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如水,澄明自在

“独坐禅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炷,看达摩面壁图。垂帘少顷,不觉心静神清,气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达摩与之乘槎而见麻姑也。”《小窗幽记》给人们阐述了这样一个幽静的美妙意境:独自坐在禅房中,清爽而无事,煮一壶茶,燃一炷香,欣赏达摩面壁图。将眼睛闭上一会儿,不知不觉中,心变得十分平静,神智也十分清净,气息柔和而稳定。这种感觉,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见达摩祖师,和他一同乘着木筏渡水,见到了麻姑一般。

知名学者李安纲曾在文中这样评论此句:“古人在纷乱的社会生活中感到不安,所以便闭上眼睛去养神。养着养着,外在的喧嚣和热闹都消失了,随即便发现了心灵内在更为美好的境界。于是,他们便朝更深入的心灵境界走去,瑜伽或者禅定的方法和功夫就产生了。所有厌世或者相信还有另外世界的人,都会采取这种方法。通过反观内照,来审视自己的心灵,从而走进神秘的禅定境界。我们睁着眼是在向外看,目力毕竟是有限的;闭着眼是向内看的,神光所照,无边无际。波浪迭起的时候,我们无法看到水底的情况;只有当水平波静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清澈的水底。也就是说,静止的水才能照形鉴影。同样,人只有心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观照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定、静坐、止观、坐忘等方法,也就成了宗教修持所采取的手段了。人们放下心外一切,进入禅定境界,潇洒人生也就会自在了。”

心静如水,澄明自在


当人们万分疲惫的时候,只需静坐下来,闭上眼睛,打开心眼去看你内心存在的那个世界,疲劳也就渐渐消退,祥和空灵的境界随之而来。静坐面壁九年,达摩祖师正是要告诉人们不执著外在虚妄的现象,而重视自家心性本来的了悟。

什么是我们心性呢?达摩祖师这样解释:“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时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这就是他的禅法,教人寻觅自己的心地,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不在外求,明心即见佛。

一天,一个文物商从老街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一时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至,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来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已经102岁了。

身处喧嚣尘世,我们也要独自静处在禅房之中,清静无为,摆脱了尘世的喧扰,烹煮上一壶清茶,慢慢地品味着美妙的清香。然后静坐闭目,心自澄明,朦胧中和达摩祖师相会,共话禅意,哪里还记得这俗世的烦恼呢?

心静如水,澄明自在


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