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還有利用價值嗎?有沒有重新復航的可能?

一葉324824


“弊在當代、利益在千秋”是後人對大運河最準確的評價。儘管隨著當代鐵路技術的發展,運河在現代經濟發展的意義越來越小,但經過了上千年的歷史沉澱,大運河的文化價值遠遠超過了經濟意義。

京杭大運河最早的開鑿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年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開鑿——邗溝(今天大運河揚州段)。到了隋朝,隋煬帝耗費廢棄數十年將,歷史已有的運河和天然河道進一步疏浚,形成“隋唐大運河”,帶動了大運河沿岸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了許多諸如揚州、徐州等商業城市的興起。

隋唐大運河

元朝初期,大運河截彎取直,捨棄洛陽,建成以大都(現在的北京)為中心的運河體系。到了明清兩朝,隨著著早期工商業的發展,南北經濟往來越來越密切,明朝時期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漕運體系。一直到晚清,隨著鐵路的發展,大運河才冷清下來。

京杭大運河

新中國成立以後,對於大運河也進行了一些的疏浚改造。

首先,大運河北京-河北段,雖然經過疏通,建立了幾處水閘,但由於北方乾旱缺水,加之大運河沿途天然河流上游不斷新建水庫缺水,導致下游大運河嚴重缺水,無法滿足航運需求,如今全面停航。

其次,大運河山東段,由於民國時期洪水氾濫、泥沙淤積嚴重,雖然經過疏通,但水量有限,平均水深僅有1米左右,僅能做到季節性通航100噸左右的船隻,在鐵路系統發達的現代,航運價值不大。

再次,大運河江蘇段特別是徐州以下,經過建國以後多次改造疏通,平均水深在3米左右,能夠通航500噸船隻,至今仍然是蘇北地區煤炭等大宗商品進入長三角地區的重要通道,水面船隻密度甚至超過德國的萊茵河。是我國除了長江以外的另一條黃金水道。而大運河長江南岸至杭州段,雖然通航能力不如江蘇段,但依舊我我國北方煤炭進入江浙的重要通道。

在2002年,京杭大運河被納入我國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東線基本上沿著京杭大運河開戰,經過近10年的改造,南水北調工程於2012年全線貫通。

南水北調東線

因此綜合來講,只要我們不放棄,大運河的價值是永恆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正確的使用他。

至於復航一說,山東濟寧到杭州段新中國成立至今從未停航過。

而黃河以南到濟寧段,最近幾年,經過不斷改造和完善,基本實現了通航。但由於水資源不足,導致整體航運能力有限,經濟效益並不明顯。

有新聞報道,稱大運河北京通州到天津武清段,近期恢復旅遊通航,不過這已經和傳統意義上的內河航運沒什麼關係了。

至於黃河北岸到天津段,現階段主要作為南水北調總乾渠,短時間內還看不到復航的可能性。在我看來,大運河要想重現歷史上的繁榮,必須有充足的水資源支持,而這恐怕要等到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根本性好轉以後了。

最後筆者的第一部小說《六道神魔志》在《頭條》上架了,書荒的朋友歡迎關注我,進入我的主頁小說頻道欣賞。


喵神觀天下


兒時我父親是在南京從事物資供銷工作的,當時他所在公司一樁大宗且定期性業務,就是從山東的滕州、棗莊和兗州購買煤炭,並將之供給南京和鎮江的兩座熱電廠,這個運輸一年要搞幾十次,路線是完全固定的,即從上述幾個山東城市的煤炭公司倉庫裝車,將煤運到徐州附近的賈汪運河煤碼頭,再從賈汪用編組駁船隊將煤炭沿運河運到江南來。我曾在假期跟過兩趟船,一般一趟要十幾天,碰上枯水或大堵船開一兩個月的也有,總之是比較慢,但價格非常便宜,只有鐵路運輸的幾分之一且無需花力氣去搞很難搞的車皮,至於公路運輸,成本就更沒法比了。

夏天之前回過一趟南京,偶遇當年具體操辦的汪伯伯,得知儘管物資公司已經沒有,但往來賈汪-諫壁的“煤駁”還在開,其它一些運河貨運也仍然在賈汪-諫壁區間跑得很歡,因為相對鐵路和公路貨運,水運價格上的便宜、運量上的巨大,以及手續上的方便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最大的缺點是慢,因此需要講究速度的貨物是不適合的,比較適合的是那些大宗、定班、不太講究時效性的產品運輸,比如物資、建材、糧食之類,不是“還有利用價值”而是一直利用著,我瞭解到的情況,是“東平湖以南”,尤其賈汪至杭州拱宸橋下這一區間的京杭運河,一直航利很大,尤其是蘇北段,因為這一區間鐵路不發達,運河還是大宗定班貨運的主力,只是這些年經常碰上枯水限航,容易造成擁堵和延誤,需要拓寬和整治航道。

京杭運河江南段,我十多年前曾經從杭州拱宸橋碼頭搭乘客運輪船直抵蘇州碼頭,如今客運據說只有旅遊項目,沒有我以前乘坐的普通客運了,但貨運仍然較發達,且還可再從拱宸橋往西,沿著建國後開鑿的杭甬運河一路走到紹興和寧波,雖然不像蘇北段那麼熱鬧,但仍然是很活躍的。

至於教科書上所言“黃河以南”或“濟寧以南”,則只是“紙面數據”,事實上早在20多年前就很少有船從濟寧下來,滕州當地的幹部曾經對我說,南四湖雖然有水,但運河航道原本是用堤和湖面隔開,需要定期疏浚和補水的,如今這些都不做,因此船隻不敢冒險,而東平湖以北則水面伸縮很大,“定班船更沒法開,只能說,可以通船,但並沒有什麼定班船”。

因為黃河是懸河,運河穿黃在清代就很困難,民國通火車後無人管理,已完全荒廢,黃河以北的運河已基本不能通船,我曾多次去濟陽、東西連鎮和楊柳青考察,很多地方的運河河道已無法辨認,這樣那樣的“歸化”只是紙面遊戲。北方運河以往主要靠海河流域的白河、大清河、子牙河補水,如今這幾條河都已經嚴重缺水,50年代小輪船沿大清子牙諸河可以上溯至保定、林州,如今整個海河都近乎成了一個封閉的湖面,還奢談什麼運河?

這一段鐵路、公路發達,重載鐵路四通八達,而水反倒是最寶貴的,恢復運河事倍功半,即便如某些規劃所言,要恢復通州-天津段的運河(北運河),大約也只能是個旅遊項目了。


李厚何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勞動人民偉大的創造,它不僅有巨大的利用價值,還有燦爛的文化價值。我們應當好好保護它。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每當我聽到《我的祖國》這首歌曲美麗的旋律時,在我眼前湧現的就是美麗的大運河。

我家就在京杭大運河的岸邊。小時候,我常常看到河上往來的帆船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航行。

小時候,毎年夏天,我們一大群小夥伴都要在大運河裡戲水。就是在母親河的懷抱裡,我學會了游泳。

那時候,沒有自來水,我們吃水就靠大運河。我和姐姐兩個人每天都到河邊去抬水,那時候運河的水非常清澈透明,水抬到家裡倒進水缸,放點明礬,我就用擀麵杖在缸裡面攪拌,水缸裡出現了一個旋渦,過一會兒,水流就平靜了,在缸㡳會出現一些絮狀物。這時候水就可以飲用了。

小時候,京杭大運河裡魚很多。我用紗布做成小網,用兩根小竹條撐起來。網中央綴些小魚,放到河裡,可以抓到不少河蝦。我們還經常看到漁民撐著小划子(小船)在運河裡遊弋,小划子上橫著一根竹竿,上面站著幾隻魚鷹(鸕鷀)。只見魚鷹不時的跳進河裡,潛入水中,過一會兒就嘴裡叼著一條魚浮出水面。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運河的水受到汙染,魚蝦漸漸少了,現在幾乎絕跡了。魚鷹也不見了。

京杭大運河至今還有巨大的利用價值。

一是山東濟寧以南至杭州、寧波的航運價值。大運河至今仍是蘇北沿河幾個城市主要的運輸方式之一。水運的成本非常低,僅為陸路運輸的五分之一、鐵路運輸的三分之一。在運輸笨重、低值的貨物(如煤炭、砂石、水泥等)時,仍為首選的運輸方式。

二是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承擔著把長江水調運到山東、河北、天津等地的功能。

三是防汛抗旱功能。蘇北、魯南幾個城市農田灌溉取水主要是靠大運河。江蘇淮安至揚州江都的運河河道,同時是淮河入江水道。歷史上曾經多次承擔排洩淮河流域洪水的任務。

京杭大運河還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6月22日,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宣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從南到北全長1794公里的大運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道。“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大運河,我的母親河!我永遠愛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向有關作者致謝)








愛咩咩的老羊


京杭大運河當然還有利用價值!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目前1300千米長的京杭大運河中,杭州至濟寧段的1000多公里已基本通航,而濟寧至北京的300多公里北段運河還沒有通航。但是其中大部分河道已經通水,只是少部分河道需要開挖調水。在300多公里的復航河道中,天津以南200多公里的河道恢復已經納入國務院《海河流域綜合規劃》,天津以北100多公里的復航也已經開展研究工作。

京杭大運河是“大運河”的一條幹線,2014年,京杭大運河作為大運河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二市,並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早在隋朝統一南北後就修建了隋唐大運河,隋朝將此前的水道和自然水道組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向北至涿郡,向西到大興,向南到餘杭。由於江南一帶在全國農業地位不斷增強,歷朝歷代也對大運河進行改擴建。

近代中京杭大運河的決勝逐漸趨弱。1842年,英軍在鴉片戰爭中的決勝戰役,就是奪取長江和京杭大運河交匯處的鎮江,英軍封鎖漕運後,迫使道光皇帝求和,並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太平天國期間,漕運被迫中斷,戰況也極其慘烈。1855年黃河改道後,大運河的山東段逐漸荒廢。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後,京杭大運河的地位更弱。

現代的大運河收到很大破壞,有些城市河道甚至成為排汙溝。最新消息顯示,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務部門簽訂合作協議,相關河道也有望復航,預計2020正式通航,屆時京杭大運河也有望實現復興。


航空之家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沒有太大意義了,修復的成本太高,利潤太低,得不償失。

第一,鐵路網的成熟。

大運河全盛時期,是因為沒有鐵路。

自然清末鐵路誕生以後,大運河迅速衰敗,速度非常快。

水運成本很高,單單每年運河疏浚的費用就是鉅款,而且需要大量船伕要開工資。

而運河的特殊性質,只要不定期疏浚,很快就會淤積。

而鐵路則不存在這種情況,維護費用有限。

第二,水運的價值較低。

內河水運無法使用集裝箱,只能散裝貨,運輸量有限,同海運無法相比。

而水運速度很慢,船隻每小時十幾節就算很不錯,而即便是綠皮車時速也提高到80公里以上。

從北京通過鐵路將貨物運輸到杭州,花費不了多少時間。

用水運就非常慢了,要至少好幾天。

第三,水運難以實現。

目前北方河北省、山東省都缺水,原來為運河供水的河流很多已經乾涸。潮河,白河,永定河,新開河,滹沱河都完全斷流或約等於斷流。

如何解決運河水量,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同時,由於河上的橋樑修建多年,嚴重限制了船隻的大小,難不成把所有的橋拆掉?

第四,大運河涉及的省份太多。

從南方到北方,大運河至少經過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幾省。

如果開發大運河,就得各省達成一致意見,共同開發。

這個難度比較大,尤其是山東和河北財政都比較吃緊,要搞這麼大的工程是有難度的。


其實以江運的慢速、低效、花費大、運輸量小,真的要要水運,還不如使用海運,上岸以後再轉為鐵路。


薩沙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年間,最早名為邗溝,是當時吳國為了攻打齊國,開挖的一條運糧河道。隋朝時,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中心,修通了北到涿州,南到杭州的運河,成為了連通南北的交通命脈,稱為“隋唐大運河”。現代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當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北京積水潭。

(隋唐大運河路線圖)

歷史上,京杭大運河貫通中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全長14

42公里。目前的京杭大運河全程分為七段:(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裡運河;(7)江南運河。

(京杭大運河路線圖)


元明清三朝,京杭大運河是南北水運總幹線,從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上,都是最划算的,漕運成維持王朝生命的動力。由於海運的海盜、風浪等問題難以解決,運河水運是當時的首選方案。大運河在歷史上曾多次淤塞,王朝盛世時期,每年都花巨資加以維護,保持運河運行良好,而王朝沒落時期,運河則往往斷航,淤塞。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北京。

(北京後海,元代大運河的起點)


元代運河的核心工程位於山東境內,山東段河道是整條運河中地勢最高的,古人稱為“水脊”,北方的天津與南方的江浙,都處於海拔0米左右,山東段的則一直維持在40米左右的高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黃河自原武黑羊山決口,淤積400餘里,沖毀了會通河河道,明朝南北漕運全面癱瘓。永樂九年(1411年),工部尚書宋禮採用汶上老人白英方案,築戴村壩分流汶水,七分向北補給運河臨清段,三分向南補給徐州段,這就是著名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南旺分水樞紐)

(運河船閘)


元末明初,由於河道淤塞,京杭大運河最北端已無法到達積水潭,而是到達通州張家灣,張家灣至積水潭一段河道斷航。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於河南銅瓦廂決口改道,造成了北方運河全面斷航,後經疏浚部分貫通,但運力大減,只能部分通航。此時海運逐漸興起,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迅速降低。解放後山東段衛運河經多次疏浚,但由於上游修水庫截水,城市生活用水增加等原因,衛運河於1979年徹底斷航,從此北方結束了延續千年的漕運的歷史。

(荒廢的臨清港碼頭)

至2012年,京杭運河的總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佈在山東濟寧市以南、江蘇和浙江三省。2015年起,京津冀三地簽訂了大運河通航合作的框架協議,至2020年通州、香河、武清段,總長120多公里有望實現貨運復航。

(通州北運河,水量已經可以通航,但是這個橋面難以通過貨運船隻)


如今運河全線貫通是一件艱鉅的工程,因為不僅要協調上游水庫取得水源,整修斷航河道,還要改造運河上的橋樑。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北方運河上的橋樑大都橋面較低,不具備通航能力,需要全部改造。如今北方地區,水運已經不是必要選項,如果單是作為景觀存在,運河全線貫通的難度會小很多,恢復貨運的話工程量就大了。


河蚌走四方,喜歡就奌贊關注下囉


河蚌旅行


京杭大運河河道主體是由隋朝末代皇帝隋煬帝楊廣開挖,經過後代的不斷完善,形成了今天的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貫穿五大水系,但是目前來說:大運河分為2段,濟寧南段和北段。目前可以運行通船的主要是南段江蘇段。濟寧北段隨著泥沙增多,已經不適合通行了。京杭大運河在江蘇段起到的作用最大,從貨運物流中轉角度來說,特別是淮安和徐州受益最大。宿遷港口規模小,鐵路不發達,所以儘管地理位置優越,但是並沒有享受發展紅利,反而承擔洩洪和南水北調水質管理重任。


徐州是全國重要的鐵路樞紐中心,從連雲港,上海方向的貨物通過徐州中轉後發往全國,也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淮安是蘇北重要樞紐節點城市,主要還是淮安溝通淮河,駱馬湖,洪澤湖,新沂河等水系。隨著鐵路系統的完善,京杭大運河主要作用逐漸變成拖貨和能源及原材料運輸通道,漸漸的失去了輸送血液的作用。周邊也逐漸的被列入紅線區域,逐漸變成限制開發和保護水質為主。


京杭大運河周邊也見證著多少城市的興衰,淮安府,宿遷的東關口等地還有博物館。每次站在京杭大運河邊還是可以看到很多拖沙船,貨船從此經過。隨著長三角區域經濟帶,淮海經濟區,淮河生態帶列入國家規劃,未來京杭大運河會有很大發展。

最近看新聞,濟寧北段的運河也將重新開始招標疏浚工程,未來3-5年會開始逐步完善和恢復通航。


楠楠的旅行


京杭大運河南段還在正常航運,並且價值非常非常大!

我回答過一個關於大運河的問題了,這個推送過來,本來不想回答了。但瀏覽了一下其它回答,感覺大家可能對京杭大運河現狀以及內河航運誤解比較大。所以再囉嗦幾句。

提到內河航運,可能大家只能想起來長江。目前長江是世界運量最大的河流,全世界大型河港都集中在長江,運量排名前七位的五個在長江干流。但是不是其它河流就沒有航運價值了呢,顯然並不是。

京杭大運河北段(北京到濟寧)目前基本上沒有航運功能了,而南段運輸很繁忙!從全世界看,京杭大運河運量比肩密西西比河,是歐洲第一水上通道萊茵河的兩倍。打開衛星地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京杭大運河繁忙景象。

如此牛的運河怎麼會沒有利用價值呢!有人說沒有集裝箱,都是散貨,附加值不高。散貨咋滴啦,不需要運輸麼,沙子水泥,煤炭都不需要運輸麼?運河運費十分便宜,沒有運河拿鐵路公路運,成本增加很多!


內河航運價值很大,長三角地區內河航運一直很發達。近幾年,許多稍微有點條件的地方都在想辦法恢復航運,比如提到河南,大家會想到港口麼?而河南的周口市這幾年在重點建設港口。

2013年,周口港口物流產業集聚區掛牌。2019年6月6日,周口中心港集裝箱航線正式開航。周口中心港是河南省最大內河港口,規劃77個千噸級泊位,岸線總長度達6公里,年通貨能力5000萬噸。

周口歷史上就是一個航運發達地方,名字中的口字就是港口的意思。


由於相當長一段時間對內河航運忽視,造成沿線橋樑,堤岸建設,河道整治都沒有考慮航運,現在很多地方內河航運恢復起來困難重重。歐洲,尤其是西歐平原地區是全世界內河航運最發達的地區的地區。世界知名大港鹿特丹就是一個河港。上幾張衛星圖片,看看人家的河港建設。

鹿特丹

安德衛普

漢堡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內河航運價值不單不會消失,反倒會越來越大。京杭大運河必將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也會有更多的內河河道參與到航運中來。


知識與見聞


京杭大運河曾經是中國上千年的經濟大動脈,自從隋代興修大運河開始,一直到清代咸豐5年也就是公元1855年,黃河從河南銅瓦廂決口,改道從山東入海,曾經大運河上最繁華的區域淪為一片澤國。清政府不作為,就這樣讓黃河在魯西地區隨意漫流了32年,對山東境內以運河為中心的繁華經濟地帶造成嚴重破壞,大運河就此斷流。



隨著近代海運的發展以及公路鐵路等多種運輸方式的完善,有人認為,這些交通方式完全可以滿足運輸需要大運河復航毫無意義,完全勞民傷財,在這種視野之下,原來作為溝通南北經濟動脈的京杭大運河似乎已經只剩了文化價值。



但是京杭大運河真的沒有必要複合嗎?眾所周知,水運成本最低,運量最大的運輸方式,京杭大運河的運輸能力完全可以幾條高速公路和鐵路相媲美。同時由於運河沿線貨物吞吐量巨大,採取公路運輸不合理也不經濟;而且與京杭大運河幾乎平行的京滬鐵路,京九鐵路十分繁忙,運輸量基本飽和;如果採取海運,雖然運量大,但是運輸距離加長,中轉環節增多,運輸費用相比於內河航運也會有所增加。所以這樣來看,如果京杭大運河可以復航,可以做到低成本大運量低汙染的運輸效果,溝通南北交通要道,是對多種運輸方式的一個極好的補充。



大運河能否全線復航的關鍵點山東段。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山東西部地區可以算得上是運河沿線地勢最高的地區,明清時期為了確保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可以順利通航,就修建了無數船閘和水利樞紐,今日為運河復航做準備也不得不考慮這些問題,這是一項非常大的工程。



同時黃河橫跨東西,想要使得運河復航,就要解決京杭大運河穿過黃河的問題。當然山東省政府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並且提出了在黃河水道之下開鑿通航隧道的方案。

大運河早已申遺成功,但是“活著”的大運河才是對大運河以及大運河文化的最好傳承,更何況運河通航確實能帶來巨大的現實利益。


一盤拉條子


京杭大運河的利用價值如果僅從航運角度來說,重新復航也就沒什麼意義。就目前我國南北向交通來看,海陸空組成的立體交通運輸網對一個小小的大運河來說,從哪裡也想不到大運河要復航的可能,但是您想過沒有如果我們用歷史的眼光來審視,大運河積澱著二三千年文化,這在後工業化時代,重新復航可以改善華北平原缺水問題和開發旅遊文化產業。

京杭大運河從整體上來看可分為兩段,以濟寧為中心,南段從濟寧到杭州還保留著一定量的貨物運輸和物流中轉,承擔洩洪和南水北調水質管理重任,基本上保持著歷史原貌。

北段濟寧到京津,穿過整個華北平原,由於自然環境的演變和航道內的淤沙基本上處於荒廢狀態,而這個區段又是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非常落後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地區,重新復航大運河對於搞活兩岸經濟,恢復華北平原生態環境有著重要意義。近幾十年來,華北平原城市與人口增長非常快,目前為止,城市多達40多個,人口達3億左右,人類的生產活動消耗大量用水,石家莊、保定、邢臺等地下水超採,成了世界最大地下水“漏斗區”,每年地下水超採達到60億-80億噸,其中大多數為難以恢復的深層地下水,而華北平原近十幾年連續乾旱、少雨,自然與人為的兩方面因素導致華北平原環境惡化。如下圖


目前多方位多層次來解決華北平原用水緊張的狀況,跨流域引水,僅南水北調中線四年期間調水200億,惠及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5300多萬人,向北方30條河流生態補水8.7億立方,但這些還遠遠解決不了本區用水緊張的局面,為此重新開通大運河越來越引發人們的重視。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勢在必行,一方面通過梯級揚水至北段濟寧黃河點,採取自流方式到天津,沿途經過臨清、德州、滄州、天津,通地下滲漏補給沿途的超採的華北平原地下水,另一方面大運河的全程貫通,可以發展旅遊文化產業,促進兩岸的經濟發展。所以說重新開通大運河,有良好的綜合效益。

因筆者沒有去過大運河,對大運河比較熟悉的條友,多給提供補充一下資料,不知道現在北段 濟寧~天津是什麼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