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的临床运用(甲亢,慢支,小儿咳,失眠等症)

阴阳五行学说的举例应用


以下以某些病种为例,说明在临床上必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体会。


【甲状腺机能亢进】


症状有情绪急躁,消瘦,消谷善饥,腹泻,出汗,四肢震颤,突眼,甲状腺肿大等。


以中医的理论来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怒”,由于肝木亢盛,所以情绪急躁,手颤;


肝开窍于目,肝之经络外循行,从大敦至期门,内循行则从期门“入膈贯肺,过颃颡,经目系入巅顶”,故突眼;


甲状腺肿大的症状与肝经有关;


消谷善饥是因为肝胆阳亢,疏泄过度,灼伤水谷精微之气,所以饮食自救;腹泄是肝木乘脾所致;


“阳加于阴谓之汗”,由于阳气亢盛,迫使津液泄溢,故烦热汗出。


治疗甲亢如单纯用海藻、昆布、土贝母、生牡蛎、夏枯草等,并不能取得比较稳定的效果。


参据现代医学,含碘药物不能根治甲亢,只是在甲亢危象时,暂用以控制病情。


在中医临床上须用阴阳五行学说进行辨证论治。


临床实践证明,有些病人在不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的情况下,可以取得比较稳定的效果。



(1)强金制木:


恢复肺金清肃之气,以抑制肝木亢盛。药物以沙参、麦冬、石斛、百合为主。


(2)培土荣木:


脾胃为营卫之源,肝木亢盛,克侮脾胃,必致营卫不足。营血渐虚,无以濡养肝木,故培土以荣木。药物以参、术、苓、草、扁豆、莲肉为主。


(3)滋水涵木:


即滋阴柔肝之意。药物以参、术、苓、扁豆、莲肉、甘草为主。


(4)酸泻肝木,疏肝敛阴: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所谓以辛补之,肝主升发,顺其性为补。观《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厥阴肝木之胜,多用酸泻之法。酸泻肝木以白芍、乌梅、木瓜为主;疏肝敛阴以柴胡、白芍为主。


(5)和阳熄风:


即缓和阳气亢盛,平熄肝风内动,主要药物以桑叶、钩藤、连翘、黑山栀、丹皮为主。


以上五法以酸泻肝木之白芍、乌梅、木瓜为主要的方法。


甲亢患者,虽多表现为肝胆阳气亢盛,本可用苦寒降火之剂,吴鞠通所谓“直折苦降法”。但甲亢患者多腹泄、消瘦、乏力,即使有的病人不腹泄,而消瘦、乏力也属脾虚之象,治疗时如果只看到阳亢的一面,肆用龙胆草、木通、川楝子、山栀子等苦寒药物,则脾胃更伤;如只看到阴虚的一面,过用生地、女贞子等滋阴柔肝药物,则腹泄更重,此其一;


此病多表现五志化火的现象,如烦躁易怒,或陡然阳升烦热,虽云气有余便是火,但阳亢阴伤,又不宜用苦辛行气之品,以其苦辛化燥而阴液愈伤,此其二。


唯白芍、木瓜、乌梅既不苦寒伤中,又不化燥伤阴,且有酸收止泻之益。基于上述原因,故以酸泻肝木为主。


【不完全性幽门梗阻】


中医称反胃,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现象。上腹有振水声,中医称为停饮。脾主运,胃主纳,此病食后不运,最后吐出,属于“两土同崩”。


若单纯运用健脾和胃止呕之药,多不奏效。


从五行学说分析,火生土,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必假命门之蒸腾,这也属火生土之意。


此病在空腹时或呕吐后脘腹比较舒适,进食后则立即上腹胀满,上腹胀满严重时,病人但希吐出为快。空腹病轻,食后则重,故难以单纯用脾虚解释。


这是由于命门火衰,不生脾土,脾胃既虚,而肝木亢横所致。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其治疗方法,补命门之火,温运中阳以附子、益智仁为主,益智仁有燥脾胃,温中止吐之功。疏泄肝木以半夏厚朴汤、四逆散之类。附子、半夏虽为配伍禁忌,但炙半夏、熟附子同用,经多年运用,未见不良反应,而且治疗此病非半夏、附子同用,不足以通阳止呕。


但须说明,上述的治疗,只适用于溃疡病合并幽门附近炎症、水肿及痉挛所致的幽门梗阻。如因瘢痕收缩所致者,则不能奏效。


【慢性支气管炎】


老慢气、肺气肿的病机是复杂的,非单味药可治。


曾治一例中年男性,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患者,病史10余年,四季均发作尤以冬季为重。此次发作已近两月之久,心率快,但无明显心衰,虽经中西药治疗,如联合使用抗菌素、中西药止咳平喘祛痰等,而仍不能平卧,喘息不止。


后经问诊了解到每天腹泄4〜6次,溏便,或稀水便,特别是食后即泻,其腹泻比咳喘的病史更长。


据此,其病机是土不生金。肺主宣发、肃降,水谷精气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而输布全身,不能宣发则聚液成痰;不能肃降则咳逆上气。


原因是脾虚造成的,故摒弃一般平喘止咳之剂,改用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通过补土生金法的治疗,病人不仅咳喘明显好转,而且腹泻也显著减轻,这说明“治病必求其本。”


即使是急性支气管炎,也可看到五行的关系。


木火刑金的咳嗽,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病人,有外感病史,头痛,恶寒,流涕。但表解后,咳嗽经久不愈,甚至数月不止,喉中燥痒呛咳,晚间加重,脉弦滑有力。


此系外感引动厥阴风木内动,反侮肺金,治疗以强金制木,如北沙参、麦冬、石斛之类。平熄厥阴风阳用丹皮、黑山栀、桑叶之类。呛咳严重,病程较长者,必要时可用少量羚羊角清肺肝之热邪。


【小儿咳嗽】


在儿科临床常可见到小儿平素甘肥无度,中焦脾胃积热甚重,所谓“饮食所伤,始传热中”。


外感咳嗽以后,外感发热虽退,但咳嗽半月、一月不止,多中午咳重,虽遍用青、链、庆、卡、红、环,而咳不稍减。


土生金,中焦积热灼肺,所谓“聚于胃,关于肺”,其治必以清中焦之积热为主,如焦三消、厚朴、竹茹、知母之类。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者,必用白虎、承气合法。


只要大便泻下,则咳嗽明显减轻。按五行学说虽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如中焦积热熏灼引起的肺不肃降、咳逆不止者未尝不可“实者泻其母”。


【子宫功能性出血】


由脾虚所致者,治当补脾;由肾虚所致者,治当补肾。


其中有一种类型,每于经前情绪急躁,周期短,血量甚多,经期长,经前乳房胀痛,思冷饮,脉弦滑,弦数有力,舌红。


此属肝阳亢盛,扰动营阴,肝盛克脾,脾不统血所致。


曾治一例,年50岁,一次月经用11包纸,同时伴有上述诸症。


曾有人处方,其中红参9g,黄芪30g,嘱予先购药,何时月经来潮,就即刻煎服。病人服后,心神烦躁,自谓有要发疯的感觉,不能自主。颜面潮红,自觉身热如火烘,血量更多。


这是由于本属肝阳亢盛,扰动营阴,反用参芪甘温大补,犯“实其实”之忌。


治当以泻肝胆相火,苦寒坚阴为主,用胶艾四物汤重加黄柏、黑山栀、焦丹皮,佐白术以实脾摄血。


此证用四物时,还要注意到川芎、当归均为辛温之品,辛温为阳,故用量要轻。生地凉血,白芍柔肝敛阴,故白芍、生地用量要重。


取效的迟速,就在于用药的阴阳进退之机。


【失眠】


失眠的病机很多,一般说,“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失眠可因阳亢而不入于阴,多于烦劳阳升所致;有的是由阴虚不能纳阳。阳亢不入于阴者,治疗以泻阳为主;阴虚不纳阳者,以滋阴潜阳为主。


治阳亢不入阴者,用山栀、黄连、莲心等;阴虚不纳阳者,用女贞子、白芍、生地、麦冬、生龙牡等。此外,桑叶有凉血除烦的作用,故不论阳亢或阴虚者,均可酌用。


【小儿夜啼】


初生婴儿,常有夜啼之症,彻夜啼哭,虽百般调护,啼不稍止,有半月、一月不愈者。虽非重症,但患儿常因此引起脐疝、腹股沟疝等症,且长期影响父母夜眠。一般多由心火亢盛所致,木火相生,心火炎上,多导致肝火炽盛,故常睡中惊抖。


治疗以泻心肝火邪为主。如桑叶、钩藤、丹皮、山栀子、黄连、麦冬、莲子心、竹叶等。泻火则阳入于阴而安睡。


【结束语】


中医学的理论是十分朴素的,不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同志,总认为它是封建迷信的,因之对它有极大的反感。


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是一个文化古国,有文字记载就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其中存在着丰富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特别是其中包含着许多为现代医学所未发现的某些内容,并且某些内容为目前的科学水平所不能解释。


如果把祖国医学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基本理论,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研究阐述,则不但可使古老的祖国医学现代化,而且必能在许多方面丰富现代医学的内容。

文源:本文节选自《医学困事录—王士相学术经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士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