的大師,也不缺乏令人醍醐灌頂的心靈雞湯和智慧語言,卻缺乏接受“無”、“陰”的世界的勇氣。正因為如此,我們的人生便無法圓滿,因為在“有”的世界裡生活慣了,便覺得“有”就是全部,而忽略了“無”才是根本。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因此,智慧的人不偏於“有”,也不偏於“無”,既認同“陽”的世界,又苟同“陰”的世界,並出入於陰陽之間。也許,這就是道家的使命所在。慈悲。

文章來源 | 雲南道教網,更多好文請關注公眾平臺

故事:萬物有靈,莫傷物命,幾個真實的案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