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俱備,只待秦軍”,漫談為何淝水之戰能以少勝多?

引言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此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誕生過數以百計的朝代或者政權,而這些朝代或者政權多是通過戰爭的方式完成更迭。戰勝方為王,落敗者做寇,一旦戰爭爆發,最終將關係到雙方的身家性命與歷史大勢的走向,決不可輕視大意。而在冷兵器時代,戰爭雙方的人數差異直接影響到最終的戰局勝負,因此參戰者無一不試圖最大程度上提升麾下參戰士兵的數量,相關例子在我國曆史戰爭史書籍上比比皆是。

誠然,軍隊士兵數量的優勢可以很大程度上使得勝利的天平傾向自己,然而事無絕對,前有三國吳劉抗曹於赤壁,近有明末十萬清兵入海關,這些都是以少勝多戰爭的典例。本文所將講述的同樣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即發生在五胡亂華時期的淝水之戰。

“萬事俱備,只待秦軍”,漫談為何淝水之戰能以少勝多?

秦晉淝水之戰

一、你方唱罷我登場,謝恆兩家握手言和,晉國大定

“翼臨終,表以後任委息爰之。於時論者並以諸庾世在西藩,人情所歸,宜依翼所請,以安物情。充曰:“不然。……桓溫英略過人,有文武識度,西夏之任,無出溫者”—《晉書》

隨著司馬家族重心南下,一個以建康為都的朝代正式出現在史書之中即東晉。憑藉著西晉時期積累下的政治勢力,東晉政權得以迅速立穩腳跟,但是由於缺乏明智君主進行政體的改革,新生的東晉王朝仍有貴族門閥所掌控。既王氏之後,恆氏恆溫迅速崛起併成功躋身豪族之列,基於當時東晉皇族的昏庸無能,恆溫個人勢力迅速擴張。

隨著恆溫勢大,原本的老牌貴族既得利益自然受到威脅,因此經過多方走動最終聯合向皇朝施壓,當時執掌皇位的簡文帝不得已大力提拔當時已家道中落的謝氏一族。在此背景下,年少時才華可與王羲之等人一較高低的謝安橫空出世,成為朝中阻遏恆氏勢力的領頭人物,一時風頭無二。見到朝廷有意扶持謝氏子弟與自己抗衡,早已封無可封的恆溫決定親自率兵北伐攻燕,以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威望,而這次北伐已是第三次北伐也是恆溫的最後一次北上。

“萬事俱備,只待秦軍”,漫談為何淝水之戰能以少勝多?

《資治通鑑》史料

“驕而恃眾,怯於應變。大眾深入,值可乘之會,反更逍遙中流,不出赴利,慾望持久,坐取全勝”—《資治通鑑》

急於求成的恆溫在北伐途中並未穩紮穩打,而是試圖藉助人數優勢與此前兩次北伐的聲望迫使沿途望風而降,然而他的算盤打空了。為抵擋來勢洶洶的晉軍,時任燕王欽命慕容垂為領兵都督,並藉助地理優勢巧妙的截斷倉促北進的晉軍的糧道,以致晉軍軍心大亂最終被燕軍擊潰,此前晉軍兩次北伐收復的土地也順勢被燕軍攻下。

此役之後不久,晚節不保的恆溫病死,恆氏一族在朝中的影響力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心憂時局的謝安主動向恆氏示好,兩家得以冰釋前嫌,晉朝政局迅速穩定,為之後晉軍在淝水之戰中獲勝打下基礎。

“萬事俱備,只待秦軍”,漫談為何淝水之戰能以少勝多?

淝水之戰水戰

二、起兵政變新王立,苻王帝相共築國基,前秦一統

“堅舉異材,修廢職,課農桑,恤困窮,禮百神,立學校,旌節義,繼絕世;秦民大悅。”—《通鑑紀事》

公元357年,威名遠揚的前秦皇室子弟苻堅起兵攻入皇宮並幽禁當時前秦皇帝苻生,自封為“大秦天王”。儘管帝位來源不正,但是藉助自身皇室身份與此前的威望,苻堅在即位之初並未遭遇過多阻攔。心懷大志的苻堅並未如同上任皇帝苻生一樣殘暴無能,而是大力提拔賢能官員並且出臺多項利民措施,一時間民間均是高功頌德之聲。

在國內局勢穩定之後,雄心勃勃的苻堅將目光投放於北方中原的其餘胡人政權,為此他不顧眾人反對竭力提拔一位漢臣,一位直接影響到前秦一統北方的漢臣—王猛。驟升高位之後,王猛為感謝苻堅對其知遇之恩,傾一身才智並結合前秦發展形勢制定一系列新型制度,前秦經濟實力與軍事力量發展迅猛。

“萬事俱備,只待秦軍”,漫談為何淝水之戰能以少勝多?

苻堅人物畫像

“冬十二月,秦呂光行越流沙三百餘里,焉耆等諸國皆降,龜茲不肯降,呂光攻克之。王侯降者三十餘國……”呂光撫寧西域,威恩甚著,遠方諸國,前世所不能服者,皆來歸附”—《資治通鑑》

待羽翅已豐後,苻堅正式著手武力擴張工作。公元370年,秦軍攻下前燕國都,前燕王;次年,秦兵滅前仇池......。苻堅在不足十年間便一一擊潰盤踞中原地區的政權勢力,在見到秦軍勇猛之勢後,諸多塞外國家紛紛朝貢於秦。而那些心存怨恨的遺存胡人勢力盡管並不誠心臣服,但在表面上仍是奉苻堅為共主。

在完成中原的統一後,苻堅遵循當時已經病死的王猛的遺囑,將注意力主要放於國內安穩管理上。然而心懷壯志的苻堅心中卻已急不可耐,他所謀求的是南方的東晉,他所期望的是做天下共主。鑑於此前秦軍曾與襄陽地區嚴重失利,此次苻堅不敢託大,更是臨時強行徵召大批民間青年充入部隊,同時緊急命令符融等將領做好南下準備。七年後,認為時機已經成熟的苻堅斷然放棄王猛的策略,集兵南下。

“萬事俱備,只待秦軍”,漫談為何淝水之戰能以少勝多?

先秦的戰爭時代

三、急不可耐秦兵起,秦晉兩家戎馬相見,風雨欲來

在前秦四處擴張時,早已預料南北將有一戰的謝安並未因自己有功於國內政局的安穩而有所懈怠,他上疏皇帝建議在淮南等地招募青壯進入部隊,組建一支全新的精銳部隊—北府軍。因此,在苻堅在邊防地區部署軍隊之前,東晉早已“萬事俱備,只待秦軍”。

“堅下書悉發諸州公私馬,人十丁遣一兵。門在灼然者,為崇文義從。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武藝驍勇,富室材雄者,皆拜羽林郎...遣徵南苻融、驃騎張蠔、撫軍苻方、衛軍梁成、平南慕容、冠軍慕容垂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堅髮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里,旗鼓相望”

“詔以玄為前鋒、都督徐兗青三州揚州之晉陵幽州之燕國諸軍事,與叔父徵虜將軍石...建威將軍戴熙、揚武將軍陶隱等距之,眾凡八萬”—《晉書》

公元383年,早已對峙多年的秦晉邊境出現躁動,秦軍出關了!前秦主將苻融受命率領25萬急行軍南下充當攻晉先鋒,苻堅親率87萬騎步兵緊隨其後。面對來勢兇猛的秦軍,東晉決定放手一搏,派遣早已在淮河地區訓練多年的北府軍北上阻截秦軍,謝氏有為子弟更是傾巢而出,其中謝玄臨危受命成為先鋒軍指揮,謝安則親自坐鎮軍中,任總指揮。恆氏家族的恆衝則率領荊州軍主動出擊,進攻前秦郡縣,為主戰場上的晉軍分擔壓力。烏雲密佈,風雨已來。

“萬事俱備,只待秦軍”,漫談為何淝水之戰能以少勝多?

謝安人物畫像

四、一路高歌佔洛澗,朱序入晉臨陣倒戈,局勢已定

當年九月,南下的苻融軍隊正式進入東晉轄地,十月,秦軍前鋒部隊拔得頭籌,攻下壽陽、鄖城等地,秦軍得以迅速佔領洛澗,並以此作為軍事陣地進行佈防,晉軍局勢十分危險。然而,身處中軍的苻堅卻錯誤的以昏庸的東晉朝廷已無力抗衡自己,因此臨時起意派遣歸順不久的東晉官員朱序前往晉軍充當說客,試圖將其勸降。

然而讓苻堅意料不到的情況發生了,朱序身為東晉官員在歸順後被委以重任,因此得知秦軍中的重要軍情。在抵擋晉軍陣地後,朱序並未按照苻堅的要求進行勸降,而是將自己所瞭解的軍情全盤托出。在獲知軍情後,謝玄仔細對比雙方軍力最終決定放棄此前已定的固守戰略轉而主動進攻。

“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帥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晉書》

“萬事俱備,只待秦軍”,漫談為何淝水之戰能以少勝多?

《晉書》史料

因瞭解苻堅意欲勸降晉軍後,苻融的前鋒部隊有所鬆懈,鎮守洛澗的秦兵紛紛以為勝局已定,以致佈防出現巨大漏洞。十一月,謝玄派遣五千精銳士兵充當急行軍奔襲洛澗,早已放鬆警惕的洛澗防守陣地立刻被攻佔,而後淮河地區的北府軍精銳力量傾巢而出,佔領淮河地區主要渡口。截至此時,秦軍南下先鋒軍受損極其嚴重,不得已大幅壓縮陣線,晉軍趁勢西上與秦軍對峙於淝水地區。

由於戰事不利,苻堅緊急集結軍中將領進行商議以尋求解決之策。會議之後,軍中產生兩種觀點,一是秦軍牢佔淝水之畔,與晉軍保持對峙局勢;二為憑藉人數優勢,主動出擊渡過淝水,並吸引縮守的晉軍出擊阻攔。急於求勝的苻堅選擇了後者,於是大局已定且是敗局!

在秦軍渡河途中,以朱序為首的晉軍潛伏人員紛紛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倉促被強行徵召的秦軍立即軍心大亂,晉軍見此立即出擊,秦軍大敗。值得尋味的是,此次戰役晉軍斬殺的秦軍數量不足十萬,在百萬之巨面前顯然不足一提,而戰時逃散的秦軍數量竟多達數十萬。

“萬事俱備,只待秦軍”,漫談為何淝水之戰能以少勝多?

淝水之站要圖

總結

關於淝水之戰晉軍能夠獲勝的原因有很多,筆者經過分析總結如下:

“及疾篤,堅親臨省病,問以後事。猛曰:“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言終而死”—《晉書》

無論東晉官場如何黑暗,或者晉朝部隊數量多麼匱乏,相比於前秦東晉終究代表著華夏正統。苻堅貿然向晉朝宣戰,意味著胡人政權向華夏文明宣戰,這點在當時的漢人儒士看來是不可容忍的,因此東晉朝中一除此前爭鬥亂局,出現團結一致,共同抗秦的一幕。

“萬事俱備,只待秦軍”,漫談為何淝水之戰能以少勝多?

東晉官場現狀

當然上述一點並非主要因素,如若華夏正統不可擊破,元、清等代的存在顯然無法解釋。因此我們可以跳出民族分析的侷限性,將目光主要放於前秦國內形勢。

首先需要我們看到的是,儘管苻堅完成中原地區的統一,但在統一過程中,苻堅並未進行大規模屠戮,以致各個胡人政權根基猶在。

如若前秦國力強盛且苻堅坐鎮中央,這些勢力或可長期屈服,然而在完成統一工作後僅七年,苻堅便遠離政治中心率兵南下,這自然讓諸多胡人勢力覺得有機可乘。因此看似百萬秦軍看似勢不可擋,其實早已外強中乾,一旦前線出現潰勢,軍中的各方胡人勢力將作鳥獸散。上述提及的逃散士兵多達數十萬,誠然,在這其中有著不少缺乏訓練的民間散兵,但是更多的各地勢力部隊!

由此可見,看似不可戰勝的秦軍在強大的外表下早已存在密集的細微裂縫,如若秦軍一舉南下蕩平東晉,這些裂縫或可補全,但是一旦局勢不利,這些裂縫將迅速變成巨大漏斗,給苻堅的後秦政權帶來致命一擊。淝水之戰後,前秦國根基急劇動盪,各個胡人勢力紛紛宣佈獨立建國,曇花一現的前秦帝國迅速灰飛煙滅。

參考文獻:《晉書》、《資治通鑑》、《通鑑紀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