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慢、更靜、更定,疫情之後讓傳統文化滋潤人心

近兩個月,新冠疫情強勢打斷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不管是在戰疫中加班加點的,還是宅在家中不給國家添亂的,大家都情緒高漲。如今疫情在國內控制住了,在其他國家又擴散開來,戰線越來越長,疫情對經濟和生活的影響逐漸顯現,你的心安嗎?又安在何處?

更慢、更靜、更定,疫情之後讓傳統文化滋潤人心

沐浴陽光,心懷夢想

起初,沒有人會想到,這場災難會發展到這樣的地步,以至於與地球上的每個人息息相關。更沒有人會想到,一次疫情,會動搖全人類對西方文明的信仰。這一刻,我們是如此自豪!

世衛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艾爾沃德說:“如果我感染了,我希望在中國治療。”

胡錫進說:“因為生活在已經控制住疫情的中國,有一個我依賴能夠做到不讓疫情在這個國家再爆發的政府,有一份挺溫暖的安全感。”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我們自強不息,我們歷難彌艱,我們善於反思和學習。更快、更高、更強的拼搏精神我們有,然而,在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在疫情迫使我們慢下來期間,我們是否考慮過另一種生活方式:更慢、更靜、更定。

更慢、更靜、更定,疫情之後讓傳統文化滋潤人心

慢下來,聽風,賞花,彈出春的節奏

慢下來,才能覺知

面對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的世界,過快的生活節奏讓我們無緣欣賞,於是我們在每一個景點匆匆拍照,將到此一遊的證據發到朋友圈,再匆匆奔向下一個戰場。

我們甚至沒有時間哄孩子,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時刻,我們把孩子交給上一輩父母交給學校,甚至交給手機,等孩子沉迷遊戲的時候,家長再想幹預,難度不小。這一次疫情,不少家長陪孩子上網課,增進了對孩子的瞭解,不得不說是一個收穫。

總是滿足於快,可能就慢不下來了,心浮氣躁,對需要時間的事情缺乏耐心,成為時代的通病。

是時候慢下來,覺知自然之美;是時候慢下來,感受人倫親情;是時候慢下來,感知大時代的脈動。

更慢、更靜、更定,疫情之後讓傳統文化滋潤人心

靜下來,才覺茶香

靜下來,才能致遠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能夠安靜下來,才能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達成長遠的目標。

清朝帝師翁同龢寫過一副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未來的不確定性,不僅僅在於疫情,越是這樣的時候,我們越需淡定自若,從容應對。

更慢、更靜、更定,疫情之後讓傳統文化滋潤人心

太極拳:柔弱勝剛強,耄耋能御眾

定下來,才能更強

宋·劉過《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這是成語“人定勝天”的出處。定的意思,並不是“一定”,而是“戒、定、慧”的定,是“入定”的定。人的心只有安定下來了,才能與天命相抗衡。

中國的古聖先賢,將“靜”和“定”的精神狀態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去討論,認為靜定生慧,慧生萬物。

《管子·心術下》中說:“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內心安靜,外表恭敬,做事要回到自己的本 心,這樣心性就定下來了。又說:“人能正靜者,筋肕而骨強;能戴大圓者,體乎大方;鏡於大清者,視乎大明。”意思是心定下來了,就能筋韌骨強,就能頭頂青天,腳踏大地,明察如青天,目光如日月。

更慢、更靜、更定,疫情之後讓傳統文化滋潤人心

中國人必讀書目之一:《論語》

磨刀不誤砍柴功,傳統文化,提升心的境界

靜定的功夫,是傳統文化的核心,那麼怎樣的修煉,才能做到靜定呢?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身體和心靈是互相影響的,所以改變生命的狀態,需要從文和武兩方面來做。文能開啟智慧,面對問題可提出多種解決方案;武以強身健體,提升生命能量,進而增強勇氣和擔當。

文的方面就是閱讀經典,包括儒家、道家、佛家、醫家、武術家的經典著作。從這些著作中,我們可以學到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內向性運用意識,是修內而達外,是內心清明,是仁民愛物,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曠達。

更慢、更靜、更定,疫情之後讓傳統文化滋潤人心

八段錦

武的方面是太極拳、易經筋、八段錦等內家拳。

在今年2月29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有專家介紹了新冠肺炎病人的康復方案,建議練習太極拳、八段錦,不建議劇烈運動。

其實,我們日常鍛鍊和養生,也應秉承同樣的原則: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結語

很多年前,我問師爺鐵老:“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會怎麼樣呢?”師爺說:“玉石俱焚!”

這個世界是如此的息息相關,以致於沒有誰能真正獨善其身。願其他國家的疫情也早日平息,願中華文明之光照耀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