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學人全球頭條推薦丨天人合一:原生態農業與國學的生存範式

天人合一:原生態農業與國學的生存範式

雀林國學村總策劃 黃稼輝博士

原生態農業是指秉承傳統農業的理念,遵循自然規律,利用未被破壞的原生態自然農業環境,在非轉基因生物可行性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管理手段,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林、牧、漁等多種循環互補式生產,並最終為人類提供更自然,更安全,更健康的農產品的農業。

創意學人全球頭條推薦丨天人合一:原生態農業與國學的生存範式

對現代農業而言,原生態農業是一種迴歸,一種復古,而現代農業無疑是一場革命,它們在產量上得以提高,縮短了動植物的生長期。比如,以前的雞隨便就可以活幾年才吃,而現在的雞卻只需要40多天就可以上桌。原本夏天才能吃的西瓜,在經過大棚種植技術後,冬天就可以吃到。以前的魚米之鄉,魚肥米香,而現在由於化肥的大量使用,很多土地成為了荒灘,如果沒有化肥的刺激,幾乎很難生長。

化肥刺激下的糧食作物對人的身體是有害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類身體的發育,現在很多孩子早熟就是例子。據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說,中國已有10%農田被化學物質或者重金屬汙染,中國每年要消耗1億噸化肥,等於每5斤糧食要用1斤化肥,超出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1倍以上,每年使用130萬噸農藥,是國際水平的2.5倍。

創意學人全球頭條推薦丨天人合一:原生態農業與國學的生存範式

食品危機呼喚原生態農業的重新迴歸,迴歸到那個“天人合一”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炊煙裊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讀傳家,道法自然,修身養性,這是一種生命的體悟,一種人類的生存方式。在中國古代,農業是根本大法。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其中一條,就是獎勵耕作。因為只有糧食安全,才會社會穩定。社會穩定,不單是指解決溫飽,更需要的是健康生活。2020年的新冠肺炎,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食品不安全影響的。《白虎通》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明,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耕作是補“禽獸不足”,而使用生物的“糞肥”則是產量提高的保障。據西漢農學家汜勝的《汜勝之書》,西漢時期,農業耕作就大規模的使用了“糞肥”。

荀子在《王制》篇強調,“凡農之道,厚之為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也指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勞而無獲。”荀子與賈思勰的觀點是,土地是一個天然和諧的共生系統,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等,都是農業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員,都有一個生長期,並且一物剋一物。比如,地裡種植了玉米,為了提防棉蟲的侵害,玉米地旁又種植了芝麻,棉蟲為了躲避芝麻的氣味,只好主動遠離玉米。“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這種現象,正如莊子所說,“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群獸成群,草木遂長。”

天下萬物,相生相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就是中國文化中的“民胞物與”,“輔相參贊”的國學文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尊道貴生厚德載物,方能在與地“交往”過程中,“量地利”、“量入為出”,三年耕而休一年。也就是在四時季節耕作之時,開始整理中國的歷法,提出一年二十四個季節,但現在很多作物生長已經完全逆時而動,打破了這種天道循壞。

創意學人全球頭條推薦丨天人合一:原生態農業與國學的生存範式

二十四時季節對農作物的指導作用的消失,實質是原生態農業理論在現代農業體系中的失敗,是中國傳統農業的失敗,是小農情懷的喪失,是故鄉田園牧歌美景的衰落,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吉凶”的終極信仰的缺失,是“仁、義、禮、智、信”的倫理道德的淪喪,是“溫、良、恭、儉、讓”的行為準則的消亡,是儒釋道圓融智慧的沒落。沒有了鄉愁,沒有了情懷,沒有了故鄉,信任、親情、價值、開始崩潰,懷疑、怨恨、貪婪、開始興起,生態環境如此惡化,社會底線如此不堪,組織機制如此僵化,利益集團如此肆無忌憚,群魔亂舞,何處是故鄉?

重建鄉村,重建原生態的農業,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必要條件。“原生態”是指向現代文明的一種反思,人們試圖通過這個概念的隱喻,去檢索,去追尋,去懷舊,或者去恢復某一種我們曾經擁有的東西。中國文明的底蘊建基在農業傳統之中,如果沒有原生態農業作為載體,文化復興必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對傳統的建構,實質是如何保留現代人對我們歷史的一種記憶,在那個遙遠的過去,我們呈現出一種美好。幸運的是,綏寧雀林黃始堅先生,汲汲於國學學習,與我交遊深厚,受之相邀,忝為國學村總策劃。為文一篇,記敘始堅先生在原生態農業與國學領域所做的努力。

始堅先生以《周易》之《小蓄》卦上九爻“既雨既處,尚德載”來指稱自己的國學理念與原生態農業的關係。他說,原生態農業的意思就是“該下雨的時候就下雨,該停雨的時候就停雨。”不違背自然的萬物生長。《周易》強調風調雨順,生態平衡的自然現象與高尚道德的完美結合。“崇拜自然,順天而為”是始堅先生的國學理念。他認為,人們有至高無上的道德才能載物。他引用李約瑟先生的觀點說,“對中國人來說,自然界並不是某種應該被意志和暴力所征服的具有敵意和邪惡的東西,而更象是一切生命體中最偉大的物體”。因此,始堅先生在自己的家鄉,湖南綏寧雀林村以國學理念為指導,迴歸原生態農業,以“仁、義、禮、智、信”來處理人際關係,以“溫、良、恭、儉、讓”來修養自身,將大山深處的原生態土特產作為傳播國學文化的載體,造福社會。國學村原生態農業所提供的原生態產品,有一抹時間的口齒留香,有一種空間的想象,可以寄託我們的情懷,更可以遙望我們安身立命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