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粗暴型媽媽or反覆型,你給孩子定“不平等條約”了嗎?

唬爸說

許多我們認為是正常的條約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不平等條約”,一定要遵照他們的年齡、心理特點來制定適合他們的規矩。

我們總喜歡在給孩子“好處”之前答應條件,比如“你只能喝一瓶酸奶”“吃完這塊蛋糕就沒有了”“看完這集動畫片就不能再看了”“講完這本故事書就要去睡覺”“再玩一會就回家”“就買一個玩具”等條件,而孩子為了著急得到都會滿口答應,但當他達到了條件之後往往還不滿足,要求再喝一瓶酸奶、再吃塊蛋糕、再看會電視、再講幾本故事書、再多玩一會、還要買玩具……

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會覺得娃們“說話不算話”,拒絕再為他提供:“你剛剛不是答應了,不可以說話不算數”開始說教,年幼的孩子就會坐地上開始哭鬧。

深思:粗暴型媽媽or反覆型,你給孩子定“不平等條約”了嗎?

我們認為孩子應該從小講誠信,說到就要做到,這在我們成人世界裡是處世根本,於是我們相當然的要求孩子也應該這樣做,要是沒做到就是不守諾言。

但是請反思下,這些承諾並不是孩子自己許下的,而是我們替他設下的,孩子同意只是因為可以繼續得到自己眼前想要或者喜歡的東西,但是孩子並沒有意識到這是最後一次。


我們站在家長的高度為他們設限,在他們吃得開心時或者玩得盡興時以保護之名來中斷,這是強勢家長經常對孩子做的事,因為小孩子實在太好欺負了。憑他們弱小的力量根本無法與家長抗衡,但細細思忖下,大人未必都能辦到的事情為什麼要要求一個小孩子這麼做呢。

試想下正在觀看一部喜歡的電視劇,劇情正發展在緊要關頭時,這時來一個人要求你不要看電視去掃地,你會願意嗎?如果他強硬地把電視關掉,你會不會咒罵,應該會立馬把他推開,重新把電視打開來看。對於精彩的電視我們大人尚且無法暫停,更何況你去要求一個小孩只看一半,雖然你覺得看多了電視會對小孩視力不好。

媽媽A:走到電視跟前直接了斷關閉電視,孩子開始抓狂。(粗暴型媽媽)

媽媽B:嘗試關閉電視並開始說教,孩子哭鬧無止,開始妥協,重開電視。(反覆型媽媽)。

生活中我們常常吃到一些非常美味的甜點,這時候總是忍不住多吃幾份,雖然知道吃多了對身體不好,但食慾一經打開就停不下來,最後只有等到肚子實在撐不住了才會停嘴。

而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卻要求很嚴格,當孩子吃了很多塊餅乾之後還想繼續吃,我們總是擺出一副教訓的姿態要求他們停止,但往往沒有孩子願意就此停嘴。

媽媽A:直接沒收甜食,孩子開始抓狂。(粗暴型媽媽)

媽媽B:嘗試沒收甜食並開始說教,孩子哭鬧無止,開始妥協。(反覆型媽媽)。

喜歡看小說的朋友都有過這種經歷,當自己代入到書中的角色之後,恨不能一直看到結局,中間特別討厭被人打擾,即使真的被人中斷了,腦子還是沉浸在前一刻看的情節裡。小孩對故事書的渴望就是如此,看完一本覺得好看就會一直要求看下去。

那到底該怎麼做?有沒有相對合理的方法?這是我一直在深思的問題。

在此之前 ,我們有必要想一想A粗暴型和B反覆型的做法可能會帶來哪些不好的影響:

做法A,孩子長期面對這種“粗暴”,會不會學習這種處理事情的方法,換句話說,當孩子漸漸長大,在學校、在社會上會不會做出以強欺弱的霸凌事情,會不會在自認為有理的時候不顧他人感受?

做法B,讓孩子形成“哭鬧=媽媽妥協”意識,從而陷入“無休止哭鬧”的惡性循環。會讓孩子覺得 事先媽媽約定好的事情,也是可以反悔的,可以不作數的,可以“不講誠信”。

我們的做法:

當辰辰快吃完下一塊餅乾時,我們會陪他玩玩一個要用到手的遊戲,讓他投入到遊戲中,分離環境,藉此讓他沒機會再想去拿餅乾,再把甜食默默收起來。生活中配合引入吃零食影響健康類的繪本故事,培養正確的習慣。

當看電視的時間快到時,就找一個更具吸引力的東西來轉移視線,寶寶更喜歡什麼、更愛幹什麼,這個是媽媽最懂得。

如果不想那麼累地講故事,我就會讓孩子給我講,我模仿他要求講故事的撒嬌樣:“爸爸我要聽書,寶寶給我講書”,孩子會覺得自己變成了大人,於是一本正經地開講,辰辰非常喜歡這個玩法,一本接一本按自己對繪本的理解 東拉西扯的講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方法沒有固定形式,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站在孩子角度來思考問題,你就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在設立規矩時問問自己能不能接受,倘若自己都覺得為難的話就不要去難為你的孩子了。

愛孩子,先學會體恤孩子!

——————/ 全文完 /——————


唬爸熊媽

關愛孩子、高質量陪伴

我們和三個娃(不同年齡)生活在一起,老三辰辰(2016年1月12日生)、老二軒、老大羽,軒和羽是辰辰的堂哥,他們有著不同的興趣、不同的性格。唬爸主早教、陪玩,熊媽主打育兒、照料。在這裡有著我們的總結和思考,有著娃們玩過的認知遊戲、探索遊戲、手工、戶外拓展等,覆蓋了語言、數學、藝術、表達、運動、科學等等方面!


——別忘記關注,更多精彩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