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百年孤独》开篇是公认的经典?

郑祎晗


作为一个开书馆的,最大的幸运就是可以看很多很多的书(也不得不看很多很多书,不然没法给顾客推荐。)


《百年孤独》这部作品是我在第一遍读的时候非常费力的作品之一(几乎读不下去的那种费力)因为人名太复杂了。刚开始陷入了对人名的记忆障碍中,无法全身心体会故事情节。


不过作为某国菜场大妈人手一本的经典读物,还是有必要想办法读下来的。


而《百年孤独》这本书之所以经典,我想也是因为群众的接受度特别高吧。毕竟,越是人民能接受的才有广泛传播的基础。


《百年孤独》作为一部描绘了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小镇百年兴衰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巨著,通读完毕后确实让我感到苍凉而恢弘。


如果你还没读过这本书,并且尝试阅读,请务必参考一下我的阅读经验:这本书影响我阅读的第一大难点就是:人名!(等你翻开就知道,奥雷里亚诺、阿尔卡蒂奥等等又长又难记的名字。)


我读的时候被这些名字绕得头的有些发晕。不过当我花了远超我平均阅读速度的时间去读完这本书之后(其实大约在读到一半的时候)就获得了从人名中提取内容本质的能力,这本书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关于降低人名带来的阅读精力消耗我可以把我的经验分享给你:归类。


这本书中,一个姓氏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也是作者想要隐喻或者说表达的。你可以用任何形式将他们的姓氏归类成为你便于记忆的方式。比如:A家人、A家的长辈、A家的孩子,A家的孩子的亲家B,亲家B的长辈C,等等。这样利用人物关系的归类方式。仅供参考,希望你能有耐力把巨著读完。


好了回归正题:我认为这本书可以成为公认经典的原因是:作者把非常恢弘的眼界和格局融入在了整个故事里。给了我非常高远的启发。时间是如此恢弘、浩荡与苍茫。时间是最大的不可抗力。天灾、人祸的残局都会被时间抹去,而时间就那样亘古地存在在那里,无形无相不可抗拒,没有人能让它激起哪怕一丝波澜。这是一种类似世界本源的规律,散发着亘古不变的气息。我们的生活在时间面前是如此缥缈地终将遁入虚空。这本书确确实实提高了我对生命的认知。


我由于这本书重新思考人生本源的意义,周国平说:当一个人的灵魂对于人生产生根本性的疑问时,就会走向哲学。


而哲学家的我执,会领他们痛苦致死。


我相信加西亚在写这部巨著之时,一定也对某些现实的存在产生了根本性的疑问。而他用这部作品,诠释或者说寄托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并成功的将这份答案,传递到了更多人的心中。


井川


每一届,我都要跟学生一起聊聊《百年孤独》,尤其是开头,其实称它为最经典的开头也不为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是这么理解的:

首先,也是被人说得最多的一点,就是这个开头外在形式上的特点。

我们且看这个开头: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个开头是明显的倒叙式,从多年以后说起,这个在小说的写法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最特别的是,它的时空上的来回穿梭。读者打开书,看到这一句,在阅读心理上是往多年之后去的,然后下一句又赶紧往回奔,这种体验还是比较奇妙的。因为这种写法当时比较特别,所以给人印象很深。但后来模仿的作家多了,读来也不觉得什么了。

可是,大多数作家模仿的只是这种外在的形,没有得到真正的精髓。

那真正的精髓是什么呢?

就是第二点,这个一句话的开头,击中了小说这种文体的核心:塑造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奥雷连诺上校,家族中的叛逆者,一辈子都在反对政府,最终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这种性格不是莫名奇妙凭空出现的。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亲带他和哥哥去吉普赛人的帐篷看冰块,冰块对这些孩子来说是个神秘的存在,哥哥们不敢靠近,他却勇敢地上去摸了一把。就是这个参观冰块的下午,初显了他性格里冒险的一面,这是他一生的性格底色。

一句话,勾连了一个人一生的始终,突出了这个人的形象,俭省,而又力度,堪称巨笔如椽。


蓝色清欢




加西亚·马尔克斯代表作,魔幻现实主义经典,翻开《百年孤独》这本书,开篇写的就是下面这段话。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是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一个即将被枪毙的人回忆过去,马孔多的历史通过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回忆被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的感受就像创世纪之初的伊甸园,那种纯净和广阔,一切都蕴含在即将发生之中。马尔克斯寥寥几句话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读到这里你没有办法不继续读下去,因为随之而来的吉卜赛人和布恩迪亚家族先祖开拓创业的故事,充满了一种魔幻又虚无的力量。

用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谈一下阅读这本书的经验和感受。为了防止被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名字绕晕,首先准备好一张白纸准备记录人物关系图。只要捋清楚了书中的人物关系图,这本书真正阅读起来很顺利。

小说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时开始回忆过去的马孔多,势必要引入他在面对行刑队之前发生的事,以及他在面对行刑队之后发生的事。实际上作为布恩迪亚家族中的第二代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算是戏份最多的一位主角,而且属于他的故事也最为传奇。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马尔克斯讲故事,一开始就跳过了按照时间延续的过程,跳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无法逃脱的命运上。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充满了一种宿命论的味道,他们的命运已经被那位神秘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用梵文写在羊皮卷上了。这个古老家族的历史以及马孔多的历史,其实隐喻了拉丁美洲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百年孤独》深受余华、莫言那一代人的推崇,莫言更是因为模仿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而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此你就知道马尔克斯和他的作品《百年孤独》有多么伟大。

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这本书很难读,因为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晦涩难懂的隐喻。不吹不黑,其实不是这本书很难读懂,而是你没有那种沉静专注的读书状态。读这本书需要花很多精力,不亚于读懂《红楼梦》或者《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经典,你必须深入进去,紧随书中人物的命运。马尔克斯的故事把控能力很好,小说其实并没有很多插叙倒序一类的技术性叙述,基本上都是按照时间发展来推动,只要搞清楚书中的人物关系,这本书讲述的内容一目了然。



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不仅开篇就很经典,结束也很经典。家族的最后一位成员奥雷里亚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马孔多即将被飓风带走的时候。

“他再次跳读去寻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没等看到最后一行便已经明白自己不会再走出这间房间,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他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卷走,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一切都充满了宿命论的味道,一切都是非如此不可。小说开篇是这样,结尾也是这样。这个故事只能这样叙述,这个家族和马孔多的历史只能这样延续,就像整个拉丁美洲过去一百年的历史,是偶然,也是必然。



几乎很少有文学作品能够做到如《百年孤独》一般宏大经典,能够与之比拟的,在中国恐怕也只有《红楼梦》了。读完《百年孤独》再去读其他的文学小说,你会觉得其他书实在太过于平淡无奇,这也是为什么不建议大学之前阅读这本书的原因,没有广泛的阅读积累作为基础,你的阅读范围几乎就会被这本书限制死了。读完这本书,不妨趁热打铁再去阅读一下马尔克斯的另一本经典之作《霍乱时期的爱情》。


我是一刀,关注博书,博览群书。重拾阅读习惯,为生活埋下小小的信仰!


博书


《百年孤独》开篇句,确实经典;但中国更有一句,更胜一筹。中国人还有更妙的一句话,如李商隐的《锦瑟无端》。

先看百年这句:“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时,上校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句话好就好在,是“未来回忆过去”经典倒叙开篇词,一句容纳了3个时间层面。

百年开篇这一句的经典感,来自于它把“未来-现在-过去”三种时间态合在一块、拉过来、拉过去、、现在的上校、在许多年以后的未来、回忆着遥远的过去很小的时候、、过去-现在-未来,合在一句话里,读者一瞬间经历了多种时空转换,顿生人生沧桑之历史感。至此一生繁华落幕,在终点处蓦然闪现遥远孩童时代的情景,句式中,现在时、将来时、过去时、将来过去时等各种不同的时态结构全在这一刻同现脑海,这是一种人生的终极体验。

再看中国李商隐,也有同样一个句式,更为华丽,《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刻的此情之此情,可以想见、待到将来你追忆时,你以为、彼时你的心会是什么情景状态呢?但到了那时、彼时的你必已惘然,追忆时你定会产生惆怅,产生那种唯人类所独有的啊、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感觉。想到“当前”之情感、待到“将来”追忆之时、只怕“彼时”的我会惘然、会回忆不起来此刻心情。。

李商隐这些情感,来自前面几段诗中的无端拨弄琴弦、追思华年、晓梦迷蝶,春心寄托、沧海珠泪,暖玉生烟、、等等哀伤迷惘之情,一切对于似水华年流逝的缥缈忧思,尽在其中了。

《百年》是摆出一个“将来回看见过去”这个场景,而《锦瑟》则现在想到了将来将会对“现在追忆过去”这个此情斯景、将来彼时、应会惘然的,,这思维,就更为复杂高级、缠绵悱恻、缭绕三匝了。

《百年》三个场景合为一呈现,可以想见;而《锦瑟》呈现的三个场景,则是人的“思想”之景、三种时态的“心思情感”之景,就更为妙到毫巅了。

两句中外艺术经典之句,给人以伤感之共鸣,同时也给予美感、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

比方说,做为证券分析师,我就常强调“以终为始”是思维方式,“把现在-当做过去-站在未来-来看它”,,这也应是做分析做预测的基本功吧。

类似的,还有更为经典的篇章《沁园春·雪》,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空事态的全景俯瞰,太祖才看得透彻、看得更清楚大局与大势。

【附:6个译本的翻译对比:】

1)台北远景出版社《一百年的孤寂》宋碧云 译)

多年后,奥瑞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枪毙行刑队时,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2)台北志文出版社《百年孤寂》杨耐东 译)

许多年后,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3)上海译文出版社《百年孤独》黄锦炎 译)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4)云南人民出版社 《百年孤独》吴建恒 译

多年以后,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淮会想起他爹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5)南海出版公司《百年孤独》范晔 译)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里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6)网上版本《百年孤独》高长荣 译)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证券的心


万事开头难,只有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了。《百年孤独》第一章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就是文学巨著《百年孤独》的开头,这句话被称为伟大的一句话,许多作家模仿了马尔克斯这样的写法——倒叙。

作者运用典型的故事倒叙的手法,并抛出了一个悬念,那一句“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把人吸入了一个绝妙的时空里,成为诱惑我们读下去的动力。

开头虽然简短,但里面蕴含的大道理可是不失乏味。 开头的第一句话,寥寥的仅四十二个字,确包含了很多的概念,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时空概念。能完美的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而且并不显得空洞,这就体现出了作者的功底至深了。

全篇倒叙,在现代悬疑小说中的运用已经是很普遍了。可能也是因为现代悬疑小说本身的需要吧。

前面要先写某个人死了,然后不知道凶手是谁,然后再倒叙回去慢慢的追溯到凶手的动机。 这样的全篇倒叙就成了现代悬疑小说的备受宠爱的手段。



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这本书,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这本书有多伟大就不多讲了,单是开篇就非常经典了。

具体讲开篇

1.首先说一下,那位上校为什么要站在行刑队面前,站在行刑队面前还有另外一种译法,就是面对行刑队。

一个人面对行刑队的话也就是说他需要被处以死刑了。他为什么要被处以死刑呢?

是因为这位上校参与了叛国的战争,与政府作对。与政府作对了,自然也就被戴上叛国贼的罪名,遭遇死刑。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上校面对行刑队的原因。

2.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面对着行刑队时候会想到父亲带自己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其实那个下午也正是上校上了人生中启蒙的一刻。父亲带他去看到了冰块融化,使他对整个世界有了自己更为深刻的理解,他渴望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神奇的世界,就像冰块可以融化,旧世界也可以被重新塑造。

当他因为叛国战争被送上断头台时,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初衷,其实是一种既留恋又抱怨的心理了。



自始至终,他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想法,在他们看来,他只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战争狂。

这就是《百年孤独》的孤独。

对此你怎么看呢? 感谢你的阅读!


悟文化


我有靠谱回答,哈哈。

因为在《百年孤独》引进之前,我国主流小说写作方法,都是严格的依照着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

常规步骤就是:起因、经过、结果。

就连破案类的小说,故事,案例,都是以一个案件开头,然后机构人员前往调查,透过层层剖析,找到谁是凶手,然后查询出凶手为什么杀人,最后将重点落在如何惩处凶手上面。

而对于过程,总是轻飘飘的带过的,并没有给予多少的浓墨重彩。

因为在官本位的时代,官员就是法律,清官就是依法办事的人,贪官污吏就是看钱办事的人。

而《百年孤独》引进到来后,大家看到了什么?

原来书还能这样写?

还能先说经过,再来开头,再说结果。

这对国内的写作风格来说是个很大的发现,以前有人去做过,但没有做成功,或者没有出名。如今《百年孤独》这部诺贝尔大名鼎鼎的书籍,用这种方式开头,无疑表明这是个成功的方式,成为经典自然就是应该的了。

因为,它开创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时代,也确认了一个成功开篇的风格。


书店老板和她的宠物们


《百年孤独》这一本书,被很多人称为公认的经典。

这一本书的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所创作的一个长篇小说,至今都被很多人奉为经典。

这一部小说有一些偏神话色彩,是描写了一个小镇马孔多的历史,在这个小镇上,有许多人形形色色,有着不同的一个人生。

这是一个非常安逸的小镇,它与外界最初是隔离的,里面的人并不知道外面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也不愿意走出来,还是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现。

因为故事的一个女主人在寻找自己儿子的时候,带回来外面世界的人,从此这个小镇就更加的精彩了。

因为时常有外面的人到这个小镇上贩卖自己的货物,也教会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了解了更先进的现代化的设备。

但是正如同《百年孤独》这个书名一样,看似繁华的小镇上,大多数人的身上却有着不一样的孤独。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老吉普赛人打算留在镇上,但他的确一度死去,但是难以忍受孤独又重返人世。

有一个人是老吉普赛人,他叫梅尔基亚德斯,他最初是来到这个镇子上面贩卖物品,后来老去的时候打算长期的留在镇子上面。

我们读这一本书的时候,其实并非是书里面有多少轰轰烈烈的情节,而是在平淡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书里面的自己。

我们经历过岁月之后,似乎才明白孤独是我们人生最终的一个归宿,所有人都会在孤独中老去,都会在孤独中死去。

在这无限奔波忙碌的一生中,我们希望自己的灵魂有一个牺牲之处,而《百年孤独》这本书也让我们或多或少的找到了自己孤独的影子。


曾说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著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本书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故事中穿插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里融入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现实与虚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壮丽的想象世界。

先看百年这句:“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时,上校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空概念,这开创了一种几乎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将三种时空概念融合得如此精炼、自然,有书君还没有在其他作者身上见过,可见马尔克斯功底之深。先看百年这句:“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时,上校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读者一瞬间经历了多种时空转换,顿生人生沧桑之历史感。至此一生繁华落幕,在终点处蓦然闪现遥远孩童时代的情景,句式中,现在时、将来时、过去时、将来过去时等各种不同的时态结构全在这一刻同现脑海,这是一种人生的终极体验。

百年孤独不断回溯的时间线显然打破了史学式叙事的线性时间模式,显示出优秀的文学性。但正是因为这种文学性的时间叙事,在不断回溯的过程中,又不断补充、或者修正内容、或者提出与之前相悖的说法,比如利用不同人物之口,对同样一件过去的事有完全不同的描述,此处又体现了史学式叙事的优越性。书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化身,他们都需要和自己的心理孤独奋战,孤独到只有不停的去做事来发泄,孤独到在所有的事情发生时,他们都是自己来抉择。

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这本书很难读,因为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晦涩难懂的隐喻。不吹不黑,其实不是这本书很难读懂,而是你没有那种沉静专注的读书状态。读这本书需要花很多精力,不亚于读懂《红楼梦》或者《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经典,你必须深入进去,紧随书中人物的命运。一切都充满了宿命论的味道,一切都是非如此不可。小说开篇是这样,结尾也是这样。这个故事只能这样叙述,这个家族和马孔多的历史只能这样延续,就像整个拉丁美洲过去一百年的历史,是偶然,也是必然。


史鉴鉴史


因为《百年孤独》确实非常的经典,马尔克斯也是个伟大的作家。

把现实描写的那么魔幻,就像不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事情,像是人类在观察另外一种生物的特殊生活场景。那么的震撼,不可思议、荒诞有趣。

但是悲哀的是,现实远比描写的还要荒诞,可爱,看到最后,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就是那些被观察的生物,我们的生活就是这么荒诞。

这时候才发现,故事不只是有趣,还有莫名的悲伤,悲伤中无奈的自娱自乐,魔幻的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人们生活的实实在在的世界。

作者是只借神来之笔,妙手偶得,描写下了我们生存的样子。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但又没人愿意承认镜子里的就是自己,所以把镜子里看到的说成是魔幻现实。

不想神化作者,但马尔克斯的确是用上帝视角描写了魔幻的现实,警醒着人们。不禁又想起了我国的一位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金句:“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


艺文杂记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经典著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本书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故事中穿插了加勒比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里融入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现实与虚幻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壮丽的想像世界。

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化身,他们都需要和自己的心理孤独奋战,孤独到只有不停的做事来发泄,孤独到在所有的故事发生时,他们都是自己决择。

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这本书很难懂,因为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晦涩难懂的隐喻。你必须沉静专注的进入读书状态,紧随书中的人物命运,一切充满了宿命的味道,一切都是非如此不可。这个故事只能这样叙述,就像整个拉丁美洲过去一百年的历史,是偶然也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