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歸處是敦煌》:心繫敦煌,一生守護

《我心歸處是敦煌》:心繫敦煌,一生守護

 1、 猜猜她是誰?(課件)2019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京舉行,這些偉大的傑出的貢獻者,他們一生奉獻給自己鍾愛的事業,他們的名字也會載入史冊,而她便是其中的一位。被稱為"敦煌的女兒"的她從事文物保護近六十年,這近乎一個人的一生,而敦煌惡劣的環境並沒有讓她止步,大半輩子的光陰,荒野大漠裡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文明需要守候,文化需要傳承,而她做到了。

《我心歸處是敦煌》:心繫敦煌,一生守護

2、(課件)介紹樊錦詩:

《我心歸處是敦煌》由樊錦詩口述,再由顧春芳整理撰寫。口述史是現今最受重視的寫作方式,真實展現了世事變化,人的一生的經歷,也是一種搶救式的記錄方式。

《我心歸處是敦煌》是樊錦詩的自傳更是一部敦煌的介紹,我們跟著她的腳步走進敦煌,跟著她的腳步去認識敦煌,瞭解敦煌,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畫是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最為重要的體現敦煌很美,它的美是具有不同意義的,在攝影師孫志軍的鏡頭下我們可以感受的到,而若能真正的走到那裡去看一看或許更會有所感受。

   敦煌壁畫還被稱為千佛洞。也是我國四大古窟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石窟中的壁畫是珍貴的歷史遺存,是用畫筆記錄的歷史,滿壁風動,天衣飛揚。敦煌壁畫是集大成、多學科的綜合藝術,它的厚博的歷史藝術是無可比擬的。 壁畫有牆上博物館的美譽。

 一、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口述自己一生所走過的人生道路,她原本是一個備受寵愛的江南閨秀,北大畢業的高材生。可以選擇的人生路,有很多條,可是,她卻選擇了最艱難的一條路走,在戈壁灘大漠深處,守護著國寶。她從青春少女到如今的滿頭華髮,她無愧於敦煌,卻有愧於家庭、有愧於自己的孩子,確實"感動中國"也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這種奉獻精神無比偉大,她走過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守護著藝術瑰寶五十多年,如果沒有這些守護者,也就沒有今天完美看到如此完好的莫高窟。

樊錦詩的父親是清華大學的土木工程高材生,受父親的影響,樊錦詩從小學業優秀,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她在1962年去敦煌實習,其間就因水土不服而疾病纏身,所以她並沒有畢業後去西北的打算。但在那時,她必須服從組織的分配,只能告別杭州舒適的家庭條件,與同班男友異地 相戀。原以為,幾年後就能調離,卻想盡辦法始終無法獲准。 一個瘦弱的女子,大學實習時來到敦煌,在實習結束後,父母看到她因為當地相對惡劣的環境,而變得更加瘦弱的情況, 想向學校申請讓她不要再去敦煌, 而這封寫出去的信最後還是被她扣下了。和丈夫結婚多年,倆人一直是兩地分居,每年她會回去看看丈夫和孩子, 這樣就一直持續了19年的時間。 最終丈夫也來到了敦煌。 作為一個女人,要幹事業,還要照顧家庭和孩子,很不容易。與家人團聚,這是維繫一個家庭的基礎。可是樊錦詩在丈夫的理解下,選擇了事業,選擇了一個人在戈壁灘堅守藝術的瑰寶,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她說,其實我也想過離開,然而,她在每一個荊天棘地的人生路口,還是選擇留下來。五十多年堅守大漠、守護敦煌,為我們留下這位傳奇女性的志業與愛情、困境與堅守的傳奇故事,與終身伴侶、武漢大學考古系創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愛情詩篇的動人故事。

 前半部分從樊錦詩童年到老彭去世的內容,很平實也很動人,特別是他們相隔千里,老彭一直堅持,在火車站他的一句"我等你"真是勝過千言萬語,讓人淚目。與樊錦詩相關的老師、前輩他們堅守敦煌,保護敦煌的一件件事,也讓人更理解當年在莫高窟修行的人,建窟的人。在這部作品裡,樊錦詩把她的人生經歷與敦煌的歷史、敦煌的文保工作串連,並且深情回憶師友諸朋,在常書鴻、段文傑之外,我們還看到宿白、蘇秉琦、季羨林、饒宗頤等前賢的身影,他們的人生都與敦煌密切相連,敦煌也因他們而更輝煌。

二、感悟:

 在這本自傳中,不僅是樊錦詩一個人的一生,也是她一生中對於敦煌的見證,千年莫高窟,封存的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奧秘,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類藝術和文化的寶庫,是她傾盡一生的時間尋求的謎底。樊錦詩的自述中我們更深刻,更細緻的認識了這座人類的魁寶,瞭解了佛教在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更明白敦煌莫高窟所承載的人文史和它的意義所在。 守護敦煌的意義是什麼呢,樊錦詩說是一種精神,是種精神力量,國家的發展靠得是這種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國家才有希望。

  CCTV《朗讀者》節目稱讚她:"人生本可以有無數條路,她卻選擇了最艱難的一條:在大漠深處,爬進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 可以說,沒有樊錦詩,就沒有今天人們看到的莫高窟。對於莫高窟的保護,在若干年以後再回過頭來,或許還會有不盡善盡美之處;但對於樊錦詩,一定不會有什麼不同的評價。她做得不僅僅是很好,簡直不能夠再好了!

我細細品讀了一遍。在我看來,這不僅是先生個人的回憶錄,還是敦煌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考古與文物保護的發展史,更是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的親歷記,必將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從書中,我們看到了樊錦詩這樣一位純粹的愛國者和文化使者的心路歷程。不禁會為鄧廣銘、蘇秉琦、季羨林、週一良、鄒衡,特別是宿白等老一輩北大學人對先生的諄諄教誨所吸引;會為先生和彭老"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的真摯愛情所感染;會為"前有常書鴻、後有樊錦詩"一代代莫高窟人"捨身飼虎",傾盡畢生心血守護敦煌的故事所折服;會為先生置個人健康與安危於度外,仗義執言,竭力保護莫高窟不被過度開發,全身心投入搶救文化遺產的努力所動容;會為百餘年來以先生為代表的幾輩大師學者和文物保護專家辛勤耕耘,終於使敦煌學回歸中國、走向世界,給莫高窟帶來永生的輝煌歷程所慨嘆!

樊先生說:"北大人往往痴迷於自己的事業和工作,痴迷到'傻',他們在事業中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在半個多世紀敦煌文物研究保護生涯中,先生身上所體現的做人做事原則、為自己所認定的事業傻傻堅持、默默奉獻的可貴品質,正是對北大精神的生動闡釋。

一是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1962年,生在北京、長在上海的樊錦詩先生參加畢業實習,第一次踏上敦煌的土地,當時的敦煌是什麼樣的條件呢?沒有電力和衛生設備,物資匱乏,交通閉塞。莫高窟的洞窟裡溫度很低,待不住人,先生和其他的北大師生需要攀援著被積沙掩埋的崖壁,一個洞窟一個洞窟地做實習調查。由於氣候和水土的原因,先生每天晚上都要經歷失眠,夜裡三四點鐘就醒了。先生的身體健康在敦煌嚴酷環境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得不提前結束實習回到北京。1963年,系裡畢業分配時,先生還是為了那"念念不忘的石窟裡的壁畫和造像"毅然回到了敦煌,這一去就結下了半個多世紀的情緣。為此,樊錦詩先生與自己的愛人彭金章先生過著19年牛郎織女般的兩地生活。半個多世紀來,她有多次機會回到大城市,可是她依然決定紮根在"一到春天,就整天整天颳風,窗外颳風屋內下沙"的敦煌。可以說,為了敦煌文物的研究和保護事業,先生與家人犧牲了太多尋常人應有的享樂,無怨無悔地為國家、為歷史、為科研奉獻一切。

二是實事求是的鑽研精神。在樊錦詩先生到敦煌工作前,考古學系的老前輩蘇秉琦先生、宿白先生叮囑要儘可能地沉下心來做好敦煌石窟的考古鑽研。此後50多年,樊錦詩先生將全部的心血和智慧放在了敦煌石窟的研究、保護和管理中。2011年,多卷本《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的出版標誌著石窟考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考古報告通過文字、測繪、攝影等手段,全面、詳實、客觀地記錄下這些多則1600多年、少則800多年的洞窟中所有的遺蹟和現象,其難度超乎常人想象。先生帶領研究團隊數十年磨得一劍,似乎比我們現在太多學者出成果的速度都"慢"很多。但正如先生所說,考古報告是最基礎的基礎,是地基,必須實實在在,認認真真地打牢,否則其他都是空中樓閣,是建在沙丘上的。我想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其他領域。急功近利,做表面功夫是學術研究的大忌,簡單的重複性、描述性的所謂"成果"再多,也並不能夠推動科學研究的巨輪行進半步。在很大程度上,學術研究是寂寞的,以樊錦詩先生為代表的敦煌人為我們樹立了堅守與鑽研的精神豐碑。

三是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很多人認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的核心是"守舊",而樊錦詩先生帶領敦煌研究院的科研人員給古老的文物和嚴肅的學科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不但守住了"舊"還開創了"新"。他們為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建立數字檔案,讓精美的敦煌藝術"青春永駐"。2016年4月,"數字敦煌"正式上線了,30個經典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的高清數字化內容面向全球發佈。網站還能提供全景漫遊體驗服務,輕點鼠標,就宛若在石窟中游覽一般,網友還可以通過全息影像技術看到整個石窟的全景。"數字敦煌"掀開了文物研究和保護可再現復原、可永續利用的嶄新篇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莫高窟的守護者們利用高科技定格了大漠深處的燦爛文明,這種銳意進取、守正創新的科研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對照前輩、對標先進,找差距補不足,立足本職工作。學習他們忠於職守、勇於擔當的使命意識;學習他們堅守初心、矢志不渝的忠貞品格;學習他們開拓創新、勇攀高峰進取精神;學習他們不畏艱苦、甘於奉獻的無私胸懷。

三、精選好句

1、有人問我,人生的幸福在哪裡?我覺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裡。一個人找到了自己活著的理由,有意義地活著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愛好行為來源的那個根本性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可以讓他面對所有困難,讓他最終可以坦然地面對時間,面對生活,面對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離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靈的召喚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那個自我。139引自 第六章風雨飄搖的日子

2、 北大的精神傳統對我自己最大的影響就是堅持做人做事的準則。一個人做任何事都要嚴謹誠實,你做不出來就是你做不出來,絕對不能糊弄人,不能還沒做事情就亂忽悠。做人不僅要嚴謹誠實,還要有定力,有責任擔當,不能亂跟風,要走在自己的路上日有看清重要的是什麼,才能在關鍵時候不糊塗。 ()

—— 引自章節:第二章 神聖的大學

3、特別要感謝我的同窗、我的終身伴侶彭金章。沒有老彭對我的愛和理解,就沒有今天的樊錦詩,我根本不可能在敦煌堅持下來,也不可能全心全意去做敦煌的工作。我一直想等退休之後陪他到敦煌以外的地方走走看看。萬萬沒有想到,我什麼都還沒有做,老彭卻離我而去,留給我無限的悲傷,無限的愧疚,無限的遺憾!現在,我時常覺得老彭沒有走,他還在我身旁,和我一起守護著莫高窟,他依然在支持我,給我力量!我們倆曾經的誓言是:"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我們用愛和生命踐行了這樣一個神聖的誓言。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釋迦涅槃像》(中唐)

4、回想1962年,我第一次到敦煌參加實習,好像就在昨天,可一晃我已經八十一歲了。我的身體每況愈下,思維和行動也越來越遲緩,我不知道自己還能陪伴莫高窟多長時間,還能為她做多少事情。我的記性大不如從前,很多事情都忘記了,但是我忘不了幾代國家領導人對莫高窟保護事業的關心;我忘不了那些北大的師長,北大的學習時光影響了我的一生;我忘不了以常書鴻、段文傑為代表的老一輩莫高窟人在大漠戈壁的艱難條件下篳路藍縷、含辛茹苦地開創了莫高窟保護、研究、弘揚的事業;我也忘不了許許多多國內外的機構和朋友的深情厚誼,他們一次次伸出援手,幫助和支持莫高窟的保護事業。還要感謝我的家人,我的兩個孩子,感謝他們對我這個不稱職的母親的理解和寬容。希望他們讀了這本書之後,能夠更加懂得守護莫高窟是值得奉獻一生的高尚的事業,是必然要奉獻一生的艱苦的事業,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奉獻的永恆的事業。

推薦理由: 她窮極一生守望著莫高窟,在她的生命足跡裡,品到了堅毅,讀到了專注,也深深感到那個瘦弱並不偉岸身軀裡,包裹著一顆高貴倔強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