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嬉啤士的修道院風格啤酒

最近嬉啤士釀了兩款修道院風格啤酒,味道都不錯。如果你是一個啤酒愛好者,一定會聽過修道院啤酒的“傳說”。修道院啤酒某種意義上形成了一個隱性的啤酒品牌,在市場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但也有很多人不是很清楚修道院的來歷和情況。其實修道院啤酒本身不是嚴格意義上啤酒風格類型,在中文語境中的修道院啤酒更是概念模糊。所以今天嬉皮士就來講一下自己對修道院啤酒的一些認知,希望能拋磚引玉,大家來一起聊聊修道院的那些事。

起源:愛喝酒的洋和尚

修道院作為一種宗教組織和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記得小時候常看一部法國喜劇電影《虎口脫險》。其中有一個橋段是士兵躲進修道院的酒桶裡,以此成功逃過了法西斯的追捕。而且在這個電影裡可以看到修道院的酒桶那是相當多。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其實在歐洲,修道院釀酒有著悠久的歷史,當然最開始是釀造葡萄酒。

和中國和尚不同,基督教修道院裡的洋和尚(修士)毫無疑問是愛喝酒的。這和基督教的宗教信仰是有關係的。

葡萄酒的歷史和基督教歷史幾乎不相上下。葡萄酒最早起源於中東波斯,而基督教發源於近東的地中海沿岸,兩者地緣關係相當近。後來猶太人在公元前也已經會種植葡萄,並釀造葡萄酒。基督教正是從猶太教脫胎而來,因此《聖經》中有大量葡萄酒的記載也就不奇怪了。更重要的是,在基督教教義中紅色的葡萄酒代表著耶穌的血,是聖血。在聖餐儀式上,基督徒飲用葡萄酒就相當於喝耶穌的聖血,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因此基督教和葡萄酒就緊密地聯繫到一起。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But,當基督教往北面蠻族地區傳播時,有個小小的問題就出現了。遠離溫暖溼潤的地中海,北方氣候乾燥、寒冷,種不了葡萄。沒有葡萄哪來的葡萄酒呢?於是,麥子就粉墨登場了。種不了葡萄,咱可以種大麥啊。釀不了葡萄酒,咱做個啤酒唄。

實際上啤酒的歷史比葡萄酒還要長,兩者發源地也極其接近,甚至啤酒更廣泛流傳於歐洲大陸,包括地中海沿岸和英倫三島都有做啤酒的,不侷限於所謂北方蠻族地區。但有趣的是從古典時代的希臘、羅馬到基督教時代的東西羅馬都對啤酒不待見,一直覺得它是蠻族玩意,喝了輕則敗家,重則敗國。所以修道院做啤酒的歷史要比紅酒晚了許多。

直到公元5世紀左右,當修道院從地中海發展到北方的蠻族地區後,才有修士嘗試著釀造啤酒。即便如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修道院和修士為啤酒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據說,在瘟疫流行的歲月中,高溫燒煮過啤酒成為歐洲人的“安全飲用水”,對那時歐洲人抗擊疫情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ps:歐洲人普遍喝不煮的生水)

因為修士工作認真負責,對品質一直相當高的追求,久而久之修道院出品的啤酒也成了高品質的保證,修道院啤酒的口碑逐漸建立起來。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Trappist 的傳說

修道院啤酒這一說法實際上並不是嚴格的一種啤酒風格分類,它更聚焦在製造者身份上。在中國的語境中修道院啤酒的涵義更加寬泛和模糊,並沒有明確的界定。在歐洲則不同,和修道院、修士有關的啤酒都有明確的界定和專門名稱。

目前歐洲所謂的修道院啤酒主要有兩大分支。其中一支叫Trappist。如果要說清歐洲修道院釀啤酒那檔子事,就不得不提這個Trappist。Trappist的詞根是Trappe。Trappe是一個修道院或修道會派別的名稱,Trappist實際上原意就是這個派別修道士。這個修道會派別隸屬於熙篤會( Cistercians)。熙篤會是一個特別強調嚴酷清修的修道會組織,主張過一種極簡的修行生活,在十世紀到十三世紀期間曾經在歐洲非常盛行。但十三世紀之後它就式微了。直到十七世紀中葉,Trappe這個修道院派別重拾了熙篤會衣缽,而且教規變得更嚴厲、艱苦,成為熙篤會中的嚴修派。可以說他們是天主教修道會中最嚴酷清修的一個派別。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Trappe派認為清修必須和體力勞動結合,禱告和勞動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他們最終目的是恢復聖本篤所倡導的原始純潔。因此修院只能保有修士能自耕的土地,而且手工業也進入修士的生活中,重新取得了重要的地位,衣服除了一件長袍之外,別無長物。最誇張的是在平時修士們要保持靜默,一年到頭都不會說一句話。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公元1664年,法國的La Trappe修道院放寬了修道士修行時的戒律,允許在齋戒日以喝富含高營養成分的啤酒代替食物充飢,但啤酒必須由修道院內的修道士自行手工釀造,因為修道士必須用自身的勞動換取賴以生存的食物。看名字就知道這個修道院正是Trappe派的開山鼻祖。此後隨著Trappe修道院向北擴張、發展,其他Trappe修道院也效仿自釀啤酒,這樣即保證了修道士清苦修行的決心,也向參與彌撒的客人展示出了他們的殷勤好客,同時售賣啤酒可以補貼修道院的開支。於是Trappist做啤酒的美名傳遍了歐洲。人們酒習慣把修道院裡修士們做的啤酒直接叫做Trappist,這也就開啟了長達幾個世紀的修道院啤酒歷史。


修道院啤酒的分類

時至今日,隨著一代又一代Trappist修士的努力,修道院啤酒已經成為當今啤酒業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啤酒分支。修士們恪守著傳統啤酒釀造工藝,締造了一個經典的啤酒品牌。他們釀出來的烈性啤酒,口味厚重,香氣濃郁,回味持久,產量不大卻風靡整個世界。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修士釀造的啤酒都能貼上“修道院啤酒”的標籤。尤其是Trappist的修道院啤酒有著非常高的門檻。

這裡就要說回歐洲對修道院啤酒的兩大分類或者叫認證體系。

一類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修道院啤酒始作俑者Trappist們的出品,這類啤酒可以貼上“Trappist”的標籤,簡單來說貼有Trappist標籤的是最正宗的修道院啤酒。這一類啤酒都出自於Trappist旗下的修道院。他們有自己的聯盟組織,叫做ITA(International Trappist Association)。所有Trappist啤酒都是這個組織認證的。

Trappist修道院啤酒之外,在歐洲還有一種Abbey(修道院)啤酒。這一類通常是一些沒有納入ITA組織的酒廠製造的。但要叫Abbey啤酒也是有門檻的,一般都獲得了修道院的授權才能生產。與Trappist一樣Abbey也有一個組織和認證機構。比利時有一個啤酒公會組織,他們會對符合標準的啤酒授予Abbey啤酒的認證。Abbey這一類修道院啤酒認證門檻相對低了很多(仍舊要求和修道院有淵源),所以產量更大,品種也更多,僅僅在比利時就有超過70家生產Abbey Beer的酒廠。不過這一類修道院啤酒的生產實際上並沒有修道士的直接參與。其實還有一類修道院風格啤酒,它們啥認證也沒有,只是模仿修道院風格釀造的啤酒。因為和修道院沒有任何關係,這種酒在歐洲不能叫修道院啤酒,頂多貼上“Abbey-style(修道院風格)”的標籤。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Trappist產品標誌

以上兩種修道院啤酒的分類和認證其實也是二戰之後發生的事。此前並沒有如此明確的分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許多和修道院沒有瓜葛的酒廠都打“擦邊球”製造所謂的修道院啤酒。Trappe修會對這些“假冒”也是睜一眼閉一眼。和佛教寺廟的和尚一樣,他們一般是不會涉足世俗世界的紛爭。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有一家酒廠直接在酒帖上印上Trappist的名號,比利時的一家修道院就再也坐不住了,直接把“冒牌貨”告上法庭。比利時的商貿法庭非常支持修道院的訴求,法庭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了,Trappist啤酒必須由這一派的修道院和修道士直接主導釀製,或者由修道院組織授權,否則就只能叫做Abbey。也就是從那時起Trappist有了明確的界定,和Abbey有了明確的區隔。另一方面Trappist也開始了起現代化、全球化的歷程。目前世界上有21個修道院隸屬Trappist,而其中做啤酒的有14個。最初Trappist的修道院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時期為躲避戰亂遷徙到了更北面的比利時境內。所以現在大部分做啤酒的Trappist修道院在比利時境內。但後期又逐步向荷蘭轉移,新增的許多修道院都在荷蘭境內(其實就在法國、比利時、荷蘭交界處最多,相當於長三角的大小和範圍)。並且進一步把Trappist發揚光大的當屬荷蘭境內的修道院。原先在世界上出名的幾家Trappist修道院雖然在比利時北部,實際上也是講荷蘭語的。所以現在荷蘭語在Trappist中是最強勢的。而現在在全球化背景下Trappist修道院已經遍佈全球,不再是歐洲北部地區的“專利”,最遠已經到達北美了。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目前Trappist啤酒也有了比較明確的認定標準,它們有三個共同特徵,或者說界定標準。首先它是在修道院裡由修士釀造的(後來放寬到修道院周邊釀造也可以)。前面已經說了Trappe的教規規定食品都要修士自己動手做。所以他們的啤酒絕沒有外人插手,修道院的修士們至今主導者啤酒生產。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修士們至今還在採用中世紀的“土炮”釀酒。事實上現在的Trappist都已經使用了最先進的啤酒釀造機械來釀造。相比於用什麼機器釀造,Trappist認證體系更看重是誰來釀造。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Trappist啤酒的第二個共同特徵是使用上發酵傳統工藝。它們嚴格按照上發酵工藝釀酒,主要原料也依舊是水、酵母、麥芽、啤酒花。它們製作的酒酒精度比較高,一般都在5度以上,最常見的是8-12度之間。同時出於宗教信仰的要求,修士們選擇原料時都會非常嚴苛,這也是其品質的重要保證。另外修士們常會使用比利時糖、香菜籽等非常比利時風格的輔料。不過這個特徵在今天啤酒趨向多元化的大形勢下也受到挑戰。有的Trappist正在嘗試各種風格的啤酒,甚至包括下發酵的拉格。

最後Trappist有著嚴格的修道規則,這就意味著Trappist不會像工業啤酒那樣超大規模地生產,通常產量很低,並且所得收入都會用於修道會的建設或其他慈善活動中,也就是說所有Trappist啤酒生產實際上是非盈利性的。

不過在全球化、工業化的影響下,Trappist的產量實際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低了。另外雖然還是非盈利,但經過中間商將啤酒發往世界各地後其價格也並不便宜。

Trappist和Abbey這兩種分類某種程度上有點像白葡萄酒中香檳和普通氣泡酒的分類,主要分類依據就是產地。只不過啤酒這裡更細化到了酒廠。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從風格角度上來看修道院啤酒,它並非一種鮮明的風格樣式,而是比較籠統寬泛的,大體上修道院啤酒介於比利時深色烈性艾爾和淡色艾爾之間。從工藝或風格上細分的話,它又可以分為單料、雙料、三料、四料。

這種分法既可以看作是風格角度上將修道院進行分類,也可以簡單看作用料和酒精度的高低來分。這種分法在比利時很通行,單料到四料都有自己的專有名詞,而且經常會標註在酒瓶上供消費者識別。

我們先來講講三料,英文或法語、荷蘭語寫作tripel或triple。這類在修道院啤酒中很常見。它的顏色一般是金色,比我們平時普通工業拉格的淡金色要深一到兩個色度。它屬於比利時烈性金色艾爾,酒精度比較高,平均在8%左右。這個酒口感上最突出的是有成熟水果的甜味,香氣也比較濃郁,苦味不強,沙口感強烈。

另一種最常見的修道院啤酒是雙料。英文名字寫做dubbel或double。雙料的顏色是棕褐色的,比三料要深很多,酒精度卻低一些,但一般也都超過6%。它最大特色是焦糖味比較濃。這是因為一般都會在雙料加入比利時糖,這樣做既加深了酒的顏色,也帶出了焦糖味。

剩下兩種是四料和單料。先來說說四料。四料的英文單詞最複雜——quadrupels。這種酒應該歸類到比利時烈性深色艾爾,也有人乾脆叫它們為修道院艾爾。從數字排列順序上你應該也能猜到這種酒,酒精度最高。通常都能夠在9%以上,和葡萄酒或者中國南方的黃酒酒精度不相上下。顏色和口味簡單來說是就是雙料的“plus”版本。與四料相反,單料是最小清新的。單料外文寫做enkel或single。它的酒體和酒精度都是很輕的(相對其他修道院啤酒),一般酒精度低於5%。修道院內部對他有另一種稱呼叫做“refters”。這個單詞本意是“食堂”。其實這種酒是修道士自己的口糧酒,是修道士平時自己當水喝的酒。正因為是普通口糧酒所以很少流通到修道院外的世俗渠道。在市場上很少見這種酒,可能只有在修道院裡才能喝到。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目前,在中國市面上已經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修道院啤酒了(雙料到四料都有)。它們有各種各樣的外形和裝飾。如果是正宗修道院啤酒都會在酒身上都會標“Trappist”的字樣和認證Logo,有時也寫作“Trappistes(法語)”、“trappisten(荷蘭語 )”。看到這個單詞你就大可放心的開瓶暢飲了。現在國內零售端最常見的Trappist有智美(Chimay)、羅斯福(Rochefort)、西麥(Westmalle)、拉特拉普(La Trappe)等。

至於Abbey啤酒那就更多了,它也有自己的認證標誌(見下圖)。這類酒多少和修道院有些淵源的,品質其實也相當不錯了。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比利時啤酒公會授權的Abbey認證標誌:Erkend Belgisch Abdijbier(英文 :Certified Belgian Abbey Beer)


就我自己喝過幾種修道院來說,它們的口味還是有統一性的。首先它們的酒體多會非常厚重,感覺顏色上棕褐色比金色的多,喝的時候能明顯感受到酒精的存在。另一個特色是獨特的香氣和焦糖口感。修道院啤酒的啤酒花味其實不重,苦味也適中,但因為比利時傳統香料和一些糖的加入讓它擁有特別的香氣和焦糖味,同時酵母香氣也很重,回味悠長。修道院啤酒絕不屬於易飲啤酒,更適合喜歡厚重口感“老鳥”。配餐方面個人感覺更合適配牛排之類的紅肉正餐。

Trappist有多少

說了那麼多,你要是有興趣的話,記得一定要先試試Trappist認證的修道院啤酒。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現在根據Trappist的官方網站顯示,在他們體系內有十四家修道院出啤酒。另外值得一說的是Trappist修道院還出品其他食品和生活用品比如麵包、餅乾、香皂等,這些東西都是修士自己做的,甚至他們還有住宿服務,類似中國寺廟為居士提供修行住宿的服務。感興趣的可以在它們的官網上查看。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十四家Trappist一覽

Achel - Achel Trappist®, produced by the Achelse Kluis brewery.

La Trappe - La Trappe Trappist® produced by Koningshoeven Abbey.

Chimay - Chimay Trappist® beer, produced at Scourmont Abbey.

Rochefort - Rochefort Trappist® produced by Our Lady of Saint-Remy Abbey in Rochefort.

Westmalle - Westmalle Tripel, Dubbel and Extra Trappist®, produced by Our Lady of the Sacred Heart Abbey in Westmalle.

Westvleteren - Trappist® Westvleteren, produced by Sint-Sixtus Abbey in Westvleteren.

Zundert - Zundert Trappist®, produced in the brewery at Maria Toevlucht Abbey.

Stift Engelszell - Trappist® beer produced by Stift Engelszell Abbey.

Mont des Cats - Mont des Cats-Trappist® beer, produced by the abbey of the same name in French Flanders.

Spencer Trappist - Spencer Trappist® produced by Saint Joseph’s Abbey.

Tre Fontane - Tre Fontane Trappist®, produced by the brewery at Tre Fontane Abbey.

Cardeña - Cerveza Cardeña Trappist®, produced by the Monastery of St. Peter of Cardeña.

Mount St. Bernard - Trappist® beer from Mount Saint Bernard Abbey.

Orval - Orval Trappist®, produced by Orval abbey.

這十四個品牌大部分都能在網上找到,在實體零售店裡則有三四個品牌非常常見。下面就重點介紹幾個國內最常見的Trappist修道院啤酒品牌。

Rochefort(羅斯福)

羅斯福可以說是中國最容易找到的Trappist品牌之一。據我的觀察它和下文提到的智美是國內修道院啤酒兩大領軍品牌(商業上)。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羅斯福其實是比利時的地名,也是修道院所在地,而修道院全稱叫Our Lady of Saint-Remy Abbey(聖雷米聖母院)。其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末。最有趣的是它因為戰爭被摧毀過,後來“同門”的修道院前來援助,幫助它恢復釀酒。不知道兩者間的配方是不是有互通的地方?

熟悉羅斯福啤酒的人都清楚,它有6、8、10號三種酒。我們先來說說三個數字是什麼意思。實際上三個數字代表原麥汁含糖的比重。計算含糖量通常有兩種單位,一種是柏拉圖(Plato),縮寫是P。我們平時在工業啤酒上外標籤上看到的原麥芽糖濃度大都使用這個單位。另一種單位是初始比重度(original gravity),縮寫是OG。兩者其實都是表示釀造的原麥芽汁裡的含糖量。使用後者是比利時的傳統,但現在還在用的也不多了,即便在Trippst體系裡也就一兩家在用。羅斯福就是使用OG的修道院酒廠之一。6號的6實際指OG為1.060,換算成柏拉圖是15P。以此類推8號,是OG1.080,10號是1.100。原麥芽比重實際上和酒精度呈正比例關係,比重越高酒精度越高,所以通過這些數字可以判斷出啤酒的烈度。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羅斯福三款酒都是深色的,酒精度依次升高。其中10號是最被推崇的一款酒。10號顏色棕紅,有很重的麥芽香氣,入口時水果氣味明顯,還帶著果脯的幹甜、紅糖的甘甜、梅子的微酸和酒花的苦味。

Chimay(智美)

智美是老牌的Trappist之一,也是在中國最流行的修道院品牌之一。智美酒廠屬於斯高蒙特(Scourmont)修道院。1850年夏天,一小批僧侶來到斯高蒙特高原,他們建立了住所和修道院,並在修道院周圍建起農場、啤酒廠、奶酪廠。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智美啤酒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修道院啤酒之一,現代釀酒技術的運用,能保證啤酒穩定的高質量。當然為恪守教規,現代技術仍舊要尊重修道士們的傳統,酒廠只在早上7點至下午4點運作。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在智美的官方網站上可以看到一共有5種酒。其中4種是一樣大小的小瓶裝(330ml),它們被不同顏色瓶身貼紙、瓶蓋來區分,分別是金、紅、白、藍這四種。市面上銷售的主要是後三種,它們分別可以對應雙料、三料、四料。除了小瓶裝還有一種大瓶裝的(750ml)智美,是一種木桶發酵的修道院四料。在不同年份,修道院會採用不同木桶發酵,因此也帶出不同木桶的風味。例如2015年使用的是橡木桶(來自法國、美國),2016年用了白蘭地木桶,2017年用了朗姆酒酒桶,2018、2019年使用了威士忌橡木桶。每年智美會為這些酒出一個官方的風味輪,可以去智美官網查看。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2019年大瓶木桶發酵智美風味輪


除了經典的木桶發酵,藍色瓶蓋的(俗稱藍帽)一直是修道院啤酒中具有標杆地位。它酒精度是9%,具有深棕色(幾乎接近黑色)

的外觀。一開瓶藍帽就會散發出馥郁的果香和醇厚的酒香,當然還有新鮮酵母的芬芳和薔薇花的氣息撲面而來。喝入口中,先感受到濃郁的水果甜味,然後是焦糖的香味,再轉變成咖啡的香味。隨之,苦味顯現,在喉部迴盪,衝擊著感官。最後苦味褪去,果香、焦糖味再次現身,鋪滿整個口腔。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藍帽和木桶發酵是最值得體驗Trappist。如果一生只能喝一次修道院啤酒,我建議可以在這兩者間選擇一種喝。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智美的修道院還出品高品質的奶酪,而且修道院還提供啤酒與奶酪搭配食用的貼士,據說那樣才是最完美的食用方法。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Westmalle(西麥)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相較於比利時其他幾大修道院啤酒,西麥算是比較低調的,生產和銷售全由修道士們自主決定,其經營模式為限量生產,不作任何營銷策劃,幾乎全憑口碑。Westmalle修道院建於1794年,位在比利時佛蘭德省安特衛普(Antwerp)的郊區,由於該修道院在馬萊(Malle)以西,因此命名為Westmalle。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西麥1836年開始釀造Trappist啤酒,在1852年、1934年先後開始釀造了雙料和三料啤酒,均被定義為這兩種啤酒風格的鼻祖,直到現在仍在堅持以最初的配方釀造經典的雙料和三料啤酒。

現在西麥修道院釀造三種酒分別為Triple(三料)、Dubbel(雙料)、Extra(單料,不商業銷售)。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Westmalle Tripel(9.5%)是西麥最有名的一款酒,歷史可以追溯到1932年,當時修士們自信的給他取名“超級啤酒”,直到1956年才正式叫Tripel。它的顏色是金黃色的,酒體非常清澈,聞起來帶有成熟香蕉的香氣和可愛的啤酒花香氣。它的泡沫細膩度中等,入杯後消散較快,但酒體上層會一直覆蓋薄薄的一層。這個酒入口時殺口感適中偏強,然後麥芽的香甜味道充滿口腔,之後水果味道(主要是香蕉和香草的那種細膩的香甜味道,還有一點點有點像丁香的略帶辛辣的香氣)和酵母的酯香味道一點點擴散出來,最後以酒花單純的苦味收尾。這酒的回味則是濃郁的麥香和一點酒香。總體上這款三料具有精緻,優雅的特點,口味溫和,帶有水果香氣,微有苦味,酒精味並不重。 據修道院自稱它複雜的特徵來自緩慢的釀造過程及其裝瓶二次發酵的工藝。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西麥也有自己的官網,而且做得非常細,包括食品搭配、釀造過程等都能在網站找到答案,甚至他們還貼心的給出了菜譜。根據西麥官網資料,他們家三料非常適合搭配草莓和幹牛肉,也可以與魚搭配。

Westvleteren(西弗萊特倫)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這家修道院名字很拗口,有點難讀準音,更難的是買到它家的酒。

Westvleteren修道院地處Ypres(一戰最慘烈的毒氣戰發生地,不知那些化學武器對酵母的突變有沒有影響)西北部,在法國比利時國境線以北10公里,生產三種啤酒:Blond(5.8%),8(8%)和12(10.2%)。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它一直採用24小瓶木欄裝的形式售賣,而且只在修道院門口賣。它的酒瓶初了瓶頸有一圈突出並刻有Trappist字樣外,沒有任何其他裝飾。西麥最初也採用這樣“原始”的銷售模式,現在只有它還在堅持“傳統”。

隨著時代進步,銷售“傳統”也已經“互聯網+”了。看似很現代,其實操作起來更復雜了。首先絕大部分酒只有在修道院自己的官方網店才能買到。其次上網店購買前,需要先上修道院官網註冊,註冊需要提供非常詳細的個人身份信息,甚至連車牌號碼都要預先登記。註冊成功後,就獲得資格在網絡商店排隊等預約。是的,還是要排隊,在你前面有大把的人排著呢。直到輪到你了,你才能上網店看看還有哪些剩下的酒,預約購買你中意的產品,同時選定前往修道院提貨的日期。注意,修道院並不是每天都能提貨的,最起碼週五到週日恕不接待,其他日子一般也就下午兩三個小時接待提貨。確認訂單後就要立刻支付,完成後會收到一些認證碼和訂單信息,到時候憑這些碼和訂單信息提貨。不過你要記得開著你原先登記的車去,要不然修道院可不放你進去。最令人著急的是,網店並不是24小時的。通常一個月只有半天開放,所以即便是住在修道院隔壁要買到酒也要等上幾個月。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修道院把售賣搞得那麼複雜的初衷是保證每一個人都能以最公道的價格享用修道院的啤酒,保持修道院非商業的傳統。但實際上它們這麼一波操作形成了類似“飢餓營銷”的效果,於是它家的酒都“奇貨可居”。以12為例,修道院是24瓶木箱裝一起賣的,售價是45歐元,箱子和瓶子押金是15歐元(可以退),一共60歐元。假設退還木箱和瓶子的話,一瓶酒是1.875歐元,相當於人民幣14元左右。你如果在淘寶上搜索會發現這款酒單瓶售價高達120多元。中間翻了10倍不止。即便扣掉運費、人力等各種費用價格還是偏高的,五到六倍的溢價總是有的。

除了網上訂購,據說修道院的酒廠門口有酒吧可以買到現貨。如果有機會去比利時的朋友記得可要去這個修道院碰碰運氣。

說說修道院啤酒那點事


突然發現已經寫了一大堆,今天,就先說到這裡,剩下的Trappist下次再聊。順便說一下我自己克隆釀造了智美藍帽,有興趣的可以留言給我,願疫情早日結束,我們一起暢飲。我先去喝一杯,乾杯!記得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