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蘇軾在杭州建“方艙醫院”抗疫!

週末讀史,讀到蘇軾在杭州抗疫一段,聯想今天之抗疫,何其相似,忍不住拿出來說說。

900多年前,蘇軾在杭州建“方艙醫院”抗疫!

❖疫情下清靜的西湖

蘇軾這個人挺有意思,王安石變法,他是反對派。到了司馬光執相,全面停止變法,他又是反對派。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他主動要求調離京城,遠離政治中心,最後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知杭州,也就是當了杭州市長。

剛到杭州,就遭遇杭州爆發大瘟疫。讓我們來看看《宋史 蘇軾列傳》怎麼寫的:

“既至杭,大旱,飢疫並作。軾請於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飢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軾曰:‘杭,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乃裒羨緡得二千,復發橐中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畜錢糧待之。”

什麼意思呢?蘇軾剛到杭州,就遇上大旱,饑荒和瘟疫併發。蘇軾向朝廷請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賜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換取米來救濟飢餓的人。第二年春天,又減價出售常平倉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藥劑,派人帶著醫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蘇軾說:“杭州是水陸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別處常要多些。”於是收集多餘的錢二千緡,又拿出自己囊中黃金五十兩,建造治病場所,漸漸積貯錢糧來防備疫病。

我們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瘟疫之年,蘇軾首先申請免去本路三分之一的大米進貢。宋朝地方治理,是州縣制,沒有省這個概念。那州與州之間的事,怎麼協調呢?這裡就有一個“路”的概念。“路”按今天的話,就是類似省的概念,他沒有行政直屬關係,但可以協調各類關係。減本路三分之一大米,類似減了浙江省三分之一的大米,這個減賦力度是非常大的。今天,我們國家抗疫,不也都在出臺減輕企業負擔的各項政策?

第二,又得剃度僧人的牒文,換去大米給饑民。在宋朝,僧人有很多待遇,比如可以免勞役、免稅,還可以按配額向政府領取糧食。所以,在宋朝,僧人也不是想當就當的。你必須獲得政府頒發的“資格證書”,也就是“牒文”。有了牒文,才能剃度,領取大米。蘇軾就多申請了一些僧人的指標,來換去糧食,發給饑民。這當然是變通的辦法。

第三,把常平倉的大米,減價出售給市民。宋朝的時候,各地都建有常平倉。這個倉,是各地的糧食儲備庫,本來是用來調節市場供應的。市場價格低,就不斷買入,維持一定的糧食價格。市場價格高,就拋售糧食,抑制糧食價格暴漲。現在蘇軾,就把倉庫裡的大米,便宜賣給市民,一起共度難關。

第四,做了很多粥和藥劑,帶著醫生走街串巷,給市民看病,“活者甚眾”,也就是救活了很多人。

你一定想不到,我們可愛的蘇市長,不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是技藝不錯的醫生。他平時多覽醫學方誌,注重研習醫方,並將選方編輯成書。蘇軾病故,後人將其與宋代另一位大儒沈括所選藥方,合編為《蘇沈良方》。

900多年前,蘇軾在杭州建“方艙醫院”抗疫!

❖後人編撰的《蘇沈良方》

《蘇沈良方》10卷,此書沈括佔比較大的比例。在《蘇沈良方》卷第二里,提到一種藥,叫“聖散子方”。文中記載“去年春,杭州民病,得此藥,全活不可勝數”。也就是說,杭州瘟疫期間,所以能夠“活者甚眾”,是因為蘇東坡提供了很好的藥方。

蘇軾自己寫的《聖散子敘》:“若時疫流行,平旦於大釜中煮之,不問老少良賤,各服一大盞,即時氣不入其門。”這裡講的“若時”,指自己貶謫黃州期間,當時也發生疫情,蘇軾得到老鄉巢谷處藥方,就是“聖散子”。這個藥方,本是治療傷寒的。當時,黃州大疫,蘇軾就是通過方子,減輕了黃州的疫情,效果非常好。

900多年前,蘇軾在杭州建“方艙醫院”抗疫!

❖《傷寒總病論》書影。蘇軾在黃州以聖散子治時疫,後將此方傳給龐安時。龐安時將其記錄在所著《傷寒總病論》中

這次杭州瘟疫,蘇軾同樣用了聖散子方用藥,救了數千人。這件事在蘇軾《聖散子方後序》也有記載。

瘟疫,是中國古代急性傳染病爆發的統稱。今天的新冠肺炎,放到古代,也就是瘟疫。蘇軾是古代官員裡決戰瘟疫的最詳細記錄者。

第五,他籌集資金二千緡,甚至自己捐了五十兩黃金,建造“病坊”,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方艙醫院”。這是一個應急的用簡易方式搭建的醫院,收留了很多病人。杭州是水陸交通要道。得瘟疫的人比其他方法都要多。蘇軾在杭州建方艙醫院,隔離病人,集中就治,挽留了很多人的生命。

文章最後說,通過積儲錢糧,集中救治,漸漸的,杭州疫情得到緩解。

900多年前,蘇軾在杭州建“方艙醫院”抗疫!

❖蘇軾“寒食帖”

《宋史》是正史,這段記載不會虛構。加上蘇軾自己記錄,我想蘇市長抗疫,確有其事。你是不是沒想到,900多年前,我們的大詩人蘇東坡,還領導過一場抗擊疫情的偉大斗爭,表現出非凡的領導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