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苏轼在杭州建“方舱医院”抗疫!

周末读史,读到苏轼在杭州抗疫一段,联想今天之抗疫,何其相似,忍不住拿出来说说。

900多年前,苏轼在杭州建“方舱医院”抗疫!

❖疫情下清静的西湖

苏轼这个人挺有意思,王安石变法,他是反对派。到了司马光执相,全面停止变法,他又是反对派。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他主动要求调离京城,远离政治中心,最后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知杭州,也就是当了杭州市长。

刚到杭州,就遭遇杭州爆发大瘟疫。让我们来看看《宋史 苏轼列传》怎么写的: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什么意思呢?苏轼刚到杭州,就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我们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瘟疫之年,苏轼首先申请免去本路三分之一的大米进贡。宋朝地方治理,是州县制,没有省这个概念。那州与州之间的事,怎么协调呢?这里就有一个“路”的概念。“路”按今天的话,就是类似省的概念,他没有行政直属关系,但可以协调各类关系。减本路三分之一大米,类似减了浙江省三分之一的大米,这个减赋力度是非常大的。今天,我们国家抗疫,不也都在出台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政策?

第二,又得剃度僧人的牒文,换去大米给饥民。在宋朝,僧人有很多待遇,比如可以免劳役、免税,还可以按配额向政府领取粮食。所以,在宋朝,僧人也不是想当就当的。你必须获得政府颁发的“资格证书”,也就是“牒文”。有了牒文,才能剃度,领取大米。苏轼就多申请了一些僧人的指标,来换去粮食,发给饥民。这当然是变通的办法。

第三,把常平仓的大米,减价出售给市民。宋朝的时候,各地都建有常平仓。这个仓,是各地的粮食储备库,本来是用来调节市场供应的。市场价格低,就不断买入,维持一定的粮食价格。市场价格高,就抛售粮食,抑制粮食价格暴涨。现在苏轼,就把仓库里的大米,便宜卖给市民,一起共度难关。

第四,做了很多粥和药剂,带着医生走街串巷,给市民看病,“活者甚众”,也就是救活了很多人。

你一定想不到,我们可爱的苏市长,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技艺不错的医生。他平时多览医学方志,注重研习医方,并将选方编辑成书。苏轼病故,后人将其与宋代另一位大儒沈括所选药方,合编为《苏沈良方》。

900多年前,苏轼在杭州建“方舱医院”抗疫!

❖后人编撰的《苏沈良方》

《苏沈良方》10卷,此书沈括占比较大的比例。在《苏沈良方》卷第二里,提到一种药,叫“圣散子方”。文中记载“去年春,杭州民病,得此药,全活不可胜数”。也就是说,杭州瘟疫期间,所以能够“活者甚众”,是因为苏东坡提供了很好的药方。

苏轼自己写的《圣散子叙》:“若时疫流行,平旦於大釜中煮之,不问老少良贱,各服一大盏,即时气不入其门。”这里讲的“若时”,指自己贬谪黄州期间,当时也发生疫情,苏轼得到老乡巢谷处药方,就是“圣散子”。这个药方,本是治疗伤寒的。当时,黄州大疫,苏轼就是通过方子,减轻了黄州的疫情,效果非常好。

900多年前,苏轼在杭州建“方舱医院”抗疫!

❖《伤寒总病论》书影。苏轼在黄州以圣散子治时疫,后将此方传给庞安时。庞安时将其记录在所著《伤寒总病论》中

这次杭州瘟疫,苏轼同样用了圣散子方用药,救了数千人。这件事在苏轼《圣散子方后序》也有记载。

瘟疫,是中国古代急性传染病爆发的统称。今天的新冠肺炎,放到古代,也就是瘟疫。苏轼是古代官员里决战瘟疫的最详细记录者。

第五,他筹集资金二千缗,甚至自己捐了五十两黄金,建造“病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方舱医院”。这是一个应急的用简易方式搭建的医院,收留了很多病人。杭州是水陆交通要道。得瘟疫的人比其他方法都要多。苏轼在杭州建方舱医院,隔离病人,集中就治,挽留了很多人的生命。

文章最后说,通过积储钱粮,集中救治,渐渐的,杭州疫情得到缓解。

900多年前,苏轼在杭州建“方舱医院”抗疫!

❖苏轼“寒食帖”

《宋史》是正史,这段记载不会虚构。加上苏轼自己记录,我想苏市长抗疫,确有其事。你是不是没想到,900多年前,我们的大诗人苏东坡,还领导过一场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表现出非凡的领导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