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輔助曹操而要幫助劉皇叔?

木易看史


大家好,我是小陌,大家熟知三國時期謀士良將眾多,他們各有所長,各展風采,在眾多傑出的謀士之中。諸葛亮在三國中可是一位不得不說的得力謀士。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隱居隆中,刻苦鑽研兵法,乃懷抱濟世之才,這樣一個光環加身的人物為什麼沒有投靠實力雄厚的曹操反而去輔佐了實力弱小的劉備呢?

首先諸葛亮和曹操本身因為一件事情發生本就影響了後來的選擇,曹操對諸葛亮的家鄉進行過屠戮,這件事情使得諸葛亮就對曹操有了看法。其次,曹操陣營當時可謂兵強馬壯,良將謀士不在少數,諸葛亮也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主,難道去了放羊嗎,這肯定不行,再者劉備當時寬厚待人的名聲在外,又去三顧茅廬去請出山,面子上又給足了諸葛亮,劉備集團當時也是窮的嘎嘎的,諸葛亮這才能去了,直接不就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了嗎。

最後劉備集團的弱小也能證明諸葛亮的才能。又有劉皇叔的身份,方便了行事,可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民心這一塊子劉備集團可是五飽六飽的,劉備可是以寬厚仁德立本的,曹操集團的曹賊的這一聽就不得勁那,後來更是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名聲,還有曹操以前還屠城過,屬實本身有汙點。

看來諸葛亮還是選擇劉備靠譜。大家來和小陌具體看一下:

一、曹操自身建立的對立面

大家看歷史知道諸葛亮的家鄉在山東琅琊,曹操幹了什麼呢,曹操曾經屠戮過徐州、琅琊、雎陵、夏丘等地,《三國志》有記載。屠戮了數十萬人。此事的起因是什麼呢?大家也知道當時兵荒馬亂,曹操又常年在外征戰,曹操的父親曹嵩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山東琅琊,(我們知道曹操也是家族子弟,家裡也有錢)被當時徐州刺史陶謙手下一個武將見財起意把曹操父親一行人殺害了,把錢財拉回去獻給了陶謙。曹操知道了噩耗,那肯定氣的吹鬍子瞪眼,便出兵準備剿滅陶謙,這陶謙肯定打不過,就給跑路了,曹操最終沒能追住,曹操此時也是沒能報仇也是狂怒不已,就把氣出在了當地的百姓,也就是山東琅琊附近的地方,結果就這樣了。曹操事出有因,但這樣做就不可取的。此時的諸葛亮還不大,也就十幾歲,這屬於小時候的陰影啊,從小的時候曹操就給諸葛亮樹立了個不好的形象。

二、曹操陣營沒有立足之地

我們知道曹操集團能人賢士,良將不少,已經擁有荀彧、程昱、郭嘉等滿腹經綸和韜略的一流謀士。諸葛亮去幹啥啊,四個人打麻將嗎。加上曹操本身又能文能武,本就是一個文武全才,這一點是劉備和孫權不能比擬的。曹操集團的謀士也就是出意見,最終決策權還是在曹操手中,遠不如在劉備集團待著舒服。對比劉備集團的當時基本沒有謀士,去了利於諸葛亮本身的發展。

三、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

大家應該知道劉備禮賢下士,寬厚仁慈名聲在外。三顧茅廬更是體現出了一個領導者的謙卑,對諸葛亮的尊重,這一切對諸葛亮說也有致命的誘惑。還有劉備集團在當時實力弱小。只有自家幾個兄弟還是武將,謀士嘎嘎沒有,急需能人賢士的輔佐,諸葛亮這樣的才幹這不正合適嗎,兩人聊了聊,可謂是情投意合啊,還是說志同道合好。你看諸葛亮去了有這麼大一個舞臺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諸葛亮的個人目標都可以變為現實。

四、劉備身份正統、易得民心

大家有知道劉備自稱是漢室後裔,後來還被認可了,這個在光環在古代可是加分項啊,大多數人受忠君思想的影響,就會致使很多人選擇加入劉備集團。皇叔身份就是一個正牌組織。不像反派那樣不得人心,有了皇叔的身份利於籠絡人心,擴大勢力,民心所向離成功可謂進了一大步。使得對大漢有歸屬感的人會大幾率選擇加入劉備集團。反之曹操集團以前還做過屠城的暴舉,更是一個汙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形象也是人盡皆知。諸葛亮去了免不了落下個不好的名聲。

總結

相信大家看了這麼大,也就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曹操了,劉備隨便實力弱小,好比現今我們沒上市的公司,但是創業初期人們熱情激昂,有一片施展自己的天地,最終也成能為公司董事的位置。我們看後來諸葛亮確實也做到了,雖然不是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也是蜀漢的決策者了。諸葛亮最終施展了自己的才華與抱負。諸葛亮選擇劉備還是遠見之舉。

感謝您的閱讀,您的關注就是就是小陌最大動力,期待與您分享更多的歷史事物。大家可以留言討論,點贊,轉發。


歷史紫陌閣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句出自《左傳》的諺語,熟讀經典的諸葛亮想必是聽過的。而在他出山以前200年,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也曾說過類似的話:“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挑劉備呢?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如果不投靠劉備的話,他能投靠誰?

A.劉表。這是最靠譜的,因為諸葛亮的夫人黃月英管劉表叫姨夫,等於說諸葛亮和劉表沾著親戚。

B.曹操。彼時曹操正對天下廣納賢才,“唯才是舉”是他的主要綱領。諸葛亮這樣的荊州名士,他也必然會欣然用之。

C.孫權。這個也很靠譜,因為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追隨了孫權,並且還很受孫權賞識。孫權也曾要求諸葛瑾把諸葛亮給歸化到自己這邊來。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軍閥如劉璋、張魯、馬超等,不作枚舉。奇怪的是,諸葛亮既沒有投靠孫曹劉,也沒有去益州或者漢中,而是投奔了最慫的劉備。這又是為什麼呢?

竊以為,有這麼幾點原因:

第一,要朝陽不要夕陽。

投奔劉表當然很好,劉表也會重用他,而且其背後的蔡氏兄弟想必也不會給諸葛亮使絆子。但是荊州的局勢卻實在是一團漿糊,劉表一死就勢必會散架。到那時,荊州成了別人嘴裡的肉,他諸葛亮難道要做俘虜和貳臣嗎?

第二,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投奔劉表不可取,那孫權和曹操為何不行呢?當然是因為出不了頭。

在曹操那裡,人才濟濟,諸葛亮一個外來戶又靠什麼去爭的上位?世人都喜歡拿荀彧比作曹操的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去投奔曹操,那麼他拿什麼去和荀彧競爭?

孫權那裡也是同樣的道理。周瑜、張昭這些不說,就說自己的大哥,諸葛亮都未必競爭得過。那樣的話,和去曹操那裡又有什麼區別?

第三,抄底原則。

說完了其他人那裡為何去不得,其實劉備的優勢也就反映出來了——正因為劉備此時一窮二白,諸葛亮才能成為他真正的當家人。

此時的劉備雖然號稱是左將軍、豫州牧,但其實就只有新野一個縣城而已。這樣的小軍閥,才適合諸葛亮施展拳腳。而正是因為劉備集團里根本沒有能夠與自己相匹敵的文臣,諸葛亮才能徹底實施自己的抱負,做出一番事業出來。

第四,狡兔三窟。

這一點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但其實也許是諸葛亮的深層考慮。琅琊諸葛氏也是魏晉時期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家族,雖然諸葛亮兄弟三人南遷到了南方,但琅琊本地依然有族人,比如後來在魏國執掌重兵的諸葛誕。

而正是因為如此,諸葛亮才需要謀篇佈局——大本營在曹操控制的琅琊,大哥在孫權那裡,那麼,自己再投靠劉備,就足可以保證諸葛家族內部的安寧。往大了說,無論誰統一了誰,諸葛家都不會沒官做;往小了說,即使有個三長兩短,投靠到別國也還有個照應。何樂而不為?

這麼說來,諸葛武侯的格局,實在比後來只會清談誤國的王衍,要高得不知道哪裡去了。



青言論史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輔助曹操而要幫助劉皇叔?

  這件事情可以這樣理解。

  如果諸葛亮是一個待價而沽的閨中女子,才貌雙全,背景不錯。

  目前有三個對象任其選擇,首先是曹操。曹操呢本事很大,權柄無雙,但是後宮已經有了幾十上百的妻妾,有才貌無雙的,有背景深厚的,有賢惠善良的。倘若諸葛亮嫁過去,想必只能夠拿個普通妃子的名頭。

  其次是孫權,孫權呢剛掌權沒有多久的,作為東吳的貴族少爺,條件顯赫。但是,孫權已經被家族許配了兩名貴妃,一個是軍功顯赫的周瑜,一個是頗負盛名的張昭。倘若諸葛亮嫁給孫權,貴妃沒戲,普通妻妾倒是有可能。

  而劉備呢,顛沛流離一生,尚無才貌般配的妃子。但是嫁給劉備呢,要度過一段時間的苦日子,熬過去之後,能夠成為後宮之主的可能性很大。

  諸葛亮並不稀罕榮華富貴,當然會搏一搏,選擇劉備。

  畢竟,在他眼中,只要自己輔佐劉備,讓劉備稱王是遲早的事情,也就是後宮之主是八九不離十的。

  因此,這就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而不選擇曹操、孫權的理由。畢竟,曹操與孫權屬下的二把手之位,已經內定,宗師諸葛亮有通天的本事,也不可能撼動。能力是一回事,資歷也不容忽視,這就是政治的潛規則。

  最終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對的,雖然鞠躬盡瘁,但是畢竟實現了位極人臣的夢想,至於沒有統一中原,就不是他一個人的能力能夠達到的了。


櫻花如歌


我相信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對於這個問題都有疑問,每個人心中對於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答案。

歷史上的諸葛亮的形象是:一個理想的儒家士子,高風亮節,功勳卓著,秉儒家的忠孝仁義,諸葛亮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而曹操是一代梟雄,“挾天子而令諸侯”,諸葛亮的性格決定了不能投靠曹操為虎作倀。但另外,劉禪時代,諸葛亮感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可見諸葛亮並未將曹操看作“曹賊”。再者,諸葛四友中,其他三人仕魏。道不同不相為謀,假設孟徐石三人在大義上與諸葛截然不同,何以為好友?但前人已作古,其人如何已不是後人隻言片語就可評判。

其一,諸葛亮隨叔父離開家鄉漂泊異鄉,與曹操屠徐州有很大的關係

其二,赤壁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張昭挽留他輔助孫權,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同樣,曹操曹操手下的荀彧、賈詡、郭嘉之流皆名臣,曹操雖有愛才之名,但供諸葛亮發展的空間可以說是十分有限的。而反觀劉備,雖然聲望高卻沒有多少實力,手下沒有出色而傑出的謀士,諸葛亮如果能輔佐劉備脫離困境,助其站穩腳跟,乃至克竟全功一統天下的話,則大有可為的,諸葛亮可以說是前程似錦的

其三,諸葛亮的理念是內儒外法,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仁義之名遠播,非常適合諸葛亮發揚其治國理念。而曹操生性多疑,並且勢力太強,實在不是上上之選。

學富五車,卻未經實踐,這可能就是隆中對時的諸葛亮。可以說是諸葛亮成就劉備了,亦或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二者相互精誠協作方能流傳千古的美名。


老王講講趣事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持有不同的意見。很多人覺得,是因為當時曹操那邊並不缺乏人才,就算諸葛亮去了,也沒有出路。而反觀劉備,正處於需要人才的時候,所以如那句話所說:“寧為雞頭不為鳳尾”,因此諸葛亮才選擇了劉備。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諸葛亮的故鄉徐州,曾被曹操多次進攻,並且以屠城來示威,這對當時年少的諸葛亮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在曹操屠戮徐州的時候,劉備曾不遠萬里,率千人前來相救。曹操多次傷害諸葛亮的故鄉,而劉備明知不敵,卻依舊馳援相救。兩人在諸葛亮心中的印象必定有了天壤之別。

這也算是一個比較靠譜的解釋,也有後來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一個明智之人,肯定也知道該去輔佐誰。水鏡先生也曾說過:“孔明逢其主,但未逢其時”,也說明諸葛亮選對了人。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劉備,也有更深一層的原因。諸葛亮的目標和價值觀,是要興復漢室,能夠讓天下太平。所以他要找的主,一定得是廉潔公正,愛民如子的,當然也要有上進心,有能力。從這個標準,可以先看看曹操,屠城徐州,殘暴至極,且野心博大,諸葛亮被迫離鄉,輾轉荊州,也跟曹操脫不了干係,所以諸葛亮選擇曹操顯然是一個不太可能的事情。

而反觀劉備,在徐州水深火熱時,劉備冒死前來相救,並且劉備還是漢室後裔,非常契合諸葛亮的目標。而且諸葛亮是一個並不怎麼看中錢財和權力的人,他需要的事有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被看重,並且能夠讓自己的才能盡情的發揮出來,而能夠做到這點的當時或許只有劉備。

所以三顧茅廬,或許也可以說是一次內推。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而諸葛亮也能從徐庶那裡瞭解到很多關於劉備的事。所以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也知道了誰能夠給與自己這些想要的,那結果也自然就理所應當了。

因此,諸葛亮最終會輔佐在劉備身邊,或許也可以說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兩人極其契合的三觀,相同的目標,還要年少時營救徐州之事,註定了諸葛恪會跟隨劉備,而也只有在劉備這邊,諸葛亮的才能才可以最大的發揮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不輔助曹操,而選擇劉皇叔的原因了。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歷史長河緩緩淌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輔佐曹操,而要幫助劉備?

這個問題,廿一郎來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我認為諸葛亮絕不可能選擇曹操,而選擇劉備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

怎麼回事啦,聽我慢慢道來!

為什麼諸葛亮不可能選擇曹操?

▲曹操

這件事要先從曹操的老爹說起,曹操的父親叫曹嵩,沛國譙縣人,為人圓滑世故,本姓夏侯,認中常侍(就是太監)曹騰為義父。才改為曹姓。以後平步青雲,最後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後因伐“黃巾軍”不力,被罷官回老家致仕。

後又因曹操刺殺董卓未果,逃走,並號召十八路諸侯討伐董賊,曹嵩懼禍,攜全家逃之琅邪避難。後董卓死,曹操做大,坐擁兗州。便派人送信給曹嵩,要父親來兗州養老,曹嵩看過信後,就立馬行動,帶上家眷和幾十箱的輜重匆匆趕往兗州。到兗州要經過徐州泰山郡,諸葛亮的祖先正好是琅邪諸葛氏,而這個泰山郡丞就是諸葛亮的老爹諸葛珪。正好負責郡內外交雜務及接待工作,徐州牧陶謙正好想交好曹操,那曹操的老爹就自然要好好的款待了。泰山郡郡守應劭就急忙叫諸葛珪安排接待事宜。徐州牧陶謙則派副將張闓領兵去迎接護衛曹嵩。就在張闓接到曹嵩時,看見幾十箱的輜重中有好多金銀珠寶,這個“黃巾軍”餘黨的張闓,頓生殺人越貨之念。派士兵殺光曹嵩一家大小及奴僕。一同攜貨及金銀珠寶遠逃淮南而去。

這下,事情就搞大了,曹操得知父親及家人被殺,大怒。親率二十萬披麻戴孝的士兵一路向徐州殺奔而來。徐州牧陶謙得知曹操殺來,懼怕不已,一面派士兵加固城池工事,一面派人向幽州牧公孫瓚求救。

泰山郡郡守應劭知道大禍臨頭,就叫上諸葛珪一家跟他一同逃走避難。而諸葛珪反而勸應劭和他一同到曹操那裡謝罪。或許能保一郡百姓的性命。應劭見諸葛珪不肯走,就獨自逃命去了,諸葛珪回到家中跟弟弟諸葛玄說明情況,叫他帶上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兄弟三人逃往荊州避難,其後不久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投奔東吳權帳下,為孫權效力去了,也為諸葛亮無奈選擇劉備埋下了伏筆。這是後話了。諸葛珪則為了當地百姓甘願一人到曹軍謝罪。曹操正至氣頭上,火冒三丈,二話不說就把諸葛珪給殺了。令他想不到的是,曹操的一時衝動之舉,就讓他永遠的失去了諸葛亮這位王佐之才。

還有些事也說明諸葛亮與曹操的“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諸葛亮

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掌朝綱,不選擇容易的順江而下攻伐東吳,而偏偏選擇艱難的爬山涉水去北伐,還六出祁山,可謂鍥而不捨,孜孜不倦。美其名曰,完成先帝遺願,討伐曹賊,匡扶漢室。實則是為父報仇。只是不好意思說出來而已。

又為什麼說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是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吶?

▲劉備

劉備“三顧茅廬”於諸葛亮,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此時的的諸葛亮雖有“待價而沽”的作秀嫌疑,但劉備是態度恭謙,情真意切,劉備對諸葛亮都有知遇之恩的。當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的時候,兩人是相談甚歡,相見恨晚啊。劉備則是大驚失色,眼前一亮,赫然開朗,驚為神人,諸葛亮給迷惘的劉備指明瞭以後的戰略方針和政治目標。

當時的劉備正落魄於荊州,處於他的事業迷茫期,除了自己的拜把子兄弟“關羽”,“張飛”等人,幾無可用之人,謀士更是稀缺,可見當時的劉備並不是諸葛亮的最佳人選。當諸葛亮環顧四周,準備出山,一展自己的驚世王佐之才時,才發現,當時的豪雄,曹操那裡是絕不可能去,而孫權那裡是不好意思去,不可能去跟自己的哥哥搶飯碗吧,好在劉備是一支潛力股。他日前途不可限量。所謂“花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所以說諸葛亮選擇出山輔佐劉備不過是諸葛亮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 。


廿一郎聊歷史


曹操本人雄才大雄,個性突出,極有主見,同時他愛才如命,身邊匯聚很多有才的人如:荀彧,郭嘉,程昱等,比諸葛亮不得差,諸葛亮是被後人神化了,除荀彧外這些人在曹操身邊只能起參謀作用,很少讓他們獨擋一面!

劉備在個人才略和資源方面比曹操差很遠,因此,諸葛亮在劉備這裡可以顯得很突出,而得到劉備的重用,甚至獨當一面,寧可雞頭,不可鳳尾這可能是諸葛亮選劉備的主因。

另外說明:諸葛亮選擇劉備並不是劉備寬厚仁義,因為他並不象羅貫中描寫那樣!




狐羊樹


因為劉備是真正的大英雄,諸葛亮佩服。曹操奸詐實為漢賊,諸葛亮不恥。


仁義,重感情,禮賢下士,有大志

在三國中,劉備,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許多人都欽佩諸葛亮的忠義,當初劉備一窮二白,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劉備當時實力最弱,諸葛亮仍然輔佐他,死後有盡心輔佐阿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諸葛亮等人一直死心塌地的跟著他。

劉備自稱為中山靖王之後,但由於家境衰落,到了自己這一輩只能靠賣草鞋為生。從小也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而且自己家境貧寒更沒有什麼背景,在動亂的三國時代,按照正常人的眼光,劉備就是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一生也許就碌碌無為而終。社會地位低、沒有任何超能力、更沒有財富的劉備為何會受到眾人的愛戴呢?

1.劉備以仁義招攬人心

在亂世三國中,由於仁、義、禮、信的缺失,人們為了生存經常不擇手段,在以叢林法則為前提的三國中,誰的拳頭大誰就厲害。然而劉備卻反其道而行,自從在逐鹿起兵,邊將仁義的來標榜自己,無論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劉備的仁義在當時簡直就是當代偉人般的存在,成功的吸引一大批人才。

2.劉備重感情

當初在長坂坡之戰中,趙雲為了就劉備唯一的血脈劉禪,七進七出曹操的陣營,導致自己身上的傷口有數十起,劉備見狀一把摔開劉禪,哭著對趙雲說“為了一個豎子幾乎損失一員大將”。此外在關羽被東吳殺害後,劉備舉全國之兵帶喪討伐吳國,雖然最後失敗,但也向眾人表明自己的重感情。重感情講義氣固然很好,但也是成也在這裡敗也在這裡。

3.劉備能夠禮賢下士

劉備當初起兵的時候,身邊一個謀士都沒有,劉備自己也深知自己的短板,因此在徐庶走後,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也是非常感動,更是鞠躬盡瘁的替劉備賣命。而其他的君主都是以一紙招賢令將人才拉來,沒有像劉備一樣彎下身軀來求賢。

因此關羽、張飛等人之所以願意一直跟著劉備,是因為在三國時代由於道德的喪失,仁義、重感情、講義氣的人幾乎沒有,呂布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因此曹操才會痛殺呂布,而劉備簡直就是一個正面案例,大家覺得跟著劉備有安全感,劉備更是會真心實意的對待他們。

玄德真英雄也

劉備在夷陵戰敗後,撤退到永安宮,負責防守江北的黃權後路被吳軍切斷了,無法和劉備的軍隊匯合。他不願意投降渣權,於是一扭頭帶著部隊去北方投降魏國了。曹丕很高興,對他很好,還問他:劉備會不會怪罪他、繼而遷怒他留在蜀地的家人,把他的家人滿門抄斬什麼的。黃權很肯定的說,決計不會,劉備不是那那種人。蜀漢這邊聽說了黃權投降的這件事後,有關部門就要依法去追究黃權家人的責任,報告給劉備時,劉備嘆了口氣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於是不允許追究此事,對待黃權家人的待遇,一如既往。黃權留在蜀地的兒子黃崇,後來還入了尚書檯,擔任尚書郎的官職,最終在鄧艾入蜀時戰死於綿竹,為國捐軀。

呂蒙襲擊荊州,駐守重鎮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居然獻城投降,關羽進退無路,兵敗被斬。按律也應當追究家人的責任,可是當糜芳的兄長糜竺把自己綁起來去見劉備時,劉備卻親自為他解綁,認為弟弟的事情,和哥哥無關。對待糜竺,也是一如既往。

拿這兩個一如既往,和曹丕于禁之事、孫權陸遜之事比一比,你想,劉備的手下能不死心踏地地追隨劉備嗎?再仔細品味一下,曹操統一河北後燒燬掉所有繳獲的密信,就知道為什麼曹操說出那句話了,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導讀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前言:

公元197年,剛剛至弱冠之年的諸葛亮來到荊州,因為諸葛亮與劉表有親戚關係加上荊州在東漢末年還比較安定,諸葛亮這時期隱居於隆中,在隆中這段時間,諸葛亮與他的朋友們一起對天下形勢與各割據軍閥多有討論與分析。當年他的本意是來投資劉表,奈何劉表沒有共逐天下的野心,只想割據一方而自保,諸葛亮非常失望,只能待在荊州繼續尋找另一個目標。

如果說早年諸葛亮沒有投標曹操的心思那絕對是假的。當他把他的想法與分析給朋友們拿來討論時,結果有兩種意見出現。龐德公、司馬徽、徐庶認為曹操野心勃勃,必不是久居人下的人物,從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思,有取而待之的可能這人陰險狡詐,加上身邊謀士眾多,如:荀彧叔侄、程昱、郭嘉、劉曄等人,才智不在你之間。還是另擇明主。而孟公威、石廣元卻認為曹操求賢若渴是割據軍閥中少有的明主,以你的才華一定會被重用。

總結:

諸葛亮根據雙方的意見,又對天下的形勢詳細的分析,認為此刻天下還無明朗的局面,可以待價而沽。隨著劉備兵敗前來投靠到劉表,諸葛亮注意到劉備,根據各種資料對劉備有了大致瞭解。加上司馬徽的推薦,諸葛亮分析了劉備的現實情況,知道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從而導演了“三顧茅廬”這場戲。而劉備當時正處於將不過關張趙,謀士只有糜芳兄弟,急需一位真正有才能的謀略之士,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著同樣目標的諸葛亮與是和劉備一拍即合。隨著在劉備軍事戰略上的指揮運用多次大勝。諸葛亮的謀略讓常有敗績的劉備佩服的五體投地,越來越依重諸葛亮,從而奠定了在劉備心裡的地位,雙方共贏的想法,從此兩個人開始了在歷史舞臺上大展鴻圖……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古往今來,中國的歷史上可謂是出現過無數的能人異士,他們有的才華橫溢,有的未卜先知。而今天咱們要說的諸葛亮,我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如今也算是,人盡皆知的一個歷史人物,他有著非常厲害的智謀和遠見。幫助劉備三分天下,成就了帝業。那麼說到這裡大家會不會有個疑問呢?就是諸葛亮為何不去輔佐曹操,這個三國中最強大的一方?反而來輔佐三國中最弱小的劉備呢?

我們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情況。在曹操和袁紹打仗的時候,袁紹敗給了曹操,之後曹操基本上就屬於統一了北方。而孫權則是繼承兄父之業,佔據江東,成為了僅次於曹操的存在。劉備在這個時候基本上還啥都不是。

按正常邏輯來想,諸葛亮出山應該輔佐曹操才對,這樣他便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諸葛亮為何沒這樣做呢?他又為何在劉備三顧茅廬後選擇跟隨劉備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

就是他如果投靠了曹操,很可能得不到重用和發展空間,因為,曹操帳下,且不說曹操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他帳下的謀士那也是多如牛毛,其中不乏有能比諸葛亮之才的人,戰將那更是數不勝數。

而他選擇投靠劉備,那可就不一樣了,眾所周知,劉備在成事前,手下最缺乏的就是謀士,直到諸葛亮出現,他才發展起來。諸葛亮選擇跟隨劉備,就能夠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同時還更容易讓自己出名,再加上當時劉備手下的將領也並非很多,出名的也就關張趙三人。

故此,簡單的總結一下,諸葛亮不選擇曹操,而選擇劉備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這個8個字“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他在劉備帳下能夠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但他如果要是去輔佐曹操,那頂多只是曹操手下的一個參軍,根本無法達到如此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