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路街道:社區“接線員”聽“嘮叨”解民憂

與往日吹拉彈唱的熱鬧景象不同,這一個多月以來,蘭州市城關區白銀路街道正寧路社區“愛的小屋”內空無一人。

2月初起,身兼社區“解憂接線員”的52歲心理老師李亞鳴每天按時到來,接打百餘通電話,為居民電話“傳愛”。

白银路街道:社区“接线员”听“唠叨”解民忧

李亞鳴從事心理工作10多年,是入駐該社區的一名社工。早晨8點多,她來到“愛的小屋”,還未來得及放下電腦包,兜裡的手機就“嗡嗡”震動起來。手機來電顯示“田老師”,接通後,電話那頭說:“李老師,我又作了些新詩,希望能念給你聽聽。”

轄區居民田老師今年65歲,身患殘疾已有20多年,坐著輪椅,甚少出門。過去,他悶在家寫寫畫畫,累了看電視打發時間,枯燥而乏味。幾年前,社區工作人員注意到他,幫他“走”出家門,和居民一起說快板、拉二胡,融入社區居民娛樂生活。

“愛的小屋”是社區居民給白銀路街道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起的暱稱。近日記者走訪時看到,院落一隅的“流動照片牆”上,貼滿了老人小孩參加活動的照片,十分溫馨。受疫情影響,居民被“禁足”在家。在李亞鳴看來,不同的人,因瑣碎的生活,有不同的心理疙瘩,疫情期間尤為凸顯。“我們要做的,就是用電話、微信連線,用專業知識,傾聽‘嘮叨’,‘雲撫心’解開他們心裡的疙瘩。”李亞鳴說。

李亞鳴的“解憂電話簿”上,滿滿當當記錄了居民的電話連線情況,用顏色鮮豔的記號筆標註“√”和“×”,前者表示居民情況良好,後者表示未聯繫上或有待辦的事。

除了心理解憂,該社區還有復工復產解憂專線,正寧路社區副主任蘇莉便是這類服務電話的“接線員”之一。“從哪一級別的風險區返回蘭州,需要開具哪種健康證明,開工需要準備哪些消殺工具……”這些都是她要叮囑。因來電較多,無論在防疫卡口點還是辦公室,蘇莉常隨身攜帶移動座機。

社區黨委書記張丁丁也“兼職”接線員一職,從疫情剛開始以來,她的手機號就印在了4000多戶、1萬多名居民的家門口和出入證上。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凌晨2點,居民來電稱“我發燒了”,後來經檢查是普通感冒,“雖然累,但居民只要不舒服就會想到聯繫社區,心裡還挺溫暖的”。

文圖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張艾萍 通訊員 閆姣 高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