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树先生》到底想表达什么?

《Hello!树先生》这部电影,本来是当喜剧来看的,但看到后三分之一的时候,才明白这不是意大利《巧克力和面包的故事》,而是鲁迅笔下血淋淋的“药馒头”,导演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树的经历巧妙的把这个时代的荒诞摆在了观众面前,让观众不由自主的去沉思,的确妙不可言。韩导也许也明白,拍这种敏感题材的电影,如果像《小武》般太直白,就有可能像贾导一样被禁拍多年,如果像《让子弹飞》般太隐晦,又如隔靴搔痒,刺激不了观众们日渐麻木的神经,梵高说过,在精神贫乏的土地上,真正的艺术家能做的只是象火车一样,抛弃他的观众,不停的向前奔跑。从这点看,韩导在艺术的处理上比于贾导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树哥爱面子,本性单纯善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懦弱,颓废,这种典型的小人物性格就像阿Q一样不难在我们身边找到原型,他象征着在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感到无所适从看不到未来而且又被社会边缘化的那类人。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他的一生注定是一张桌子,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杯具:

小时候看到自己父亲失手勒死了犯流氓罪的哥哥,这在他内心深处即潜意识里留下了阴影,说明了他家庭教育的失败,这段经历也是他最后成为精神病二代的病源,但要注意他哥哥的悲剧也离不开社会的因素,流氓罪?韩导给他哥哥安一个这样的罪名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极大讽刺,还有安排陈艺馨这个婚外情二代的角色,也说明了他们是承担了自身历史的宿命者,他们注定逃不出自己的宿命,这也是当代很多农村青年的真实写照!

老大不小的他看上聋哑人小梅以后,也不乏追求的勇气,其实刚开始他和小梅都看不上对方的,后来迫于现实压力走到一起,因为他们都找不到更好的,如果他们婚后能过上甜蜜的小日子,这种结局也算好了,但韩导又特意安排了几个小细节预示着要将树哥的悲剧进行到底:一是小梅会吸烟,小梅也是底层人物,她遭遇的社会歧视和挫折甚至比树哥多,她有可能也像树哥一样对生活迷茫和堕落,这两个人走到一起能有什么未来?二是树追求小梅的动机和方式:动机不纯,有牵强迫于无奈而为之;方式浮夸,用庸俗无聊的短信去表白,可见她们的结合没爱情可言,更多的是为了某种必要的社会程序。三是小梅在盲人按摩店上班,这种场所大多是“失足妇女”的落脚点,又从新婚夜小梅那熟练的办事动作更进一步证实,她已不是什么清纯的大家闺秀了。

树的结婚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不在结婚后奋起,便在结婚后崩溃,遗憾的是他崩溃了。这个触发点是弟弟没给他借来“皇冠”,让他最后的面子也没有了,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他现在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工作和婚姻,也即第五和第六阶段,工作可以让他有同一感,婚姻可以让他获得亲密感,从他小时的经历来看,他在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应该都不理想,这已经让他的人格产生了很大的障碍,现在工作和婚姻又是这样,所以他的崩溃也是必然的。精神病多在30岁以前发病,婚姻又是人生一大事,这个刺激对他太大了,他和弟弟扭打的过程就是刺激进一步升华的过程,从这也可看出, 他弟弟和他关系不好,不了解自己的哥哥,对哥哥很冷漠,这也是诱发因素。弟弟的轻蔑与满不在乎,压倒了他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个没有人在乎彼此感受的荒凉世界里,他突然想起了因犯流氓罪而被爸爸吊打致死的哥哥。于是婚礼上,树先生第一次产生了幻觉,他看到哥哥带着县文工团的女朋友回来了,为他载歌载舞,唱起了八十年代最流行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这种幻觉就像YY,弥补了现实的残缺和精神世界的空虚,就像《黑天鹅》里的Nina,树用幻想填充完美,Nina却最终牺牲了自己。

树哥的悲剧是让人惋惜,也许很多人看了后会认为这只是个个例,这只是个精神病患者的故事,但如果你知道中国有1亿的精神病患者后就不这么想了,他的病不是遗传来的,他在器质上是正常的,后来出现他奔跑时容易跌倒的情景是因为他的视器和内耳的前庭系统受到损坏,导致平衡觉失灵,视器是因为眼部曾受过伤,内耳可能是与弟弟殴打造成的,又加上长期的焦虑,紧张,导致丘脑,大脑功能絮乱,产生妄想和幻觉。可以说他的悲剧完全是由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社会因素造成的。靠几片阿普唑仑是治不好的,这也是我们看了该片后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中国到底少了哪味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