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該不該往災民的粥裡面摻沙子

引言:

在賑災之初,用粗暴簡單的辦法來鑑別災民身份,並不過分。對於掙扎在生死邊緣的災民來說,有一口粥總比吃觀音土強。

和珅該不該往災民的粥裡面摻沙子


即使在古代,每逢天災,奉旨救災的官員都會碰到很多棘手的問題,比如災民的甄別,救災物資的分配。先回顧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在乾隆年間,有一次鬧了大饑荒,老百姓顆粒無收,餓死了很多人。乾隆就讓和珅前去賑災。在賑災的過程中,官員們發現,有一部分人本不是真正的災民,而是些三教九流的人。他們過來吃朝廷的救濟糧,和災民們混在了一起。而官員們一時半會兒,又無法辨別誰是真正的災民,有些不知所措。

  這個時候,和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在粥裡撒了一些沙子。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覺得和珅是在糟蹋糧食。和珅解釋了一下,如果是真正的災民,即使粥裡頭有沙子,他們依舊會過來吃。但是那些投機分子就不一定了,他們看到粥裡有沙子,就會退走了。

這事情是真是假就不去討論了,它流傳甚廣,基本上大家都為和珅豎起了大拇指。

但也有網友對此提出了疑問:“和珅這樣做是不是太缺德了呢?吃著摻了沙子的災民會不會對皇上怨聲載道,動搖國本呢?”

看問題總需要多樣化,換個角度,倘若和珅不摻沙子,而是加派官兵把守鑑別,多開幾個粥攤能不能奏效呢?

清代發生災害,由於災民人數較多,且以流民為主,要在短時間內全部鑑別身份是有很大難度的。而且賑災糧食有限,不加鑑別就廣施粥水,到最後無米可施,後果更加不堪設想。

所以,在賑災之初,用粗暴簡單的辦法來鑑別災民身份,並不過分。對於掙扎在生死邊緣的災民來說,有一口粥總比吃觀音土強。

這個時候舉起道德大棒,譴責和珅是狡詐之徒,無異是把災民往火坑裡推,往死路上趕。當然,靠摻沙賑災不能是長久之計,只能是初期無奈之舉,後面還是需要登記造冊,作出甄別後回覆正常。

類似的事,在明代也有野史記載。明朝初年發生水災,有些地方房子都被沖走了。朱元璋派人去重建的時候,都要求不得修建太大,不要為了展現朝廷的實力而做一些鋪張的工作,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如果難民家裡有年輕男子,或者男人還可以從事勞動就需要他們自己去修建房頂。朱元璋解釋說,前者是為了防止修建房子太大,而讓一些官員看上,找機會去貪汙私藏。後者也是一樣的道理,給他們修建房子,讓他們自己修屋頂,每家每戶都能看到到底還有多少的年輕男子,也能防止這些難民其中有人領多套房子。

突發的災難,往往打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也造成物資供應的緊張。這個時候,某些群眾急需的物資出現了較大的漲幅,那到底是聽從“市場調節”還是“從嚴管理”呢?

這次疫情,大家最切身感受的是口罩。藥店買不到,朋友圈賣的口罩天價,但要出門沒有口罩又不行。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選擇了高價口罩。道理很簡單,有關部門雖然在不斷加大力度查處發“國難財”的商家,但有關部門並沒有口罩向社會供應,卻又強令不戴口罩不能出門。

這讓我想起了“第22條軍規”:只有瘋子才能獲准免於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但你一旦提出申請,恰好證明你是一個正常人,還是在劫難逃。第二十二條軍規還規定,飛行員飛滿25架次就能回國。但規定又強調,你必須絕對服從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國。因此上級可以不斷給飛行員增加飛行次數,而你不得違抗。如此反覆,永無休止。

不讓商家高價賣口罩恰恰捲進了這樣的誤區:有關部門沒有供應口罩的能力,但要求商家要平價供應口罩。商家沒有平價進貨渠道,高價進貨的口罩只能虧本賣,結果只好不賣。群眾找不到買口罩的渠道,但沒有口罩不能出門。


和珅該不該往災民的粥裡面摻沙子


這本身就是個死循環。好在中國人民智慧超常,用橘子皮、內衣、棉布自行改裝了大量口罩。心如明鏡的有關部門也放大家一馬,沒有嚴格要求必須戴醫用口罩才能出門。否則,疫情期間不知道要發生些什麼大事出來。

口罩供應失衡的核心是公平規則的缺失。若有關部門允許商家高價賣口罩,但前提是自行公示進貨價格。若發現進貨渠道和價格造假,則予以重罰。那麼,就不會出現各地都沒有口罩銷售的情況。

有關部門的職能是制定公平規則,監管公平規則的執行,而供應的事交給市場去調節,這或許會皆大歡喜。無論何時,只有在規則公平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機會公平、權利公平,才能保證效率的提高。有關部門不僅要保證在制度和規則面前所有社會主體一律平等,還要保證社會主體享有平等的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