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者”宁德时代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潜伏者”宁德时代

这家动力电池行业的“独角兽”公司,将触手伸进了充电桩市场。3月6日,一家名为上海快卜新能源科技的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科技、电池科技、停车场(库)经营,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其背后股东正是新能源动力电池大鳄宁德时代。根据天眼查所公布的股东信息显示,快卜新能源拥有两个股东,分别为出资2550万元人民币、持股比例为51%的福建百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出资2450万元人民币、持股比例为49%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意味着这家刚刚在2019年实现32.9GWh装机量,并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将涉足下游充电桩市场。其加入充电桩市场业务的时间节点耐人寻味。

万亿基建,充电桩市场或成突破口

受开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热情异常低迷,基建投资成为当下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方式。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其中特别指出,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的7个新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项目。随后北京、河北等13个省市,相继公布了总投资额近34万亿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就包括了“新基建”项目。

此前,工信部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进行修改,将设计与生产分离,旨在为新能源车代工模式扫清障碍。未来,新能源汽车很可能迎来回暖态势,也将进一步扩大充电桩的潜在缺口。在此发展趋势下,将充电桩建设明确纳入“新基建”的名单上,意在通过政策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而当下中国充电桩建设仍面临着巨大缺口。截至2019年底,中国充电桩仅为120万台,车桩比约为3.5:1,充电桩建设缺口明显。

在此背景下,宁德时代意图搭上政策“顺风车”加快新能源版图建设的目的昭然若揭,尽管其在接受采访时否认了这一看法。然而,作为充电桩市场新军,宁德时代欲抢占现有市场份额并不容易。以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代表的“头号”玩家牢牢把握着“游戏规则”。3月5日,特来电刚刚获得13.5亿元的A轮投资,并有计划实施拆分上市。公开资料显示,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运营商只有8家,分别为特来电14.4万台、星星充电11.2万台、国家电网8.8万台、云快充3.3万台、依威能源2.5万台、上汽安悦1.8万台、中国普天1.4万台、深圳车电网1.2万台。这8家运营商已鲸吞市场总量的90%。

“潜伏者”宁德时代

寻求整车制造,宁德时代只差临门一脚

“铺大饼式发展”。在动力电池市场“一枝独秀”,又将涉猎充电桩市场,一个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只差整车制造一项。尽管宁德时代从未公开透露过造车计划,但其缜密的新能源造车计划已初现端倪。与传统燃油汽车不同,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为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技术。除了掌握完备的动力电池技术外,宁德时代早在2018年,就已开始谋求整车制造的技术储备。当年,宁德万和投资集团注资成立宁德时代电机科技有限公司,在当时被认为其意图率先在业内形成新能源汽车电动系统的“总成效应”,成为一体化的新能源零部件供应商。2019年4月17日,宁德时代与华为在上海签订合作协议。牵手“不造车”的华为,有业内人士认为,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无人驾驶以及算法层面优势明显,结合宁德时代本身在动力电池市场的龙头地位,可能会为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整合提供基础IC方案。

显然,在三电技术均埋下伏笔的宁德时代,只缺少整车制造一个最终输出环节。汽车行业分析师曹鹤认为“上游零部件企业不会甘心永远只做供应商。无论是电池或者电机企业,一旦获得资本便会积极投资整车企业,因此增强在整个行业的话语权成为企业追逐的重要目标。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产业链融合的一种形式。随着资本的多次投入,不排除在未来的3-5年后,也可能出现类似'宁德牌'汽车"。

2018年,宁德时代在中国市场投资了首家造车新势力-拜腾。在经历了造车新势力“下饺子”般末路狂花式的野蛮增长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出现严重的产能和品牌过剩,造车新势力“淘汰赛”在2020年已进入补时阶段。资本的“烧钱”游戏落幕在即,多家造车新势力已陷入负债危机,这对于“持币观望”进入整车生产的宁德时代不可谓一种快捷方式。

无独有偶,2020年1月英国天空新闻台称,宁德时代正考虑入股深处债务危机的英国车企阿斯顿·马丁。其表示,宁德时代是最近几周与阿斯顿·马丁及其顾问进行谈判的多家公司之一,若二者合作,宁德时代将为阿斯顿·马丁提供未来车型所需的电气化技术。尽管阿斯顿·马丁最终未能与宁德时代牵手成功,但足以表明宁德时代正寻求加入整车制造的机遇。

“潜伏者”宁德时代

新四化路口,落后就要挨打

尽管宁德时代仍稳坐动力电池市场头把交椅,但相比传统燃油发动机更新速度,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材料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不进步就等于退步”。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不会成为动力锂电池的终点,而全固态电池取代液态电池成为主流是大势所趋。3月9日,三星正式公开了其全新研发的一款高性能、长寿命的全固态电池。其表示,目前研发的软包电池原型可以让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达到800公里,循环寿命超1000次。

此外,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也开始了其下一代电动汽车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研发。据了解,该项目预计投资100亿日元(约合5.8亿元人民币),由本田、丰田、日产、松下等23家汽车产业链的公司,以及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组成,预期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技术。然而,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独角兽的宁德时代,却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显得谨言慎行。一位宁德时代电池开发负责人表示,宁德时代虽然已制作样品,但是实现量产恐怕还要等到2030年。

显然,在固态电池研发已落后身位的宁德时代,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技术优势转变为财务业绩上的增长,成为其当务之急。而从搭政策“顺风车”进入充电桩市场,掌握三电核心技术意图进军整车制造的表现看,“宁德时代牌”汽车离面世似乎不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