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中國孩子的一道坎

許多孩子在新的一學期升入六年級,並在未來的一年為小升初做準備。

孩子應該在這一年學會哪些新技能?面對越來越繁重的課業壓力,孩子如何平衡學習與愛好?

面對孩子的愛好與學習的衝突,面對孩子日益凸顯的個性,面對孩子對於自己隱私的愈發重視,家長們應該怎麼辦?

庫叔在這裡給大家分享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的一篇文章。當然,不僅僅是六年級的孩子和家長,相信每個人讀完這篇文章,都能有所感悟。

圖文 | 卓立 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北京市傑出校長

本文為瞭望智庫書摘,摘編自《小升初學生家長手冊:歡迎來到六年級》,化學工業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原文有刪減,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五項準備


理論雖然聽起來囉嗦枯燥,但十分重要。

第一,學習與成長目標上的準備。

小學中低年級時,孩子只想成為乖巧聽話、守紀律、成績好、屢受老師表揚的學生;而到了六年級,他會從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能力特徵出發,把自己的成長定位具體化、個性化。比如,他宣誓要為成為“競賽小能手”“機器人發明家”“高顏值學霸”“冰球小王子”“網文連載大咖”“詩詞擂臺守擂大博主”……作為家長和老師,對孩子這種個性化的目標要以正面鼓勵為主,不要隨便打壓。

第二,心理上的準備。

小學中低年級,孩子們的成績還沒有分化、成長道路還沒有出現分岔,也就沒有對比與傷害,很少有挫折與痛苦。到了六年級,學習上的分化、能力上的高下、家庭背景的殊異,會一下子暴露出來,這需要孩子有很強的心理調適能力。這種心理上的修復力與彈性指數越好,孩子進入初中後的抗挫力越強,心理就越是積極健康。


小學六年級,中國孩子的一道坎



第三,生活習慣與學習節奏的準備。

小學中低年級,孩子的時間比較充裕,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率低、拖拉、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一般不會成為影響成績的大問題。但到了六年級,隨著超前學習的普及,以及學業內容的加深,滯緩的生活節奏、毫無緊迫感的生活習慣,就會成為學習成績的攔路虎———因為,它讓孩子寶貴的有效學習時間大大減少了。如果靠熬夜來保證學習時間,孩子的大腦發育與反應靈活性又會大受影響。

第四,自律精神上的準備。

小學中低年級的孩子,學習、生活大部分靠“他律”,也就是家長和老師的反覆督促、細緻管理;而到了中學,老師們經常是交代完注意事項,就不再嘮叨提醒。也就是說,老師在逐步放手,同樣的學習規劃,成效好不好,靠的是孩子的自律。六年級,家長要想方設法鼓勵孩子自我管理,包括自己設定目標、自己制訂計劃,以及約束自己、減少干擾,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計劃。

第五,學習方法上的準備。

小學中低年級的孩子,學習就是在老師指導下被動接納;而中學生,需要主動地消化吸收,小學六年級,最好儘快完成這一轉化。舉例來說,大約有一半的孩子不會提前準備筆記本。老師強調的重點,敲黑板再三說:“這個是容易混淆的易錯點,你要注意別掉進坑裡;那個是難點,百分之百會考。”孩子也會隨大流地記下來,但他一會兒記在書上、一會兒記在作業本上、一會兒記在試卷上,複習時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翻。六年級,考試的課程只有三門,孩子已經窮於應付;到了初中,還會逐步加上物理、化學、生物,考試課程將達到九門。學習不得法,就會造成學習成績的雪崩。

因此,一系列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包括記筆記的習慣、準備錯題本的習慣,都應該在六年級得到很好的貫徹。這不僅是強化孩子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更是高效聽課、咀嚼反芻、尋找疑難點與錯漏點的消化吸收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以上就是即將升入中學的孩子最重要的使命,它需要家長抽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幫助孩子為適應新的學習階段做準備。這個準備,很重要,往往比小升初的結果還重要。因為,它是好結果的驅動力,是不理想結果的扭轉力———孩子通過它,初步學會了自我期許與自我約束,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理論上我們做好了準備,實踐中需要怎麼做?

2

參與家務


孩子參與家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到了六年級,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問問自己:我能照顧好自己了嗎?我還在給別人添麻煩嗎?

新生嬰兒,是免不了給別人添麻煩的,因為他的身體能力決定了萬事都需要別人幫助才能夠進行;然後他們一點一點長大,會坐起來了、能爬了、能走了、能跑了、能自己扶住奶瓶了、能自己抓起食物了、能自己上廁所了、能自己上下樓梯了、能自己穿衣服了……到3歲的時候,身體動作的自理能力基本上發展完成,從一個只會躺著哇哇哭的嬰兒變成一個自己能吃能喝能跑能跳的小孩。


小學六年級,中國孩子的一道坎



現在,六年級的孩子們12歲了,3個3年過去了,孩子們比3歲的自己、剛剛進到小學時6歲的自己、三四年級時9歲的自己更會照顧自己了嗎?媽媽爸爸是否可以對孩子的生活瑣事完全放手,轉而把更多精力專注於共同的心靈成長了嗎?孩子們可以和父母一起承擔家庭生活中的責任了嗎?

基於上面的考慮,我建議六年級的孩子們可以試試做到這些:

能夠做簡單的飯菜,週末給全家人準備早餐也不在話下。

負責整理自己的床鋪,包括每天保持整潔和週期換洗。

保持書桌的整潔,在每天完成功課後簡單整理,或固定一個短小的週期徹底整理。

管理自己的書櫃,在每學期結束後,及時收納舊的教材教參,調整課外讀物的擺放閱讀順序。

保持個人衣櫃的整潔,會簡單熨燙衣物,開始嘗試獨立進行換季的衣櫃整理。

如果決定養一個小寵物,自始至終照顧好它,除了日常的照顧,在自己外出旅行時,要提前安排好持續照顧的方式。

使用家裡的某一公共區域(沐浴間、書房、客廳……)後,即時打掃整理,使之保持原貌。

承擔兩項以上家庭的共同事務,譬如,晚餐後洗全家的碗;照顧家裡的綠植;負責使用掃地機器人或吸塵器;負責家裡某一部分區域(玄關、衛生間、陽臺、書房……)的週期整理;負責購買家裡的清潔用品;制訂家庭旅行計劃……

開始發現自己在家務工作中的偏好:是更喜歡買菜,還是做飯;是更願意洗衣服還是掃地;是更願意學會幾道自己愛吃能炫的菜,還是把浴室的角落擦得閃閃發光……

在平常的日子裡日漸發現生活細節的美好,感受一蔬一飯、一花一朵的美不勝收,從而在每一個不管有沒有陽光的日子都心生暖意。

3

興趣與特長


孩子的特長,只有成為他情感支撐的一部分,才會成為他離不開的志趣。家長要牢記“興趣”比“特長”更有價值這句箴言,鼓勵孩子去自由發展,孩子未來才有可能找到事業與興趣的契合點,找到幸福人生。

小學六年級,中國孩子的一道坎




不久前有媒體報道,一位媽媽覺得“技多不壓身”,在讓女兒學習小提琴的同時,還給她報了乒乓球、體操和畫畫,現在到了高年級,又加上了語數英的課外班,每個月光是報班費就是幾千上萬。

這位媽媽的想法很簡單:女兒從小有些運動細胞、韻律感不錯、對色彩也敏感,這些課程一開始的學習,對她來說都沒有什麼難度,希望將來孩子長大了,除了與普通考生一樣參加高考之外,還有一條可以通過藝考上大學的“捷徑”。

不過,現在孩子上六年級了,自尊心漸強,對媽媽的計劃抱有牴觸心態,經常嗆聲說:“我又不是一團橡皮泥,你們想把我捏方,我就方,想把我搓圓,我就圓。我知道,老爸一直在為自己當年沒有入選市乒乓球男隊惋惜,媽媽你呢,心裡一直有個小提琴夢,但為什麼要把你們的希望放在我身上?”

這個話題一放到網上,網友們就炸了,分成兩派,意見針鋒相對。一部分網友認為,媽媽的想法苦口婆心、高瞻遠矚、不無道理,如果孩子有一技之長在手,將來升學會多一條路。

而更多的網友則以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擁有所謂“一技之長”的孩子,不一定快樂。一方面,在特長培養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消耗了很多精力,導致不少孩子幾年後除了藝考別無出路;另一方面,孩子的天賦和特長,與興趣並不一定是吻合的。有的孩子,雖然學琴很快,卻對器樂練習本身沒有濃厚的興致,對很多名曲沒有情感的投放,聽到大師級別的演奏,也不會眼含熱淚。也就是說,他對此沒有投入和沉浸的志趣,學習完全靠外力推動。

因為特長與興趣的不一致,導致這類孩子的創造力較差,對學習缺乏熱情,甚至連性格也變得內向起來。心理諮詢師詹姆斯·泰勒通過大量的調查案例證實,在15歲之前花太多時間謀求特長的孩子,在情感發展上會比一般孩子落後2-5年。這是由於父母在培養這些孩子的特長上花了大量的精力,把課餘時間都用練習佔滿,卻忽視了孩子們的情感需求與社會化的發展。

這樣,就算他現在通過才藝考級有了一個不錯的小升初結果,將來又通過藝考上了大學,由此謀求到一份相關工作,他也不可能在技藝上再進一步,也沒有什麼幸福感,他會一輩子生活在厭倦中。

看到這種難堪局面,勤於謀劃的父母,將來是否也會後悔?家長忘了思量,一個僅有一技之長,卻沒有創造力的孩子,他未來的發展空間究竟有多大?一個對學習缺乏熱情的孩子,對生活的積極性究竟有多高?一個情感發展不成熟的孩子,能否體悟並懂得體諒、寬容、感恩等細膩的情感,能否享受愛與被愛,能否面對挫折、進行有效的人際溝通交流?後面這些情感發展的因素,也是一個有藝術天賦的人,能否創作出一流的作品、能否讓大眾感知他的創作的價值,以及能否尋求到知己的重要因素。

從這個意義上講,興趣比特長更重要。

六年級,在小升初的壓力下,急切地謀求孩子的一技之長,增加升學的砝碼,本無可厚非。但家長要避免這一行為造成孩子的反感與叛逆,帶來“過猶不及”的結果,至少要關注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看看孩子在哪方面有濃厚的興趣。

濃厚興趣的判定標準很簡單——某一件事,戰勝了玩手機和吃零食的慾望,就是在孩子心中長出了志趣的幼苗。

而孩子有某個方面的特長,比如平衡感特別好、對顏色很敏感、對音律無師自通等,不代表他的興趣在此刻就集中在這上面。因此,不要逼平衡感特別好的孩子去學滑板或溜冰;不要逼對色彩敏感的孩子去學畫畫;不要逼音準好的孩子去學器樂或歌唱。

很多時候,家長擔心浪費的天賦,會在孩子成年後,從別的方向發展起來。比如,對色彩敏感的孩子,後來成了室內設計師或服裝面料研發師;平衡感特別好的孩子,後來成為感統結合方面的教練;對音律無師自通的孩子,雖然沒有成為鋼琴演奏家或作曲家,後來成了米其林餐館背景音樂的研究人員,或成為電影音效方面的大咖。也就是說,天賦只有與真正的熱愛相結合,才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快意與幸福。這一點,我們家長要把決定權還給孩子。


小學六年級,中國孩子的一道坎



第二,多關心孩子在特長培養中的點滴收穫,而不要用考級來壓迫他,讓孩子備感厭倦。

以鋼琴為例,一旦決定考八級或十級,孩子就必須一遍遍彈奏老師佈置的練習曲,一遍遍摳指法、節奏、強度等細節,而這些練習曲的選擇,都直奔過關而去,通常充滿技法的陷阱,而無情感的灌注。練習曲本已枯燥乏味,而為了考級又強壓孩子練上數百遍,這種短時間內的高強度訓練,很容易讓孩子對鋼琴由愛生恨。這也就難怪孩子考級證書一到手,就來了個興致大撤退,有的孩子甚至再也不願意碰鋼琴了。

什麼是興趣?孩子在特長的培養中體悟到快樂、自信與樂趣,他才能從中體會到幸福,這種感覺才是孩子提升技能、戰勝學習中的阻力的源泉。切勿讓急功近利的考級破壞這一源泉。

第三,在培養特長時,要允許孩子的狀態有起伏,允許他用他的特長來宣洩負面情緒,或尋求心理支撐。

要知道,哪怕是貝多芬那樣的天才,在少年時代,也有“憎恨鋼琴”的時候。少年時,身為長子的他為了一家人的生計,過早接過父親的宮廷琴師職位,一天到晚地練琴、演出,禁錮了心靈自由。為了擺脫這種束縛,他頹喪過、咆哮過、黯然神傷過。直到某一天,他聽到一段完美的、近乎安慰又啟迪的音樂,被感召了,他超越了狹隘的怨憎,找到了通往音樂殿堂的閃閃發光的階梯。

這需要一個過程,家長要有耐心,要等待孩子自己的感悟。當孩子用他的特長,如彈琴、畫畫、擊球來宣洩負面情緒、宣洩壓力時,動輒斥責他的家長並不高明,嘗試與孩子站在同一條戰壕裡,體會他的壓抑、忐忑與發洩過後的暢快,默默地陪伴他,這樣的“知己”才能知曉孩子的心聲。

4

依賴孩子


進入六年級了,我還建議父母們做一件事,就是:

學著依賴你的孩子。

成長到十一二歲,孩子們多少已經擁有了一些生活的、社會交往的、自我探索的能力和躍躍欲試的願望。但也是因為進入了六年級,父母們恨不得讓孩子的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用到學習這個刀刃上。但我們沒有想過的是,這個刀刃上到底需要多少時間呢?這個刀刃上需要的,從來就不是一個孩子全部的時間,而是真正的有效時間;能夠心甘情願的、全情投入的時間;能夠主動做出計劃、總結經驗、提高效率的時間。

如何才能讓坐在書桌前面的時間變得有效起來?我想起幾年前一個叫鄭旖旎的小姑娘。

據鄭旖旎的媽媽說,她很小就喜歡做飯,但家裡一直攔著,不讓她花太長時間做。為什麼呢?小姑娘成績在班級裡處於中等水平,到六年級了,媽媽覺得孩子的時間花在學習、運動、休息上都不太夠,哪裡還能多出來時間去幹做飯這些閒事呢。孩子也很聽話,媽媽不讓做,也就乖乖地不做了,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書桌前。

到了那年年末,媽媽單位特別忙,有很多工作白天忙不完,只能帶回家來趕工。有那麼一個星期,爸爸也出差了,媽媽只好一邊忙工作,一邊擠時間給旖旎做飯。最忙碌的一個截稿期限前,媽媽迫不得已打破了自己的規則,問旖旎能不能簡單地給她倆做口飯吃。她怕耽誤旖旎的學習,還叮囑說,冰箱裡有雞蛋、青菜和麵條,直接煮一鍋就好。旖旎很樂意地答應下來。

媽媽埋頭去忙自己的事了,一會兒工夫,旖旎利利索索地端出食物來:噴香的雞蛋是用黃油單獨煎出來的;青菜燙過以後,加了姜蔥絲滾油白灼;麵條是用冰箱裡庫存的高湯煮出來的。媽媽一邊對旖旎的廚藝大加讚歎,一邊暗暗擔心是不是耽誤了旖旎今天的學習時間,會導致孩子晚睡。於是,吃完飯,媽媽沒有讓旖旎洗碗,自己把用過的碗筷收到廚房水池裡泡上,就趕緊催旖旎回到書桌前。

沒想到的是,那天旖旎比平時更迅速地完成了學校的功課,還主動把課外班佈置的周作業也一併完成了。出來看到媽媽還在電腦前忙碌,旖旎順手把廚房裡的碗筷都洗乾淨了。忙得暈頭轉向的媽媽到週末才有時間問起旖旎:“你做飯那天是作業特別少嗎?複習預習都沒落下吧?怎麼那麼快?”旖旎說:“我也不知道呀,就是您讓我做飯的時候我特別高興,做好飯您說好吃我也特別高興,後來寫作業的時候也挺高興的,一高興就很快寫完了。對了,我那天的作業還寫得特別好,一點錯兒都沒有!”


小學六年級,中國孩子的一道坎



後來,旖旎媽媽有意識地又安排了幾次做飯的任務給孩子,發現如果是預先告訴了孩子要佔用時間做飯,孩子就會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讓自己的學習變得更有效率。

不僅僅是做飯,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依賴孩子。

房間的清潔、假期的出行攻略、幫助照顧弟妹、參與社區活動等,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即便是一開始做得不夠理想,但是隻要孩子樂於參與,就可以多鼓勵他。讓他的多項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也學會規劃自己的時間,適應多任務的工作狀態。這樣,他在進入中學的學習後,面對學習科目的驟然增加,也可以勝任多頭並進的學習狀態、合理分配不同學科的學習時間、懂得多學科學習時間的穿插安排和對碎片時間的充分利用。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孩子能夠從自己被託付、被信賴中,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被需要和有能力,從而找到自信的心態。

5

獨立的衣櫃


六年級,我建議父母們給孩子一個獨立的衣櫃。

在這一年裡,一個顯而易見的變化是,孩子們的身高開始飛速接近父母,面孔也開始發生改變,開始擁有中學生的外貌。我們需要給這時候的孩子一個獨立的衣櫃,裡面的衣物大概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

首先,是孩子日常穿著的校服和各種慣穿、好穿的運動裝。

第二,是孩子依據自己的審美意見挑選的校外穿著服裝。我們要做的,是把對自己外在形象的塑造權還給孩子,告訴孩子:父母在你還小的時候,沒有經你的同意,按照自己的審美,替你行使了十二三年的形象管理的權利。現在,這個權利交還給你,你可以選擇繼續委託父母代管代行;也可以在自行行使這個權利的時候和父母商量,參考父母的意見;你還可以我行我素,在父母許可的金額範圍內,全權決定自己出門示人的形象和表情。

但是,和這個外在形象的獨立密切相關的是:孩子,從現在開始,你也要學習對內在的自己負責了。內在自我的管理是比外在自我的管理更繁複、更千頭萬緒的一件事情。就像你外在的服飾選擇,可以儘可能地讓自己舒適,但不可以為了一己的舒適而流於影響市容的邋遢;可以儘可能地彰顯自己的個性,但不可以為了標榜自己的特立獨行而讓觀者“辣眼睛”一樣。內在的自我管理,它也有需要遵循的底線和起碼標準。


小學六年級,中國孩子的一道坎



我兒子小學畢業那一年,我們為他整理出一個獨立的衣櫃,並告訴他,“以後搭配衣服有啥需要幫著參考的,還是可以隨時來問我們,自己管不好自己、找不到”。

很多年以後,我兒子才告訴我,當時他其實完全沒有聽懂我在說什麼。但那些話一直在他耳邊迴響,尤其一有什麼困惑的時候,就會冒出來。直到很久很久以後的某一天,他說突然瞭然了,那一天是他獨自出發走向他自己的人生的那個標誌性起點。那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還跟在他的旁邊再努力陪跑一段,以備孩子的隨時諮詢;漸漸地,孩子越跑越快了,我們的腳步就這樣一點一點慢下來,目送他走遠。不過,我兒子現在還是很喜歡回來和我們討論各種問題,也帶給我們新鮮的視角和觀點。

第三,對於今天的孩子,還要在衣櫃裡多準備一套禮服。

十二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不少場合需要莊重出席了,比如,大家庭裡的各種慶典和儀式、到劇場聆聽交響樂或觀看歌劇演出。盛裝出席是對主人的尊重、對演出者和創作者的致敬。如果是研習各種藝術類才藝的孩子,更是要必備一套禮服,隨時準備好踏上舞臺,綻放自己。

6

“不隨便曬娃”


六年級的孩子們已經來到青春前期,對世界、對自我都有了嶄新而日漸獨立的認識,他們已經不是那個被誇獎、被肯定就能欣欣然的小不點兒了。

父母隨便把這時候孩子的日常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公開,很可能會引發親子關係的不和,引發羞愧、惱怒、不安與焦慮的情緒。

“把我坐在馬桶上看漫畫的照片放到你的朋友圈,老媽,你這是何意思?”

“我就是太信任你,才把春遊照片發給你看。結果好好的照片你擱到朋友圈,就變成了一大堆無聊阿姨在下面幫你‘猜女婿’。女生和男生之間就沒有哥們一樣的友誼了嗎?”

“媽媽,我嚴肅警告你哦,如果你再把我打哈欠的照片和你的愛心早餐一同上傳,我就拒吃你做的早飯。憑什麼讓人看我吃的東西,還來調侃我昨晚為什麼不早睡?”

“老媽,你就是太虛榮,恨不得我變成別在你胸口的勳章。你難道不明白嗎?如果人家特別羨慕我出息,就會假惺惺地恭維你,暗地裡嫉妒你、譏諷你,說你自己混得一般就靠孩子往臉上貼金,這種議論,只會加大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壓力;如果人家的孩子跟我一樣表現好,甚至比我更有能力和個人魅力,你就會因為自己的炫耀行為變得很可笑,人家就會憐憫你……反正這種拿我當勳章到處給人看的行為,結果都不會好。這樣的道理,老媽你怎麼就不明白呢?你真是一個天真的中年少女!”

聽到家中初長成的兒女這般質疑,父母大多數應該是吃驚的——孩子什麼時候變得這樣關注個人隱私了,難道他的個人生活還要對自小看著他長大的叔叔阿姨保密?

這件事情誰做得過火?公平來說,是潛意識中一直把孩子當作自己私人財產的父母。意識到這種邊界的存在,並逐漸學會尊重它,是十分必要的。知名心理諮詢師柏燕誼老師寫過一本書,書名叫做《愛暴力》,書中講述了很多心理諮詢者的故事。這些深藏心中的痛苦多半來自諮詢者的原生家庭:來自父母任性又狂熱的愛;來自渾然不知雙方權利與義務的邊界,也不尊重邊界造成的暴力干預;來自“你都是我生的,我還決定不了你的事”的自負與狹隘。

這些父母的粗暴之愛,讓兒女二三十歲,甚至三四十歲都無法獲得正常的生活,無法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自信又坦然地與人交往。他們似乎只有兩種出路:一種是唯唯諾諾依照父母的意願來重塑自己,通過謙卑討好的路徑,避免激化親子之間的矛盾,很可憐地換得一點喘息機會;另一種就是把父母對自身自由的粗暴踐踏,移植到與配偶、子女的關係中,也變成一個“愛暴力”的施暴者,原樣複製原生家庭的悲劇。

柏燕誼老師據此反覆強調親子關係中“邊界”的重要,因為只有原生家庭明確了這一點,孩子才會受到必要的尊重,他的自信心與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會建立起來。小學六年級,甚至更早一些,就是建立這種邊界的恰當時機。


小學六年級,中國孩子的一道坎



不把孩子的照片與動態隨便放到父母的社交網絡上,除了確立親子關係的邊界,學會在現實生活中與網絡上都彼此尊重之外,還有以下作用。

首先,讓日漸走向成年、開始獨立行動的孩子置身於安全的環境中,減少被不懷好意的人騷擾的可能性。

隨著父母交往面的複雜化,現在還有誰的朋友圈能保證都是知根知底的親友?父母頻繁在朋友圈曬娃,孩子的生活行蹤與興趣愛好都會完全暴露,一旦這一大波人當中有一個隱藏著圖謀不軌的心,孩子的安全就會受到威脅。

其次,讓孩子處於客觀、一致的評價體系中,就不會被差異性很大的評價搞得暈暈乎乎,失去對自身的判斷力。

社交平臺上的評價體系,與學校和家庭給予的評價,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小學,孩子的價值感尚在一個萌發期,學校期待孩子形成正面、樸素、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期待孩子專注於學業,將剩餘的精力放在練琴、鍛鍊、排練舞蹈和戲劇等方面。但如果家長過早地將孩子的照片與動態放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孩子所受到的評價就完全不一樣,也許更多的人會將孩子的外貌、穿衣風格、房間裡風格另類的擺設等,作為其價值所在。

如果孩子價值觀尚未成熟,當他看到社交平臺上的這些評價,他一定會交織著興奮與困惑:為什麼這些社會上的評判標準,與學校完全不一樣,究竟誰更有道理?也許學校灌輸給我的,在社會上會吃不開,是迂腐的觀念?因此,不但孩子自己要晚一些接觸社交平臺上的評價體系,家長也不要開放自己的社交平臺,把網友對孩子的任性評價釋放出來。這樣可以減少孩子被比較的可能性,也減少家長之間互相攀比帶來的焦灼。

最後,我們做父母的仔細想一想,把孩子的照片和動態放到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去的目的是什麼?想得到羨慕和讚許,甚至,想在氣勢上壓制朋友圈中那些中年得志的朋友:“你自己有才有勢有什麼用?你有這麼個聰明絕頂又多才多藝的孩子嗎?”這種家長之間無聊的較勁兒,所引發的問題就是不斷地把“完美小孩”的壓力堆疊在孩子身上:你既要做得了奧數,又要秀得了英語演講;既要琴藝出眾,又要美貌絕倫;既要有獨立生活能力,又要有做慈善、做義工的胸懷……世間有沒有這種孩子?有的,這需要過人的天賦與自律,也要壓抑自己的某些本性,要活得每時每刻都像“完美小孩”,壓力與焦灼也會如影隨形。我們當父母的,為了自己的虛榮,就要把孩子逼到這個地步嗎?最終,我們失去的將是孩子發自內心的笑容,以及他對生活的滿足感。

好的成長陪伴,好的親子關係,其核心內容無非是這麼一點:

無論你是在金字塔的塔尖還是基座,我都深深地牽掛你,默默感受到你帶來的幸福。我的驕傲,無需外界的肯定,只需與你分享。鼓足勇氣去嘗試成為那個理想中的我吧,就算失敗,我也微笑接納你的歸來。


小學六年級,中國孩子的一道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