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正史却是曹操与刘备的政治角斗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千里走单骑,护送刘备的两位夫人甘夫人、糜夫人前往河北袁绍处寻找刘备。期间东岭关杀孔秀、洛阳城杀韩福、孟坦、汜水关杀卞喜、荥阳杀太守王植、黄河渡口杀秦琪,最终到达古城与刘备、张飞团聚。

然而,事实上黑山军首领眭固被曹操击杀之后,袁绍准备南下攻打曹操的时候,刘备就被派往汝南骚扰曹操后方了,此后虽然被曹仁击败,但并没有再回到袁绍之处,而是借口南下依附刘表了。所以此时的刘备应该在汝南一代,而不是河北。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正史却是曹操与刘备的政治角斗

汉寿亭侯关羽


其实“过五关,斩六将”典故的背后,却隐藏着极为激烈的政治角斗,这是曹操对刘备发起的政治攻击。

关羽是从谁口中得知刘备在哪的?曹操为什么要放走关羽?是纵虎归山,还是另有隐情?

刘备在徐州时期,与曹操的关系究竟如何?曹操明知刘备胸有大志,为何不杀刘备,还要派他前去堵截逃亡的袁术?

深得人心的刘备,为何在兖州、徐州、豫州混乱之际,毫无所获?是刘备真的仁德还是另有深意?

关羽归降的前后,他在刘备心中的位置是否有本质上的变化?

在军事征伐表象下的三国实则暗藏激烈的政治斗争,今天我们来拨开迷雾,看曹操与刘备之间的那些阴谋、阳谋。

刘备与曹操围绕徐州的斗争

从三国时期整体看来,曹操与刘备之间的交际大多都是发生在徐州这个地方。在这里二人真正做到了相互了解,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在与袁绍相争之前想要先杀掉刘备的原因。

刘备之所以能令陶谦“三让徐州”,这到并非是因刘备的军事实力有多强大,而是因为刘备仁德。当然,这其中也有陶谦的无奈,内部无人可托,外部还要面对南边的袁术与西边的曹操。从曹操以为父报仇的名义进攻徐州城时的屠杀来看,陶谦的内心是非常悲痛的,这并非是为了垂暮之年的自己,而为了徐州城那些无辜的百姓。仅在彭城被赶入泗水河淹死的流民就高达数万人,这对无论任何一个领导者来说,都会是内心上的自我谴责。

互知

刘备虽然实力有限,但却是爱民如子,素来以仁德著称,是个值得托付的人。这对于四处漂泊的刘备来说也是一次机会,终于可以有自己的根据地了,况且还有现成的政治班底,有糜竺这样忠心的下属。

然而,此事却引起了另外两个人的不满。其一便是袁术,这个出生于士族大家的名门之后,在朝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割据称雄四方豪杰前来依附,从未将落魄的皇族后裔刘备放在眼里,然而就是这个落魄的刘备现在却占领着自己一直惦记的徐州。其二便是曹操,不仅在进攻徐州上损失惨重,自己的父亲还因徐州被陶谦杀害,然而最让他心痛的还是最终的结果:根据地兖州被吕布占领,徐州被陶谦“三让”给了刘备,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正史却是曹操与刘备的政治角斗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丞相曹操


从对徐州的进攻,让曹操逐渐的开始重视两个人:其一是吕布,反复无常纯属小人,但个人实力强大,留着始终是祸害;其二是刘备,仁德著称素的民心,以后将会是心腹大患。事实上,曹操也从此逐渐开始忌惮刘备,受让徐州而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这种无形之中的攻心之道远胜军事上的强大。

在曹操心中,吕布是必须要除掉的,而刘备也是必须要杀掉的。但是二人对曹操的威胁来自不同的方向:吕布是来自军事上的打击,极有可能让曹操尚未发育起来就被彻底消灭;刘备是政治上的打击,这种打击对于曹操暂时还不会有灭亡的危险。

升温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馀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刘备与吕布交恶之际,兵败前往依附曹操,被上表做了豫州牧。其实这无非是曹操交好刘备对付吕布的一种手段,此时的曹操已经接回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曹操对刘备的安排,也可看出既是拉拢利用,也是时刻防备。

豫州此时并不完全归曹操所有,只有西部的颍川、汝南被曹操占领,淮北大部分地区都在袁术的手中。刘备的豫州牧实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但就是这个有名无实的豫州牧,使得刘备无法再名正言顺的抢占徐州,除非彻底与曹操决裂,以为汉室驱贼守土为名。在来看对刘备安排上:给刘备粮草、士兵,让他到返回小沛收残兵、击吕布。当然曹操的这一切安排,对于此时还弱小的刘备来说只能毫无怨言的去接受,但这并不表示刘备甘愿受曹操驱使。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正史却是曹操与刘备的政治角斗

官渡之战前夕各州郡势力版图


交恶

《三国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

“衣带诏”是汉献帝在曹操层层监控之下给国舅董承的密诏,无论是偏将军王服还是越骑校尉种辑,又或是将军吴子兰、王子服都是因董承而牵入其中的。至于刘备,从曹操对他的防备及安排上来看,他在许昌见到汉献帝的机会并不大,即便是见到了也仅是在曹操的监视之下,献帝不清楚曹操对刘备的用心,又怎么能将曹操上表的刘备视为忠良呢?所以,刘备参与衣带诏事件,也只能是因董承。

衣带诏事件发生在吕布被杀时候,换言之,无论是否有衣带诏,刘备在吕布死后都必须赶紧逃离曹操,衣带诏只不过是为刘备的忠义之名加分而已,让刘备在汉宗室名义上,在加一个汉献帝亲信之人。罗贯中在他的《三国演义》中,刘皇叔的称呼又曾不是异曲同工之理呢?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正史却是曹操与刘备的政治角斗

国舅董承,三国时期还不存国丈的叫法


截击兵败后欲投奔青州袁谭的袁术,是刘备公开与曹操对抗的起点。转了一大圈,刘备终于为自己证实了忠于汉室之名,同时也让天下都知道了自己的仁德。在袁术病逝之后,刘备让朱灵先回去见曹操复命,自己则击杀车胄夺取了徐州。此时的曹操击败袁术并占领了淮南、淮北几乎所有的地方,在加上此前击败吕布占领的徐州城,可谓是兵精粮足。况且曹操让刘备、朱灵截击败逃的袁术,并不会给多少兵力,朱灵回许都也必定会带走大部分。那么刘备夺取车胄镇守的徐州时,兵力可以说是完全处于劣势的。但即便这样刘备还是很轻松的占领了徐州,这既是对刘备自身实力的肯定,同时也是在徐州经营期间获得民心之故,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足够让在许都的曹操产生忌惮之心。于是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会不顾众人反对,先进攻刘备。

曹操放关羽走,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阴谋

曹操全力进攻徐州刘备,结果毫无疑问,刘备兵败,北上依附袁绍,关羽被迫受降,随曹操来到许都。翻阅了很少史料,并没有找到有关关羽受降时所发生的细节记载,即便期间关羽做了什么重大义举,也不至于能让曹操对他如此重视吧。

《三国志·关羽传》: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从对关羽初降时的封赏来看,曹操对关羽确实非常好。对比同级别的张辽看来,张辽初降时拜中郎将,此后因在官渡之战中有战功,才迁为裨将军。即便是数有战功的张辽被迁为裨将军后,依旧不如关羽初降时的偏将军官位高。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正史却是曹操与刘备的政治角斗

张辽,初拜中郎将,官渡之战迁裨将军


关羽此前并无骄人的战绩,也没有表现出忠义的气节,为何曹操会如此重视关羽呢?这其中又有蕴含了怎样的政治智慧呢?

首先是针对刘备。刘备素来以仁德著称,对自黄巾起义便跟随自己的两个好兄弟关羽、张飞更是食则同器、寝则同床。之所以能以劣势的兵力杀车胄、占徐州,主要原因也是他的仁德令徐州诸人折服。

而今,曹操自己以厚礼仁义对待曾与刘备亲如兄弟的关羽,既可以让天下人知道曹操的仁德厚义,同时也可以对刘备在心理上造成打击。这对关羽更是一种攻心,刘备给不了你的我曹操都可以给你,甚至比刘备对你还好。如此做法,即便不能让心腹大患刘备与关羽决裂,也足可以使二人离心。

其次,爱惜关羽的才能。其实仅以外貌而言,关羽也足以给人一种器宇轩昂绝非凡夫俗子的感觉。关羽的才能也大概是在斩杀颜良之后,才足够引起曹操重视的。

《三国志·关羽传》: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现在人常常以官位来衡量关羽汉寿亭侯的含金量,其实官位与官爵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所谓封侯拜相,若用现在的话来说,怎么也得相当于个终身成就奖吧。事实上,关羽万马丛中斩杀颜良,袁绍诸将没有能将他拦下的,这也足以证明关羽的实力。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正史却是曹操与刘备的政治角斗

美髯公关羽,有将帅仪表


此时,曹操欲统一北方,如果能收服关羽,一者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二者可以削弱心腹大患刘备的实力,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做给众将领看。曹操自建安元年迎汉帝、都许昌以来,讨伐张绣、东征袁术、击杀吕布,到建安三年,占领了兖州、豫州、扬州、徐州等大量州郡。快速的扩张,手下将领的急速增加,必定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而今借关羽之事,可以间接的告诉手下将领,只要有能力、敢拼杀,升官加爵都是指日可待。

斩杀颜良,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全面的爆发。曹仁在汝南击败骚扰曹操后方的刘备,并击杀刘辟。这或许也是关羽得知刘备所在的关键信息,至于素来猜测的孙乾带来刘备书信之说不可信,一者没有记载,二者刘备自从到汝南之后便有投刘表之心,在汝南败于曹仁之后,孙乾与糜竺便着手与刘表接触了,时间上不不可能,更何况关羽整天还生活在曹操的监视之下。

《三国志·关羽传》: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从记载中也可以看出,自关羽归降以来,曹操便知道他有一天终会离开自己奔刘备而去的。但曹操却并未因此而疏远关羽,或者产生杀意,而是对他越来越好。以曹操那“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性格,为何能如此纵容关羽,以致与纵虎归山。那只有一个解释,对于尚未平定北方之际,曹操在政治上花的心思并不比军事上的少,既要攻取也得治理,攻取靠军事,治理凭仁德。

与关羽在许都发生的一切都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无论是在稳定州郡上,还是在让天下英雄归附上,又或是在使天下百姓归心上。这一步棋,无论从后期所发生的事情中,还是从攻占州郡的治理上,乃至后世的影响上,都足以证明曹操政治谋略的高明之处。

刘备与关羽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其实在关羽逃离曹操,从许都到汝南,与刘备团聚之后,刘备对关羽是产生怀疑的。这到并不是怀疑关羽与曹操交好了,而是他已经不能确定关羽究竟是对自己忠心,还是对汉室忠心。而对关羽来说也会想同样的问题:刘备究竟是为自己还是为汉室。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正史却是曹操与刘备的政治角斗

先主刘备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赤壁之战后刘备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杀曹操上,而是忙于攻取荆州南部四郡(长沙、零陵、武陵、桂阳)。此事虽然不能令关羽与刘备二人产生隔阂,但在关羽心中却早已存在疑惑。

在刘备心中,无论关羽是忠心于自己,还是忠心与汉室,将荆州交由他镇守,关羽都会倾尽全力。其实从此后蜀汉的所有军事行动都建立在“匡扶汉室”的基础上,也可以看出,刘备的蜀汉阵营至始至终都是存在忠汉与忠蜀两种情况。夷陵之战是唯一一次与匡扶汉室背道而驰的军事行动,结果失败了。

《魏书》: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

《三国志·张辽传》:权率十万众围合肥。

208年,东吴倾全境之兵发动合肥之战,关于此战从魏、吴的记载都可看出,东吴投入的兵力远大于赤壁之战,后方空虚是必然的。最终结果败给了魏将张辽,而此期间镇守荆州的关羽并没有趁东吴后方空虚而偷袭。可见,在关羽的心中,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才是国贼,所以他并没有夹击东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态的发展,刘备越来越能感觉到自己的这个好兄弟关羽,忠心汉室远大于忠心自己。从刘备一生对关羽的封赏也可以看出刘备很在意关羽的这一点,官至蜀汉前将军,但爵位依旧是汉寿亭侯,这种蜀官汉爵既是对关羽的尊重,同时也是稳定关羽的唯一法门。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正史却是曹操与刘备的政治角斗

关羽究竟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


此后关羽北伐,发动的襄樊之战,未曾不是关羽对刘备的一种潜意识反抗。自封为王,从意识形态讲,刘备内心早已承认自己割据势力的合法性。这对关羽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是对汉室的背叛。“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也不过是关羽情绪发泄的一个由头,然而汉室不可复,信仰也便没有了。襄樊之战未尝不是刘、关二人潜在较量下,关羽所表现出的激进行为。

结语

关羽受降,归入许都,曹操明知不可留而厚待之。这是曹操在政治上对刘备发起的一次重大攻击,从后期刘备与关羽在对汉室忠心的认知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政治斗争层面讲,曹操放走关羽,表面上是纵虎归山,其实在政治上对刘备的全面压制。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同为乱世枭雄的曹操如何能不了解刘备的真实用心。放关羽走,终有一天他自己也会明白的,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