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以外的“绝”—郑板桥诗书画以外的艺术成就

一位艺术家能卓然特立于艺苑,是因为他创造了卓然特立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评价艺术家最好的根据。郑板桥能荣登“扬州八怪”之首,数百年来“

其名之所到,辄渐加而不渐淡”,就是因为他创作了大量的颇具特色的艺术品。

“三绝”以外的“绝”—郑板桥诗书画以外的艺术成就

郑板桥小像

前贤对郑板桥艺术作品的评论、研究,常说“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三绝”并提,并涉及“官”、“归”,是知人论世了,但各项专题评论则多集中在书画上,虽可说“得骊龙之珠”,但对于要了解骊龙全貌来说,还必须对他所有艺术品进行研究,找出特色,宏微全面,才能更好体现骊龙全貌和骊珠光华。


纵观郑板桥的艺术作品,感到远非“三绝”所能概括,“诗书画”外,他的散文、曲艺(《道情》)、对联、印章(金石篆刻)等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郑板桥擅长诗、词、书、画、篆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他所画兰、竹,今天已遍布全球,受到世界人士的喜爱。因此,说郑板桥的艺术作品是“多绝”,不为过誉,可以称之为“多枝红杏出墙来”。

“三绝”以外的“绝”—郑板桥诗书画以外的艺术成就

郑板桥竹画


我们先看两段他自己和别人的评论: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花萝绿映衫”印章跋》)


片纸只字,皆珍若圭璧,固知此君非徒以文翰名世也。(阮元《题板桥先生吟图》)可见,郑板桥很重视自己的散文,将其排在“字”之前,列为第一,称之为“掀天揭地”。他在《板桥自序》中谈到自己的作品为“世所脍炙”时,也提到“家书”,阮元说人们得到他的“片纸只字,皆珍若圭璧”,这个“片纸只字”,自然也包括散文了。


郑板桥的散文不仅仅是《家书》,傅编的《郑板桥集·补遗》中还收集了《花品跋》、《扬州竹枝词序》、《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跋》、《跋临兰亭叙》、《板桥自叙》等二十多篇。卞编又补充了《乾隆修城记》、《梅庄记》、《板桥偶记》、《论书》、《与柳斋书》、《与李鱓书》、《题宋拓虞永兴破邪论序册》、《李约社诗集序》、《题宋拓圣教序》、《集唐诗序》、《题程邃印谱》、《南坨诗钞序》、《题丁有煜石砚》、《英雄本色印跋》等,以及很多较长的题自己画、题别人画的题词等等,这些都可以也应该说是板桥散文。


这些散文内容切实,行文自然。有的洋洋数千字,委婉详尽,淋漓尽致,有的三言两句,隽雅惊人,似六朝小品。有的谈自己经历,有的述友人成就;有的是碑记,有的是书序,有的是长信,有的是小启,灵变多样;有的借神道以教人,有的述古而励今;有的说别人的成败,有的谈自己的得失,有的“迷花顾曲,偶一寄意”,有的勖“学者当自树其帜”,谆谆切切。都是理明词畅,真气盎然,随手挥洒,一片神行,行止得当,立论惊警,隽语络绎。皆是内容形式洵称双美,并且相得益彰,若与《家书》编列,可称为绝佳郑氏散文集,即使仅从文学欣赏角度讲也可称之为美文妙品。与前朝以及有清一代的大散文家相比,其妙者与前贤时隽之作比毫无逊色。称之为“绝”并不过分。郑板桥自列“文”为首,也许正是他的自知之明,而非信口偏爱。

“三绝”以外的“绝”—郑板桥诗书画以外的艺术成就


“三绝”以外的“绝”—郑板桥诗书画以外的艺术成就

难得糊涂

(二)板桥对联:趣理兼备


郑板桥的对联即使去掉其绝妙书法的载体,仅从其内容看,也足以称之为“绝”

。这里略举例示: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与韩生镐论文》)

操存正固称完璞;陶铸含弘若浑金。(《乾隆癸未》)

琢出云雷成古器;辟开蒙翳见通衢。(《赠咏亭》)

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五更书声。(《乾隆乙酉春》)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扬州青莲斋》)

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行草七言联》)

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墨迹)

在《郑板桥全集》中收辑了郑氏56副对联(郑氏撰写的对联可能远不止此,因为“润格”中对联价格较低,只“一两”,不难得到,而且需求量大,只可惜现在难以尽收),这里选录不到五分之一。但从这些已可看到郑氏堪称楹联高手。这些对联或者讲繁简、新异的艺术创作规律;或者讲操存陶铸的人生哲理;或者讲月色、书声中的庭院清景;或者讲评水、斗茶的文社风光;或者借飘风、细雨来托物寄兴;或者论述无益之赞不如入木之骂的文艺批评。“富于笔墨”和“六十自寿”两副关于自己的对联,活脱脱一副板桥道人的“大写真”。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之一,虽与律诗有很近的血缘关系,但却是有独立地位的一个品种,它不仅严格要求对仗,更要求有很强的适应性、针对性。用于大门、房门、厅堂,迎春、祝寿、婚配的对联都各不相同,有些对联还要求巧妙切合行业的特点。工诗者未必工联,工联者却多工诗。郑板桥的这些对联,除了本身对偶性、思想性雅切准当外,还有很强的广泛适应性,例如“打松算盘,得大自在”,可适用一切商人,“老在须眉壮在心”,“六十自寿”可适用所有庆祝六十岁之人,适用所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者,这也是郑联的一大特色。


另外,工巧、新鲜,能道人所未道、人所不能道,这也是郑氏对联的特色


可见,郑氏对联成就不亚于其他的作品,称之一“绝”,也是恰当的。清楹联权威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录了许多郑的对联和轶事,认为他的对联“奇伟”、“复有爱其文义”,为世所宝,长挂不衰。

“三绝”以外的“绝”—郑板桥诗书画以外的艺术成就

竹石图

(三)板桥曲艺:别调新声


曲艺,如《道情》更是传唱不衰的妙作,从帝王将相说到渔樵儒道,寓意深刻,音节和谐,语言形象,似一声声警世钟声,如一曲曲高山流水,要人听,促人思,真个是“唤庸愚,警懦顽”,让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而且兼有好鸟名花之惹人爱恋的美感,不必渔鼓相配,反复展诵,会脱口而出称之为是当之无愧的“绝唱”。

郑板桥的《道情十首》可分为三大部分。前七首为第一部分,也是道情十首的精华所在,他写了生活底层的渔翁、樵夫、和尚、道士、贫士、乞丐、隐者的日常生活,描写了他们自由自在的天地,表现了他们无羁无绊的性格。这七种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甘于清贫、性格洒脱,表达了郑板桥的情怀:蔑视功名,淡薄名利,与其挣扎于名利场中,还不如过这七种人的生活。

《道情》第八首和《道情》接下来部分,点明了整个道情的主旨中心,其中点明了道情的目的是为了“唤庸愚,警懦顽”,这正好与开场白中的“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 “觉人觉世”相呼应。

在道教诗歌天地中, “道情”不拘一格,或七言,或四言,以通俗化语言来点化世人,启人了悟。正如《道情歌》所云:“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其用语明白如话,却有一种感召的力量。宣扬了道教关於“清净”、“寡欲”、“不争”等教义思想。而郑板桥的道情也是同样,以劝人劝世为宗旨,以酒脱的情怀,超然于世,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表达了对世俗的不屑。由此可见,板桥曲艺是人间活力的,世代传唱下来,依然万古常青,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它很青睐。

郑板桥是以旷达怪诞而闻名于世的。《道情十首》收白中,板桥说“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他确实最后是挂官而去了,但他以他的怪,给后人带来艺术快乐。

现流行于世的《板桥道情》有别于异地《道情》,作者把流行于扬、淮间的两种“淮扬小调”,“宫”调式和“羽”调式,互相融合起来,加以发扬光大,至今在江淮地区盛行。

“三绝”以外的“绝”—郑板桥诗书画以外的艺术成就

郑燮

(四)板桥印章篆刻:堪伍名家


(一)板桥印章


金石印章本来与书画密不可分,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书画家作品上的印章等于名牌产品的标记、商标。一般的书画家都与金石篆刻有不解之缘,可是懂金石,能操刀,与能称“绝”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郑板桥刻印很有成就。


《郑板桥全集》中列有《印册》《印跋》。《印册》载有“扬州兴化人”、“私心有所不尽鄙陋”等37枚印章文字,尚难判断他的刻印技艺,因为所列作品均为朋友、学生、仆佣所刻。

“三绝”以外的“绝”—郑板桥诗书画以外的艺术成就

印章

《附录·印跋》载有十二则印跋,跋前列有印文:“留伴烟霞”、“砚田生计”、“修竹吾庐”、“活人一术”、“桃花潭”、“更一点销磨未尽,爱花成癖”、“恬然自适”、“花萝绿映衫”、“大吉羊(祥)”、“明月前身”、“茶烟琴韵书声”、“思古”。有说明“余作此印赠之”(“砚田生计”)、“郑燮篆”(“花萝绿映衫”)、“又镌词四首”(“茶烟琴韵书声”),其余均无说明刻、镌者。


这个《印跋》是梁溪秦祖永辑的,卞先生认为“收印十二方,皆不知下落;跋语十二则,亦未见原件或影印本。考其内容,真赝夹杂”。但卞先生仍引秦氏的话“印章笔力古朴”,来评论郑的印章,可见秦氏看法还是很有价值的。

“三绝”以外的“绝”—郑板桥诗书画以外的艺术成就

印章

《郑板桥全集》中辑录了许多其他关于郑氏印章的资料,如:郑板桥图章,皆出沈凡民凤,高西园凤翰之手。如“板桥道人”,如“十年县令”……如“敢征兰手”,如“七品官耳”,皆切性、切地、切官、切事。又有云“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有一印云“麻丫头针线”,则太涉习气矣。(阮元《广陵诗事·卷九》)


先生仍有“古狂”阴文一章,未收录……又某书谓先生尝自署为“青藤门下走狗”,今按册内乃“牛马走”,可证前说之诬。(徐兆丰《风月谈余录·卷六》)

“三绝”以外的“绝”—郑板桥诗书画以外的艺术成就

印章

一是郑的印章很多(不完全统计有一百多枚),给画添色。


二是郑的印章有自刻,有别人刻赠;另外还有刻以赠人的


三是与许多印人交友。如谭子犹学他刻印、书画,也成了名


四是郑氏印章(包括别人代刻的)很有特点:“稳切新颖”,“切姓、切地、切官、切事”,“别致”,“笔力古朴”。

从这些情况已可约略窥见郑板桥刻印的水平和在当时印人中的地位。秦祖永《七家印跋》中还将郑板桥列为“雍嘉七子”之一。


“雍嘉七子”是浙派篆刻大家,即丁敬、金农、郑燮、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除郑而外都是杭州人,但又多生活在扬州,所以郑在扬、去杭,都常与印友交往切磋。


阮元谓其“逼近文何”,是指他的印章非常接近明代著名的篆刻家文彭及其弟子何震。文、何治印风格工稳苍劲,力矫文人屈曲乖谬,给当时和后代印坛影响很大。


郑板桥自刻自用的印章,据今人黄俶成介绍有“板桥”、“郑大”、“郑板桥”、“此玄鸟”、“骨常新”、“荥阳郑生”、“敢征兰乎”、“富贵非吾愿”、“何可一日无此君”、“多种菩提结善缘”等。

“三绝”以外的“绝”—郑板桥诗书画以外的艺术成就

板桥篆刻

(二)板桥篆刻作品

篆刻,亦艺事也,然其笔法刀法,悉具规圆矩方之妙,非博古者不能精也。潍邑谭子犹先生笃学耿古,诵读之余,凡古人图画珍玩,无不详核而博采之;善板桥书画,得其骨髓,乃神似,非形似也。(贾桢《谭子犹印谱序》)。

以上资料说明这样几点:

1、风格

板桥有两方印,一方是白文方形《荧阳郑生》,一方是白文椭圆形《荣阳郑生》。其实“荧”、“荣”均是“荥”之误。板桥《道情十首》开场白,自称先世元和公公,郑元和是元人杂剧中戏剧人物,源于唐人传奇《李娃传》。板桥一生自称“荥阳家世”(查荥阳为县名,在河南)又称先世“元和公公”,还自己刻入印章,又把“荥”刻成了“荧”和“荣”,还照用不误,由此可见板桥的浪漫以及他的有些闲章,纯为当时游戏之作,真是当不得真的。

2、特点

板桥还喜欢为别人为他刻的印章补款,如上面提到的为丁丽中刻的《修竹吾庐》补款,他还曾为王涛为他刻的《鸡大图书共一船》印补款。款字用六分半书,有文彭趣味。

另《乾隆东封书画史》、《老画师》、《老而作画》,依据印风,特别是结字尤其是点画的起收笔的外形特点,与吴于河为板桥刻的《青藤门下牛马走》等极为相象,故疑为吴于河的作品。卞孝萱在《郑燮(板桥先生印册)注》中提到。吴一河即吴雨禾。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草河录》下云:“郑燮……先帝庙道士吴雨田从之学字,可以乱真。”雨禾与雨田,或是兄弟。郑燮与雨田有师生之谊,故雨禾为郑燮刻印甚多。

郑板桥其“篆刻构思精巧,笔法谨严,平正中见奇特,古朴中见灵秀”。“成为书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绝”以外的“绝”—郑板桥诗书画以外的艺术成就

结语:卓绝人物

众人皆知郑板桥“诗书画”为三绝奇才,但其实他“三绝”之外的“绝”也很有艺术成就。​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下之难得者。

郑板桥正是以数以百计、千计的精美的艺术珍品,流光溢彩于人间,熏陶着整个人类,散发着卓越成就的巨大效应。而远大理想、正确道路、卓越成就这三者结合,三点聚光,更迸发出眩人眼目的综合效应。这效应是有志者事竟成的丰碑,鼓舞着艺苑的后来者。号召人们勇于自树其帜,沿着创新之路,去取得更多更新的成果。因而这个板桥创造的理想、道路、成果的综合效应,也是他为中华艺苑立下的一大功绩。

郑板桥是各种体裁巧妙组合的综合效应。这种巧妙组合诗书画等不同艺术体裁,产生综合效应是郑板桥一大创造。而这创造,正是由于郑板桥“多绝”的才华,才可以把他各种作品、综合效应优于前贤的。当然,“多绝”也取决于他不拘泥于小我,而是常常突破小我,显示大我,显示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之心、节烈忠贞之志。

“三绝”以外的“绝”—郑板桥诗书画以外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郑板桥全集》、《楹联丛话》、《道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