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欖家長地帶(ID:educool)
1
兒子放學回來,把鞋一踢,說:“媽媽,你是對的!”
我一愣,兒子把溼漉漉的腳丫伸到我面前:“媽媽,我應該穿皮鞋的,你看,襪子全溼了。”
原來早上,雨下得很大,我跟兒子說:“你穿皮鞋吧,運動鞋不防水。”
兒子卻執意要穿那雙桔色運動鞋,還不耐煩地說:“媽媽,你說了我可以自己做決定。”
我說:“沒問題,我就提醒你可能的後果。”
他點點頭,高高興興地穿著心愛的鞋子上學去了。
自從兒子懂事以後,他要穿什麼衣服鞋襪,週末如何安排,我都會尊重他的選擇和決定。有時候,明明孩子的選擇不合理,我也不會阻攔,只是善意提醒。
朋友總是笑我心太大,其實孩子只有自己摸索、試錯,才能學會獨立、成長。
尼采說過:“一切筆直的,都是騙人的。”
從小沒自己摸索著走過彎路的孩子,面對未來不是一臉茫然,就是走錯一條又一條路。
大型青少年告白節目《少年說》的站臺上,有一位高一男生羅萬豪就是如此。
從小,父母就為他制定各種生活和學習目標,但是到了高中,父母不再給他定目標,習慣了父母規劃的他,如今很迷茫,希望父母能繼續給他設置目標。
一直靠父母牽行的孩子,父母放手之後,孩子一下子就難以把控人生了。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
“太多的父母相信,好爸爸好媽媽就應該保護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因此,他們會包攬孩子遇到的一切困難或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因而剝奪了孩子發展出對自己的信念——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的起伏的機會。”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更不能一輩子為孩子定目標、做選擇,使他們避開各種彎路,一直走在所謂正確的道路上。
因此,為人父母,一定要敢於讓孩子走彎路。
2
尊重孩子的選擇
讓他在“彎路”中獲得人生經驗
去年夏初,氣溫30度,閨蜜8歲的女兒去公園之前,非要穿棉毛衫,那是一套可愛的斑馬裝。
她告訴女兒,今天很熱,穿這樣的衣服,會難受的。
小姑娘的嘴兒撅得老高,頭倔強地揚起:“我不熱!”
作為身經百戰的老母親,她淡定走開:“你開心就好。”
毫無意外,只玩耍了一會兒,女兒熱得大汗淋漓,要求換衣服。
她什麼也沒說,耐心帶她回家,幫她換了一身合適的服裝。
詩人於戈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他經歷不到這些,他就沒有對生活的獲得感。”
高爾夫球選手傑克·尼克勞斯,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球員。
他年輕時,有一次比賽,打球之前,取了一根球杆,爸爸看見他拿的球杆可能不合適,就指著另一根球杆提醒他:“你應該選那一根。”
傑克的爸爸是個業餘球手,也是他那時的搭檔。
傑克聽到後,既沒有生氣也沒有順從,而是平靜地告訴爸爸:“爸爸,這是我的比賽。”
他爸爸聽後,便不再說話。他帶著自己選擇的杆子去了比賽。
比賽結果如何,不得而知,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無論勝負,傑克都能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並從中得到收穫。
父親盡到了勸誡的責任,又充分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孩子雖然不打算聽從父親的建議,但他勇於表達自己,心平氣和地溝通。
可見,父子倆平日裡的相處,便是這樣充滿了愛與尊重。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管孩子容易,放手才難。
3
讓孩子去經歷挫折
讓他在“彎路”中成長
朋友的兒子,前年第一次去參加夏令營,媽媽幫他準備了行李清單,讓他自己一項一項清點準備,並且在家裡進行了簡單的自理能力的訓練及指點。
孩子漫不經心,並沒有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行李也收拾得非常潦草,他媽媽多次提醒他核對清單,他也沒有仔細去做。
朋友說,我把幾項重要的東西悄悄交給了教練,其他的,他沒有準備,我也就裝作不知道。
結果孩子在外面吃了很大的苦頭:
去年第二次去夏令營的時候,孩子早已長了教訓。早早就核查清單,一項項清點得妥妥當當,把行李收拾得一絲不錯,說明書上告知要提前熟悉的東西,自己很自覺地準備起來。
她很感慨地說:“以前外出旅行,每次讓他收拾自己的行李,從來都是敷衍了事,丟三落四,說了多少次都教不會,如今受一次苦,跌一次跤,全都會了。
果然,挫折才是成功的練習。
有句話說:“講一萬句不如自己摔一跤,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少不了。”
孩子必須要自己去感受真實、體會挫折,才能獲得身心的成長。
4
控制孩子不走彎路
最後收穫的可能是叛逆
《陪讀媽媽》劇中,丁一一是個獨自在加拿大上高中的孩子,卻在一樁校園暴力事件中,成了施暴者。
面對可能被開除的危機,他不但不著急,反而竊喜。因為他早就不想在這裡上學了。
他的媽媽得知消息,立即從國內飛來,責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幹,他說:“我就是看他不順眼,就是想打他。”
一個典型的叛逆孩子模樣。
其實,丁一一併不是個壞孩子,相反,是個善良仗義的孩子。
所謂的暴力事件,是因為不滿媽媽安排他出國,他和同學自導自演的惡作劇,希望被學校開除。
尤今在《殊途同歸》中說:“儘管母親在前方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拉孩子,可是,叛逆的孩子總有辦法掙脫母親的手,自行開路。”
他的媽媽李娜,一個精明能幹的職場女性,其目標是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安排一條她認為最好的路。
丁一一懟媽媽:“這不是我想要的,是你想要的!”
李娜在兒子的房門外說:“媽媽都是為你好!”
兒子想走自己的路,媽媽卻希望兒子少走彎路少吃苦,在她鋪好的康莊大道幸福奔跑。結果導致兒子叛逆,母子感情破裂。
傑弗裡·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書中指出,父母只有放棄掌控權,才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效果。
5
有些路在父母眼裡是彎路
在孩子眼裡是他的人生意願
袁泉小時候,父親給她選了一條乒乓球運動員的路,送到體校訓練。但袁泉卻熱愛文藝,父親沒有強迫她,而是尊重她的意願。
11歲那年,中國戲劇學院附中去袁泉所在小學選材,袁泉順利考上。
她父母問:“你要想想清楚,是不是真的想去學習京劇?”
她說:對啊,我真的想去。
也許孩子走的是一條看不清未來的彎路,縱然心中萬千擔憂,父母卻尊重她的選擇,毫不猶豫地支持她。
在她困頓疲憊的時候,父母也沒有給她潑冷水、怪她走了錯路,而是給她堅定而讓人心安的愛與鼓勵:
“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們絕不會在你竭盡全力仍暫時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還要你去拼命。泉泉,切記住,在挫折面前不氣餒,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振作起來吧。”
最好的父母,便是如此,尊重孩子的選擇,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並寄予最深厚的愛與支持。
孩子選擇的“彎路”,不一定就是錯的路,有時候是探索世界、學會成長的路,有時候是孩子經過深思熟慮的人生意願,每條路上有屬於他們挫折與風雨,也有屬於他們的收穫與風景。
米歇爾·奧巴馬在《成為》一書中告訴我們,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懂得傾聽孩子的意願,並在需要時給予幫助和支持。
真正的愛不是束縛和控制,而是自由和支持。
武志紅說:“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與自由。”
當我們不信任孩子能搞定自己的人生時,覺得孩子在走“彎路”時,不妨把這個禮物,送給他。
閱讀更多 覺醒的父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