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文化圈是中國山水文化的典型

人們一想到古文化,必然會想到河流,四大文明古國中埃及、巴比倫(伊拉克)、印度文明皆如此,但中國不同,古遺址空間分佈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或謂“負陰抱陽,背山面水”。

我國為多山國家,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被山佔據,大河多半是在山間繞來繞去,故我國大多數遺址是發現在大河一二級支流、二三級支流或三四級支流間。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如上宅遺址就坐落在潮白河二級支流將軍溝的河岸黃土臺地上,它瀕靠燕山山脈的鳳凰山。半坡遺址坐落在黃河三級支流滻河與灞河間的二級階地上,瀕靠秦嶺山脈的驪山。仰韶遺址坐落在黃河四級支流飲牛河與西溝的黃土崗地上,瀕靠崤山山系的韶山。王城崗遺址坐落在淮河一級支流潁河與二級支流五渡河黃土崗地上,瀕靠嵩山的王嶺尖。磁山遺址坐落在古黃河一級支流洺河旁的黃土臺地上,瀕靠太行山的洪山。

嵩山文化圈是中國山水文化的典型

中嶽嵩山

這種依山水而居的遺址許多是重要遺址。母親河黃河上中下游撫育了多民族兒女,但黃河文化的代表卻是黃河中游地區,這裡瀕黃河主幹道的重要遺址比比皆是,其分佈多在黃河中游各支流,這些地區都是山水之交,且這裡的山都是黃河支流的源泉。所以講母親河黃河時絕不要忘記黃河源頭和她兩岸的山起的重要作用。

依山水對華夏文化的孕育很重要:一是山水為形成我國文化多種多樣的原因之一;二是山水培養了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稟性,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證明;三是山提供了水等重要資源;四是山成為防瘟疫、防敵犯的重要屏障。因此,依山水生存不僅是我國先民選擇生存場所的顯著特點,而且是一種優勢。

何以只能稱“山水文化”,而不能稱“山河文化”,這主要是先民少傍幹流河生活;次之水包括河,而河卻不能涵蓋水,因為水除河外,尚含溪、泉、湖與海,先民多傍支流生活,也傍溪、泉、湖、海生活,故只能叫山水文化,而不能叫山河文化。

嵩山文化圈是中國山水文化的典型

嵩山文化圈水系分佈圖

在某些地區,山與其他生態因素組合成文明形成和文化發達的優勢區,如嵩山地區,那裡的生態因素最佳組合成為嵩山先進文明的根基。在嵩山及其周邊有許多著名古文化遺址,如同散落的珍寶,以嵩山文化圈命名,使嵩山文化形成中嵩山的文化成因作用得以彰顯。

在嵩山文化圈下,我們還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名之“三水文化”,此說源於嵩山是河、濟、淮水源之一;名之“孵化器”和“發動機”,此說源於嵩山是華夏之源;這不僅豐富了嵩山文化圈,也解釋了嵩山文化圈。嵩山文化圈是山水文化的典型,所以,嵩山山水孕育出華夏核心文化。嵩山文化圈命名並非心血來潮,更不是從故紙堆中撿來的,而是建立在我國一個世紀的考古學研究、近30年的環境考古和多年的嵩山文化研究基礎之上的。

自嵩山文化圈命名以來,我們對嵩山文化內容有新發現,對其生態特點作出更進一步闡釋,融嵩山神情於一體,歌之、頌之;把嵩山歷史與現今結合,察之、用之;察嵩山山水與文化,明之、信之;以嵩山天地之中嬗變中文化,理之、道之。

嵩山文化圈的重要考古發現也源源傳出,如許昌人遺址、老奶奶廟遺址、李家溝遺址等。這些年嵩山文化圈不斷有考古成果進入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嵩山文化圈是中國山水文化的典型

嵩山東支具茨山東端發現大量巖畫。具茨山岩畫多為史前人類思想意識的記載,可視作中原古文化研究中除文獻、考古外的第三依據。

上述這些深入研究和重要發現,不僅證明嵩山文化圈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說明嵩山文化圈與華夏文化淵源甚密。若追溯我國的歷史與文化為什麼脫離不了嵩山地區就瞭然了。有人可以承認中原文化,卻不能承認嵩山文化圈。歧義源於對我國先民選擇生存場所特點認識不夠清楚,囿於其他三個古文明國家為大河文化,這種認識束縛了我們的思維,以至一談古文化就想到河,殊不知我國是山水文化。所以,只有樹立山水文化觀念,方能促使認識的統一。

嵩山文化圈是中國山水文化的典型

我們真的要感激上天賜予我們嵩山地區這塊創始華夏文化的福土,否則我國古文化還會有中原策源地嗎?

以山命名文化圈有文化和環境的要求,所以我國能以山命名文化圈是很少的。除嵩山文化圈較典型外,其他黃河下游有泰山(泰沂)文化圈;長江中游有大洪山文化圈。

嵩山文化圈是中國山水文化的典型

重山也是重水,因為山是水之源,故山水一體,不可分割。

山水相依,人依山水,資源豐富,民生富足,悠悠山水,山水文化,歷久彌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周昆叔)

(原載於2016年10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嵩山文化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