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属于潘我源的角色《布加勒斯特的居民证》

本该属于潘我源的角色《布加勒斯特的居民证》/ 摘录自曹雷《远去的回想》


本文节选自曹雷著作《远去的回想》第二章《红红火火的八十年代》之:本该属于潘我源的角色《布加勒斯特的居民证》。


本该属于潘我源的角色《布加勒斯特的居民证》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有几个国家的电影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观众,这些国家就是朝鲜、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


所以当1983年我们配《布加勒斯特的居民证》时,对罗马尼亚电影是不陌生的。当时,罗马尼亚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跟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片中所说乡村农民要到首都布加勒斯特来居住必须办居民证,我们很容易理解,片中触及的社会上的一些弊病,与我们也有共通之处。


戏里有个农村大妈艾利奥诺拉,个性鲜明,要是在以前,这个角色一定会让潘我源来配。她的声音沙沙哑哑的,配起戏来又特别撒得开,有一些特定的角色,几乎是非她莫属的。五十年代有一部墨西哥影片《勇敢的胡安娜》,她配的胡安娜就给我留下挺深的印象,在《凡尔杜先生》里,她为那个中了头奖的女佣人安娜贝拉配音,一出场就用“鸭嗓”哈哈大笑,真叫人难忘。另外,《水晶鞋与玫瑰花》里的继母、《叶塞尼亚》里的吉普赛外婆,都是她的杰作。可是,她在七十年代末就离开上译厂去了香港她母亲那里,所以,每每遇到合她戏路的角色,大家就会很遗憾地提起她,怀念她。


潘我源不能来配,这个角色就落到我的头上。对我来说,这也是个机会,艾利奥诺拉是个农村妇女,朴实、热情,心直口快,当惯了一家之主,爱发号施令,说起话来十分自信,不容人插嘴,在农村粗声大气惯了,到什么地方都没有顾忌,她不大认真听别人说什么,再作回答,而是心里有话就自顾自往下说,经常打断别人的话,或是跟别人抢着说,叠着说。


我想,这是一部喜剧片,这个人物粗壮的体型,五十来岁年纪和主观直爽的性格,决定了她的声音不会含蓄、收敛、柔和。她让我想起浦东农村来的阿妈,高门大嗓、咋咋呼呼应该是她的基调。说话气要足,声音处理上宁可夸张一些,冒一些,声音到高处不要尖,可以宽一些、“咧”一些,抓住“一家之主”的自我感觉,那种自信的语气就会出来,和城里人的反差也就出得来了。


虽然很多对话与对手抢着说,但这是她说话的习惯,她不是跟人吵架,她是个善良的人,语气要让人感到是“直肠子”而不是凶,不是厉害,这个分寸如果把握不好,就把这个角色配歪了。



还有,就是要抓住语言的戏剧节奏,快而有弹性,这一点要学习《屏开雀选》中林彬和邱岳峰的功夫,有些段落对话接近相声,所以也要琢磨相声的语言节奏和“抖包袱”的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