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该不该往灾民的粥里面掺沙子

引言:

在赈灾之初,用粗暴简单的办法来鉴别灾民身份,并不过分。对于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灾民来说,有一口粥总比吃观音土强。

和珅该不该往灾民的粥里面掺沙子


即使在古代,每逢天灾,奉旨救灾的官员都会碰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灾民的甄别,救灾物资的分配。先回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在乾隆年间,有一次闹了大饥荒,老百姓颗粒无收,饿死了很多人。乾隆就让和珅前去赈灾。在赈灾的过程中,官员们发现,有一部分人本不是真正的灾民,而是些三教九流的人。他们过来吃朝廷的救济粮,和灾民们混在了一起。而官员们一时半会儿,又无法辨别谁是真正的灾民,有些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和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粥里撒了一些沙子。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觉得和珅是在糟蹋粮食。和珅解释了一下,如果是真正的灾民,即使粥里头有沙子,他们依旧会过来吃。但是那些投机分子就不一定了,他们看到粥里有沙子,就会退走了。

这事情是真是假就不去讨论了,它流传甚广,基本上大家都为和珅竖起了大拇指。

但也有网友对此提出了疑问:“和珅这样做是不是太缺德了呢?吃着掺了沙子的灾民会不会对皇上怨声载道,动摇国本呢?”

看问题总需要多样化,换个角度,倘若和珅不掺沙子,而是加派官兵把守鉴别,多开几个粥摊能不能奏效呢?

清代发生灾害,由于灾民人数较多,且以流民为主,要在短时间内全部鉴别身份是有很大难度的。而且赈灾粮食有限,不加鉴别就广施粥水,到最后无米可施,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所以,在赈灾之初,用粗暴简单的办法来鉴别灾民身份,并不过分。对于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灾民来说,有一口粥总比吃观音土强。

这个时候举起道德大棒,谴责和珅是狡诈之徒,无异是把灾民往火坑里推,往死路上赶。当然,靠掺沙赈灾不能是长久之计,只能是初期无奈之举,后面还是需要登记造册,作出甄别后回复正常。

类似的事,在明代也有野史记载。明朝初年发生水灾,有些地方房子都被冲走了。朱元璋派人去重建的时候,都要求不得修建太大,不要为了展现朝廷的实力而做一些铺张的工作,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如果难民家里有年轻男子,或者男人还可以从事劳动就需要他们自己去修建房顶。朱元璋解释说,前者是为了防止修建房子太大,而让一些官员看上,找机会去贪污私藏。后者也是一样的道理,给他们修建房子,让他们自己修屋顶,每家每户都能看到到底还有多少的年轻男子,也能防止这些难民其中有人领多套房子。

突发的灾难,往往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也造成物资供应的紧张。这个时候,某些群众急需的物资出现了较大的涨幅,那到底是听从“市场调节”还是“从严管理”呢?

这次疫情,大家最切身感受的是口罩。药店买不到,朋友圈卖的口罩天价,但要出门没有口罩又不行。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选择了高价口罩。道理很简单,有关部门虽然在不断加大力度查处发“国难财”的商家,但有关部门并没有口罩向社会供应,却又强令不戴口罩不能出门。

这让我想起了“第22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规定又强调,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

不让商家高价卖口罩恰恰卷进了这样的误区:有关部门没有供应口罩的能力,但要求商家要平价供应口罩。商家没有平价进货渠道,高价进货的口罩只能亏本卖,结果只好不卖。群众找不到买口罩的渠道,但没有口罩不能出门。


和珅该不该往灾民的粥里面掺沙子


这本身就是个死循环。好在中国人民智慧超常,用橘子皮、内衣、棉布自行改装了大量口罩。心如明镜的有关部门也放大家一马,没有严格要求必须戴医用口罩才能出门。否则,疫情期间不知道要发生些什么大事出来。

口罩供应失衡的核心是公平规则的缺失。若有关部门允许商家高价卖口罩,但前提是自行公示进货价格。若发现进货渠道和价格造假,则予以重罚。那么,就不会出现各地都没有口罩销售的情况。

有关部门的职能是制定公平规则,监管公平规则的执行,而供应的事交给市场去调节,这或许会皆大欢喜。无论何时,只有在规则公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机会公平、权利公平,才能保证效率的提高。有关部门不仅要保证在制度和规则面前所有社会主体一律平等,还要保证社会主体享有平等的规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